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291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经济史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难点: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入: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推进新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问题探究1:

阅读教材第4页本课的引言由学生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问:

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

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

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

(想一想:

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

)这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

合作学习:

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提问:

在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区是农业起源地呢?

联系一下我们今天的食物结构,想想中国与这些地区发展有何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问题探究2:

 阅读自刀耕火种至精耕细作前的教材,问“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层次设置问题,从“解决了什么问题?

”“概括为什么原因?

”“具体有哪些表现?

”“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几个方面来回答,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把相关知识梳理清楚。

可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土地的利用率;概括为农业生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最后总结:

至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问题探究3:

阅读教材,找出精耕细作的表现,分三组列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情况。

(让学生再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概况,特别注意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和后世长期沿用的技术。

1、铁犁牛耕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西汉

耦犁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耧车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唐

曲辕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2、 耕作技术的进步,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

一、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二、耕作技术(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3、水利灌溉

时期

工程或工具

战国

都江堰

汉朝

漕运、白渠、龙首渠

曹魏

翻车

唐朝

筒车

宋朝

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采用列表的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配图片加以说明。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探究4:

分组讨论:

第一组:

什么是小农经济?

它有哪些特点?

第二组:

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条件和发展不利因素有哪些?

第三组:

小农经济的地位?

讨论成果汇报:

每组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

含义: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组: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第三组:

小农经济发展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阅读【学思之窗】的资料,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个体,去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思想愿望。

然后提出开放性问题:

“请大家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一下,在现实的世界里,董永和七仙女可能过上他们所希望的幸福生活吗?

为什么?

”有时间,可再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去关注今天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思路引领:

先归纳出戏词中反映出来的现象,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答案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铁犁牛耕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平提高

含义和特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发展有利不利条件、地位

练一练: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B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3.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答案提示:

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题关键:

理解什么叫“基本特点”。

思路引领:

从农业的起源、农业技术、生产模式等方面加以总结概括。

答案提示: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教学反思:

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加强了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我国古代冶金业、制造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

以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同学们给两幅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首先释题1、什么是手工业?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手工业的产生:

手工业开始从属于农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了独立的生产部门。

3、手工业的形式:

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

过渡:

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概念: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问题探究1:

阅读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材料一:

继发现我国最早的道路网、最早的宫城之后,在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内,考古工作人员又在宫城附近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其中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是迄今东亚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材料二:

官营手工业涉及的部门之多,有煮盐、冶铁、铸钱、丝织业……与此同时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可以警醒集中的大作方生产;它还可以凭借国家的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2、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冶金技术

技术

发展概况

冶铜

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

掌握

商周时代:

繁荣

冶铁

技术

西周时期:

已有铁器

战国:

铁农具推广

两汉:

高炉炼铁

东汉:

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技术

两汉:

炒钢技术

南北朝:

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的图片并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制瓷技术(多媒体显示图片介绍)

阅读思考:

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地位:

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多媒体显示图片)

(2)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出现了丝绸

西周

除平纹织物外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汉朝

锦、绢、罗、纱等产量大,质量高

明清

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代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问题探究2:

A、阅读教材P9-10的内容,想一想:

民间手工业的种类及特点,其发展过程如何?

种类: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

 

B、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

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通过以上所学,我们知道从经营形态上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通过表格试比较三者的区别。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问题探究3:

A、为什么中国获得“丝绸大国”誉称?

B、“china”(瓷器)而它与“China”(中国)是何其相似,两者有什么关系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

(出示资料、图片,结合地图“丝绸之路”加深学生的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片,让学生明白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

问题探究4: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2、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四、小结

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练一练:

1、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B

A、灌溉工具  B、冶铁工具C、播种工具  D、纺织工具

2、按时间顺序排列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进步①开始用煤冶铁②灌钢法③冶炼生铁和钢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3、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是在B

A、唐代B、宋代C、元朝D、明朝

教学反思: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指导学生注意归纳鉴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印发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先将基础知识梳理并整体掌握;按就近原则将全班分为八个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商业繁荣离不开城市发展”这一线索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整理发言提纲,进行探究式学习;主要采取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从中分析其原因,并为现实献计献策,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代城市繁荣和商业发展的关系、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印发的学案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准备:

搜集资料、小组讨论、整理发言提纲。

【教师准备】:

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书籍、报刊、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将相关城市材料做成简单课件;收集学生感兴趣和难以理解的问题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二.自拍DV,创设情境:

通过展示与我县市场的繁华景象,提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繁荣?

”、“古代有这样的市场吗?

”“怎么形成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

商业繁荣离不开城市的发展!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有强烈的现场感,以拉近师生距离,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三.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

自主探究,知识归纳

在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中,有四个城市(长安、开封、扬州、广州)很具代表性,下面有请这些城市的发言人一一介绍。

(见学生课件)

时间:

每人四分钟左右。

要求:

说清楚该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原因。

其他小组在每讲完一个城市后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适当补充。

最后,由学生投

选出最佳发言人,教师加以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而城市发展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特意选取古代中国较典型的四个城市,意在以点带面,通过类似案例教学的模式,剖析商业与城市的关系、商业发展与城市变革的关系。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小结新知

设问:

古代商业发展有何特点?

师生以谈话的方式得出结论:

⒈历史悠久,水平不断提高;⒉内外贸易全面繁荣;

⒊始终受政府政策影响;4.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5.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6.一直居于从属地位。

设问:

综观古代中国,哪些因素影响商业的发展?

师生以谈话的方式得出结论:

1.国家是否统一,社会是否安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3.政府限制的程度;4.水陆交通是否便利;

5.货币及货币制度是否完备。

设计意图:

师生在讨论交流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合作探究历史的真谛,得出规律性认识,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升华,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第三环节】:

联系实际,现学现用

播放自拍DV:

展示我县市场的现状,请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建设好它出谋划策!

学生踊跃发言,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教师现场点评总结。

可让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如何更好地建设好市场”为题,写成小论文或书信!

设计意图:

历史应为现实服务,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应有境界。

如此学生才会觉得历史是那样的亲切,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在新的疑惑中结束本课。

四.布置活动,课外延伸:

xx年,以”BetterCity,BetterLife”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

如果要展示中国古代城市的风采,你会选择哪座城市?

展示些什么?

请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很多人认为学历史无用,其实不然!

关键看教师怎么教!

若能多留意和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举重若轻地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人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能学好、用好历史的!

即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井田制特点?

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

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

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

①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

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

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

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

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