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812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优 易错 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培优易错难题声现象问题求解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多次被弹开,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B.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本实验可以研究“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D.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音叉振动幅度越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

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大发声体的振幅越大,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这是“转换法”,故AD正确,B错误;

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故B符合题意为答案。

2.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如图所示:

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_____;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______的结论 。

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

【答案】逐渐减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传递声音的介质变少,所以将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小;

[2]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

[3]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或空气抽不干净。

3.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_______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在控制其它的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从而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因此应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同时辨别所发出声音的高低.

4.下图中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知识,做过的一些探究性实验:

)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

________(填序号)

)图①实验中在抽气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实验结论是:

________;

)图④实验中将鼓面上放一些纸屑,其研究方法是:

________;

)图⑤实验探究的是:

________的关系.

)图⑧实验说明:

________.

【答案】②⑥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转化放大法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声音具有能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钟罩实验探究的内容为声音传播的条件;②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探究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③水中敲击石块能听到声音,探究的是水能否传声;④探究的是响度与振幅的关系;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⑦探究的是管乐器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⑧探究的是声音与能量的关系;故其中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有②⑥;在图①中向外抽气,闹钟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图④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发现纸屑跳动幅度不同,因鼓面的振动幅度较小不易观察,放上纸屑将其振动放大,故称为转化放大法;在图⑤中用不同的速度划过木梳,由于运动快慢不变,即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故探究的是音调的高低和物体的振动快慢关系;在图⑧实验中,烛焰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5.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ADF801.02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解析】

【详解】

(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

(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

(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验证猜想三;

(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6.我国一艘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在水面下某处静止不动,声呐系统发现在正前方3.8km处有一艘不明潜艇匀速驶来。

声呐系统立刻再次发出超声波,经过5.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

声呐系统接收到声波后立刻向不明潜艇发射直线运动的鱼雷,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鱼雷的平均速度是80m/s。

求: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

【答案】

(1)20m/s;

(2)3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明潜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据我方潜艇的距离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与不明潜艇相向而行,其相对速度为

20m/s+80m/s=100m/s

从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到不明潜艇,至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我方潜艇,不明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发射鱼雷时两艇的相对距离为

3750m-50m=3700m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答: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7.在人与山崖间有一条铁路穿过,一列火车在人与山之间拉响汽笛,人看见火车冒出烟1s后听到汽笛声,又经过2s后听到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人与山距离多远?

【答案】680m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如图所示,声音从鸣笛处→人,传播用时1s;声音从鸣笛处→山崖→人,传播用时:

(1+2)s=3s

设人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340m/s×1s+340m/s×3s

得出:

s=680m

答: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是680m

8.一列动车长200m,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七扇岩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了多少米?

(2)该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该列动车以这个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820m的隧道,则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

(1)240;

(2)60(3)1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v=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360m−800m=560m;

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s0−s=800m−560m=240m;

(2)动车的速度:

v车=

=

=60m/s.

(3)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t'=

=

=17s.

答: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240m;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216km/h.

(3)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17s.

9.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的性质。

【答案】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解析】

【分析】

【详解】

[1][2]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超声清洗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性质工作的,回声定位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

【点睛】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

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10.如果你家附近建筑工地在施工,影响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小噪声的干扰,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关紧门窗

B.打开门窗,让空气加快流通

C.戴上耳罩

D.告知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关紧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打开门窗,让空气加速流通,是增强了噪声的传播;不正确、符合题意.

C.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告知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是在声源处消除噪声;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某人站在峡谷中间,当他击掌后于0.3s、0.7s听见两次回声,若声速为330m/s,则此峡谷宽度为

A.165mB.198mC.22lmD.330m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可知声音从这边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

同理,再经0.7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即声音从另一边山到人所用的时间为:

则峡谷的宽度为:

故选A。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听声就能辨人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3.已知月球对物体也有引力,“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登陆月球,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

A.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

B.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月球上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不能实现,因为声音传播靠介质,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故A符合题意;

B.在月球上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可以实现,因为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月球上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可以实现,因为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月球上也有引力,只要有引力就能利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月球上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可以实现,因为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月球上存在重力,所以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发声,则物体一定在振动

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听到声音还需要有介质,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也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D错误;

C.如果没有介质,振动产生的声音人也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故选B。

15.“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详解】

A.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响度,故A正确;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故C错误;

D.反射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6.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  )

A.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使烛焰不停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听不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乒乓球接触到音叉时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该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18.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19.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20.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B.乙、丙的音调相同

C.乙、丙的响度相同D.丙、丁的响度相同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和频率相同,故音调和响度相同,故A正确;

B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波形的形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不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B错误,C正确;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振幅不相同,响度不相同,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