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44757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

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

一.知识归纳

新课标版:

(1)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在。

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特点是:

层层分封;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

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他提出:

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成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并绘制图册,因所绘田亩图册很像鱼鳞,称“鱼鳞图册”,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商鞅变法时的农业政策:

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农业政策: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4)王安石变法时理财措施中的农业政策:

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

新课标版: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收购,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日趋商品化。

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成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探索与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

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历史

新课标版

(1)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农业政策: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的农业政策:

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

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4)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5)苏俄和前苏联的农业政策变化

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

会议制订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

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

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使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改革的内容包括: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二.规律小结

1.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五大趋势(演变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这种趋势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3.中国近现代史上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既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又是时代发展的折射。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主要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4.世界近现代史上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既是顺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生产关系调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反映,对这些土地赋税政策也要辩证地、分清主次地看待其影响。

 

三.热点冷点

1.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土地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为它们是文综考试的长期热点“三农问题”的必考部分。

2.对某一时期土地赋税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制度的深入理解,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3.既要强调对具体土地赋税制度的准确归纳记忆,也要理清它们的阶级实质、演变规律,还应贯彻一些基本的哲学观如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主次矛盾、辩证观和普遍联系等观点来分析这些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原因及影响。

4.应突出在新材料、新视角的条件下,把对材料的的理解与课本的基本考点联系起来的方法。

如2007年四川文综第7题“布票、粮票题”和2007年全国文综二卷第40题

(1)、

(2)、(3)小题“玉米题”。

 

四.高考题例

01.(2005天津文综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02.(2005江苏历史8)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

03.(2005广东历史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B.高投资C.高积累D.高能耗

04.(2005北京春季文综12)唐初规定:

“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

”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B.屯田制C.租庸调制D.地丁银制

05.(2006广东历史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D.两税法

06.(2007重庆文综16)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废除封建债务C.限制富农经济D.减轻封建剥削

07.(2007天津文综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08.(2007四川文综17)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改革体制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09.(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为此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3)表1所示为清代人口增长状况。

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表1清代人口状况

年代

1741

1762

1790

1834

人口(亿)

1.43

2.00

3.01

4.01

A.疆域的扩大B.赋税制度的改革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城市的发展

12.(2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13.(2008四川Ⅰ卷文综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4.(2008天津文综1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土地政策。

这一政策的特点是

A.限制封建剥削B.解放广大农民C.保护封建剥削D.废除封建剥削

15.(2008四川Ⅰ卷文综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D.保留富农土地

16.(2008江苏历史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17.(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18.(2009年广东历史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我

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19.(2009天津文综历史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20.(2009年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1.(2009年江苏历史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

“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2.(2009年北京文综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B.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D.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23.(2007广东历史30)(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

《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6分)

【材料二】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

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分)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6分)

24.(2008天津文综39第(3)小题)问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为3400亿斤,1961年为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为6000亿斤,1984年为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25.(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

表4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

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

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3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8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B项是实质,C、D表述不符合“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这一主题。

02.A其余三项表述均有错误。

03.A识记“探索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泛滥的标志。

04.C从题中的时间和引文内容角度判断。

05.A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06.D理解“抗战时的现实要求”是团结尽可能多的力量抗日。

07.D土地革命纲领是否切实可行,是二者的最主要区别,其余三项是共同点。

08.DD项是“票证”起作用时的物资管理体制。

09.B理由同05题。

10.D③项并非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

11.B清朝前期中国人口激增主要是由于“地丁银”制度完全废除了人头税。

12.C“防止资本主义愿望”是指防止贫富悬殊,这正是民生主义的“共富”目的。

13.D准确把握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变化。

14.A准确把握“两减两交”土地政策的实质。

15.C识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主要内容。

16.A思考1953年中国的土地赋税制度。

17.C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18.A强调农民纳税义务。

19.D准确理解明初“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

20.CC项错在“进一步发展”,应为“逐步解体”才符合实际。

21.D理解题中“小农经济”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所反映的土地所有权变化。

22.A其余三项分别是俄、英、日三国的土地政策。

23.答案要点:

(1)(思考1928年苏联的农业政策及原因)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从农、轻、重结构及影响角度思考)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3)(在中国“一五”、“二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思考)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从体制与经济结构方面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答案要点:

(总结数字现象,透过现象思考体制原因)状况: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体制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5.答案要点:

(1)(从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角度看特点;从生产资料占有、商品经济、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变化原因)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8分)。

原因:

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

(2)(从表中数据看大趋势是下降趋势,但中间略有上升是因为国际形势变化、国家建设需要和国家政策调整导致的)变化趋势:

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2分)。

主要原因: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