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7158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专题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专题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石曰: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辩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的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

解放宣言!

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

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

……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

“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

两年?

我绝不干!

”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摘编自[美]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从材料看,对“解放宣言”有哪两种态度?

为什么会这样?

 

(2)“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对于这种赞誉,你是否赞同?

说明理由。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

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

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

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5.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采取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的改土归流(引者注:

废除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的制度,由中央派流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始于康熙朝,盛于雍正朝,收于乾隆朝。

自雍正四年(1726),清廷即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按照内地的府、州、县行政制度,委派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统治。

军事上解除了土司的土兵,清廷另派军队到土司原来的管辖区驻扎。

经济上由中央政府统一丈量土地,然后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代改土归流的目的及其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土归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治国之法,商鞅变法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无耻”。

……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实行,如果仅能仰仗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摘编自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

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治维新初期,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

……后来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的倡导下,转而采取尽量少抛弃日本传统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的“少弃多采主义”的原则。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反映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有关图片: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少弃多采主义”原则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些措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北宋到南宋,赵氏王朝一直面临严峻的外来威胁,其立足点始终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方面。

所谓“欲理外,先理内”,正反映了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内在心态。

因此,宋政府不仅对北方政权采取守势,而且在外交上也遵循收缩、内敛的原则,并不积极追求宗主国的地位和万国朝拜的荣耀,而是平淡地,有时甚至是放任地处理外交关系。

这种外交政策和态度固然无法带来唐王朝那种崇高的国际威望,却使中外关系更多的呈现出平等、平常的状况。

……与以往历代政权在对外交往中极力表现天朝威严和华夷有别的情况不同,宋政府更多的是从追求实利的角度来看待对外关系,对海外贸易,尤其是民间对外贸易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不仅大幅度放宽国内民众参与海外贸易的限制,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招徕外商前来贸易。

与此相联系,对于带来虚名的贡赐贸易,则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由此促成了对外关系的重心由官方向民间的转移。

——摘编自陈国灿《江南与宋朝对外开放》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特别重视利用体育运动改造日本人的精神面貌。

盟军总部下属体育局的一份报告阐述了对日本体育系统进行改革的意图,即利用体育运动作为消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

在盟军总部的授意下,日本教育部发布命令,禁止学校进行军事训练,解散军事教官。

并发布《战后体育课程指导》,这是战后最全面的关于体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这份文件,武士道、柔道、弓道,剑道都被禁止在学校教授。

1945年12月,又发布命令收回所有武士道装备。

1947年4月,盟军总部实施体育教育新准则《体育教育指导》,还大力将西式体育运动引入日本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

——摘编自白玉平张杨《战后美国对日

本教育的改革新探(1945~195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体育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

1.:

(1)矛盾:

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

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2)长处:

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

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2.:

(1)态度一:

喜悦(欢迎);原因:

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态度二:

愤怒(反对);原因:

农奴对原来的主人仍要承担两年的义务。

(2)赞同。

理由:

“解放宣言”通过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或不赞同。

理由:

解放宣言保留了农奴主的某些特权,是对农奴的一场“合法”掠夺,具有极大的落后性。

3.: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4.:

(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5.:

(1)内容:

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

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6.: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举措:

政治上,废除土司,委派流官,仿照内地建立行政制度;军事上,解除土司的兵权,中央直接派兵驻扎;经济上,重新丈量土地,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

(2)积极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7.:

(1)主要内容:

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

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的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8.:

(1)“少弃”:

在政治上保留天皇专制体制,实行君主立宪,确立近代天皇政治体制。

“多采”:

在经济上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实行“殖产兴业”;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

(2)积极作用:

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实现了国家富强,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民族独立。

9

(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10

(1)特点:

守内虚外;重利轻义;外交重心由官方转移到民间;中外关系相对平等。

(2)影响:

有利于使宋朝形成和谐平等的国际外交关系;促进了海外贸易(或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生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朝贡体制和华夷之辨的观念;不利于宋政权对外政治上的进取及国家大一统的完成。

11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12

(1)强制性:

被动性(或美国主导);非军事化(或清除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民主化(或以美国模式为蓝本);法治化。

(2)促进日本教育非军事化(或民主化);增强体质;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符合美国利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忽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