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489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问题求解题Word格式.docx

H

尼龙

I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ADF801.02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解析】

【详解】

(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

(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

(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验证猜想三;

(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2.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____(填“1”“2”“3”“4”“5”“6”“7”)音。

【答案】相同“1”

【分析】

[1]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2]最右边瓶子装水最多,瓶子和水的质量最大,最难振动,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所以最右边瓶发出的是“1”音。

3.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

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减少甲杯中的水

[1]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要使得甲杯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大于乙杯,甲杯的振动幅度就要大于乙杯,所以就要用更大的力敲击甲杯;

[2]用筷子敲击杯子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要使甲杯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于乙杯,应该减少甲杯中的水。

4.如图,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____。

【答案】丁

当对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会振动,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所以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丁。

5.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杯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是图________。

用小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________。

【答案】甲丁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甲的空气柱最短,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2]用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是瓶子和瓶子里面的水,水越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丁的水最少,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6.下面是一组有关声的实验,请正确作答.

(1)如图甲,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此实验是用来探究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2)如图乙,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逐渐的抽出,声音逐_____,若瓶内已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小明有节奏地敲击鼓面,鼓面发出低沉的咚咚声.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听到的声音变大,同时看到小纸片跳动的幅度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表明鼓面振动的_____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4)如图丁,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发现钢尺振动的频率逐渐变_____(选填“大”或“小”),发出声音的音调逐渐变低,这表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有关.

【答案】A减小真空不能传声变大幅度小频率

(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故选A;

(2)[2][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把瓶内的空气逐渐的抽出,声音逐减小,若瓶内抽成真空,将听不到声音,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4][5]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用更大的力敲击鼓面,振幅大,小纸片跳动的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

(4)[6][7]钢尺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7.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_______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在控制其它的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从而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因此应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同时辨别所发出声音的高低.

8.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和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

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abAB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9.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如图所示:

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_____;

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______的结论 

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出一种)

【答案】逐渐减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

[1]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挂在钟罩内,用抽气筒把钟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传递声音的介质变少,所以将会发现声音逐渐变小;

[2]此实验可以推理得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3]实验中声音无法完全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声音通过上方的固体传声,或空气抽不干净。

10.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能强

(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1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1)小华同学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了抽气机的玻璃罩内,如图1所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会发现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

如果把空气又逐渐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_________,此实验说明_______。

(2)小丽等同学利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①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

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小丽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离开乒乓球一定距离后敲击音叉,然后再靠近乒乓球,观察现象;

小刚同学采用:

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再敲击音叉,观察现象。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操作合理?

________。

理由是______。

【答案】声音的响度逐渐增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乒乓球被弹起跳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小丽小刚的做法分不清是音叉振动让乒乓球跳动起来,还是敲击音叉的人的动作让乒乓球跳动起来

(1)[1][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的逐渐减少,声音响度逐渐减小,如果把空气逐渐通入玻璃罩,声音响度会逐渐增大。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3][4]用小锤敲击音叉时,既能听到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5]实验中利用乒乓球把音叉不易观察的微小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明显振动;

[6][7]小丽同学先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再靠近乒乓球,若乒乓球振动,则能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小刚先将音叉贴紧乒乓球,然后敲击音叉,若乒乓球振动,则分不清是因为人敲击使球振动,还是音叉引起球的振动。

所以小刚的操作不合理。

13.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

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答案】

(1)85m;

(2)17m;

(3)20m/s

(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

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

0.25s=85m;

(2)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

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

(3)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

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v′=

=

=20m/s。

答: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85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17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14.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

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

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是__________。

(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为__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_____为什么?

_____

【答案】0.02207500m8700m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

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1)[1][2]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即0.02k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

(2)①[3]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②[4]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3)[5][6]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点睛】

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

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一定不是噪声

D.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声

【答案】D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C不符合题意;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D符合题意;

故选D。

1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A.乙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

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

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

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A.“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听声就能辨人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18.以下四项措施中:

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

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③马路两旁植树;

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高速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墙,也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①②③④都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

故选A.

1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

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

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

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20.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如图1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说明了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____.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2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

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①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选填符号a、b、c或d).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_____.

③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

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该同学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④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琴弦_____(选填符号a、b、c或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答案】固体能传播声音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不能ad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没有控制变量ac

(1)土电话通过细绳连接,所以能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2)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更好.

(3)棉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时,声音就不能传到听者耳朵里.

(4)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只有长度不同的两根线,所以选ad.

琴弦a和b只有粗细不同,所以研究的是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选择c和d进行研究时,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无法控制变量.

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可以选择琴弦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