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151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docx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4)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6)大汶口文化:

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7)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黄帝:

人文初祖。

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8)禅让制: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9)夏、商、周的更替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意义: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10)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11)“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1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1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4)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15)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16)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1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是哪个战争中的)

(1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1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思想汇报专题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

(2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2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

(26)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27)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

儒:

说服教育;道:

顺其自然;法:

严格的规定和有效的惩罚

第三章秦、西汉、东汉

(28)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

咸阳开国皇帝:

秦始皇嬴政

意义:

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巩固统一的措施

(29)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②严酷的刑法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30)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时间:

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

大泽乡经过:

略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来自:

WwW: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暴的统治。

(31)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

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刘邦:

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

鸿门宴(32)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是汉高祖。

(文字:

隶书)

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原因:

①汉初的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

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范文写作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都城:

洛阳开国皇帝:

光武帝刘秀

(33)都江堰概况: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

特点:

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水利枢纽。

(34)郑国渠概况:

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

特点:

灌溉关中平原。

(35)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灵渠的修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36)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7)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8)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39)我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于西汉,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

(40)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41)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编写了医疗体操“五禽戏”(4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

(43)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4)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4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官渡之战时间:

公元200年。

概况: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时间:

公元208年。

概况:

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

(46)孙吴开发江南原因: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

表现:

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47)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48)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表现:

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49)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加强了夷洲与大陆的联系(50)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51)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

(52)北朝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53)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54)东晋的王羲之有代表作《兰亭序》,称后人称为“书圣”、(55)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56)三国两晋的文字:

草书——楷书——行书

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答: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目的: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答:

思想上: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上:

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

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

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3、评价秦始皇。

答:

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他顺民心,完成统一,他自称皇帝,总揽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长城开发南疆,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时,他又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修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订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总之他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4、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答: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

改革的内容有:

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了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②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服;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学说汉话、同汉族通婚、推行汉族的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篇二:

2011-201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

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

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6、优化教学语言。

教学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

用幽默、准确、精炼的语言神态进行引入、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讲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牵制”作用时,做了一个牵绳动作进行分析其中意义,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二、学生情况: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能依时完成作业。

2、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一大部分同学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

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三、教学的成绩与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完成得较好,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了。

今后仍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经验,力求学生成绩更上一台阶。

2011-12-18

篇三:

2011七年级上(川教版)历史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中学***

本学期按照学校的安排,本人担任七年级1—5班历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

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

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

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3课。

共需33课时(其中新课讲授占23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

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2011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