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86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docx

应试精华第11章第3讲高级会计师应试精华网校讲义

第十一章内部会计控制

第三讲

(五)对外投资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对外投资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2)对外投资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对外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对外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与评估;对外投资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单位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金融、投资、财会、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单位对办理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2)严禁XX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对外投资业务。

(3)制定对外投资业务流程,明确投资决策、资产投出、投资持有、对外投资处置等环节的内部控制要求,如实记录各环节业务开展情况。

 

单位应当建立对外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3.对外投资决策控制

(1)加强对外投资预算的管理,保证对外投资预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单位发展战略要求和社会需要。

(2)编制对外投资建议书,并组织分析论证以及对被投资单位的资信调查、实地考察等,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立项。

单位应当编制对外投资建议书,由相关部门或人员对投资建议项目进行分析与论证,并对被投资单位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或实地考察。

对外投资项目如有其他投资者的,应根据情况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解或调查。

  

(3)对己立项的对外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提出对外投资建议。

单位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重点对投资项目的目标、规模、投资方式、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等作出评价。

(4)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财会部门对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收益以及投资的安全性等进行测算和分析。

单位应当由相关部门或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独立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应当全面反映评估人员的意见,并由所有评估人员签章。

(5)建立对外投资决策及实施的责任制度。

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

对外投资实行集体决策,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对外投资或者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4.资产投出控制

(1)需要签订合同的对外投资业务,应先进行谈判并经审查批准后签订投资合同,相关谈判须由两人以上参加。

(2)编制投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确定的项目、进度、时间、金额和方式投出资产。

提前或延迟投出资产、变更投资额、改变投资方式、中止投资等,应当经决策机构审批。

5.对外投资持有控制

(1)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单位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掌握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定期组织对外投资质量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单位可根据需求和有关规定向被投资单位派出董事、监事、财务或其他管理人员,单位应当对派驻被投资单位的有关人员建立适时报告、业绩考评与轮岗制度。

(2)加强对投资收益收取的控制,及时足额收取投资收益。

单位应当加强投资收益的控制,对外投资获取的利息、股利以及其他收益,均应纳入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严禁设置账外账。

(3)加强对外投资有关权益证书的管理,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保管权益证书,建立详细的记录。

财会部门与相关管理部门和人员应定期核对有关权益证书。

(4)加强对外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严禁账外设账。

单位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被投资单位核对有关投资账目,保证对外投资的安全、完整。

6.对外投资处置控制

(1)投资收回的资产,应及时足额收取,提前或延期收回对外投资的,应经集体审议批准。

(2)转让、核销对外投资,应经集体审议批准。

核销对外投资应取得因被投资单位破产等不能收回投资的法律文书和证明文件。

(3)正确进行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的相关会计处理,保证收回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加强对审批文件、投资合同或协议、投资计划书、对外投资处置等文件资料的管理。

7.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对外投资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配备情况。

(2)定期检查对外投资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对外投资业务的决策情况。

(4)定期检查对外投资资产投出情况。

(5)定期检查对外投资持有的管理情况。

(6)定期检查对外投资的处置情况。

(7)定期检查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情况。

 

(六)成本费用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成本费用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2)成本费用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与审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批与执行;成本费用支出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对成本费用的授权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2)明确经办人办理成本费用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审批人批准意见办理成本费用业务。

3.成本费用支出控制

(1)建立成本费用预算制度。

根据成本费用预算内容,分解成本费用指标、落实成本费用责任主体,考核成本费用指标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实行成本费用责任追究制度。

需追加的成本费用预算,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2)结合单位经营管理实际,选择恰当的成本控制方法。

(3)加强对材料采购和耗用的成本控制,将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4)建立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以岗定责,以岗定员,以岗定酬。

   

(5)明确制造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采用弹性预算等方法,加强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6)制定其他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和费用支出的申请、审批、支付程序,严格控制费用开支。

 

(7)正确进行成本费用的计算和分配。

4.内部报告控制

建立成本费用内部报告制度,实时监控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对于发生的超预算的成本费用差异及时查明原因,做出相应处理。

对需追加的成本费用预算,单位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5.监督检查  

单位应当建立对成本费用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单位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应当通过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检查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1)定期检查成本费用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

(2)定期检查成本费用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成本费用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4)定期检查相关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例:

资料:

某工厂生产的产品销量一直都稳步上升,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但是,利润却一直下降。

经分析,原来产品的成本一直得不到控制,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量一直高于同行业,材料的采购成本也在同行业不具有竞争性。

人工成本也一直上升,生产效率没有提高,单位产品的人工工时在同行业中,居高不下。

办公费用远远高于业务量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差旅费、会议费等开支庞大。

新任的厂长,决定在成本费用的控制上狠下功夫。

据考察,该厂的成本费用控制情况如下:

所有材料的核算都实行实地盘存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了多少材料,就领用多少材料,没有对材料的非正常消耗的控制措施,工人们生产时,不用考虑造成材料浪费的责任。

材料的采购由采购部门全权负责,采购价格、采购量、采购商都是由采购部决定。

各职能部门的各种办公费,包括会议费和差旅费都是实报实销。

不管是部门职员还是部门经理自己,其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等由部门经理签字批准就可以到财务部门报销。

每年费用的预算权,厂部下放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他们决定预算后,经财务部门汇总形成全厂的总预算。

要求:

针对该厂内部控制的现状,为新任厂长加强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提出建议。

分析与提示:

没有根据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的原理和制度要求实施成本控制,是导致该厂成本费用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该厂目前的成本费用控制存在以下明显的缺陷:

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和审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没有得到分离。

预算由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编制和决定,没有财务部门的监督。

部门经理作为经办人发生的费用,自己签字批准报销,费用的预算控制作用流于形式。

没有建立成本责任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得不到控制。

材料采购的全过程由采购部门负责,不利于采购成本的控制。

全部材料实行实地盘存制,不利于控制材料收、发、存中的舞弊行为和浪费行为和管理不善行为。

建议如下:

为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该厂应健全成本费用的预算制度,预算由各部门根据业务量的大小编制,由财务部门监督,由厂部审批。

健全成本费用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成本费用的授权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部门经理经办业务发生的费用应由其上级部门审批。

健全成本费用预算制度,实行成本责任制,落实成本费用的责任主体,落实成本费用的考核制度,实行成本费用的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材料采购和耗用的成本控制,除了大量、低值的存货实行实地盘存制外,一般对存货都应实行永续盘存制。

建立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以岗定责、以岗定员、以岗定酬。

(七)担保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担保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2)担保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担保业务的评估与审批;担保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监督;担保财产的保管与担保业务记录。

(3)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担保业务的全过程。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对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以及经办人办理担保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2)严禁XX的机构或人员办理担保业务。

(3)制定担保政策,明确担保的范围或禁止担保的事项。

(4)制定规范的担保业务操作程序。

3.担保评估控制

(1)建立担保业务评估制度,确保担保业务符合相关政策。

(2)对申请担保单位的主体资格,申请担保项目的合法性,申请担保单位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行业前景或信用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

单位对外单位的担保业务,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担保单位主体的资格,申请担保项目的合法性,申请担保单位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行业前景和信用状况或申请担保单位反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不动产、动产和权利归属等进行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单位对自身的担保业务,申请与评估应当分离。

(3)被担保项目发生变更时,应重新组织评估。

4.担保审批控制

(1)建立担保业务审批责任制,对重要的担保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审批。

 

(2)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确保签订合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制度。

签订合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

重要担保业务合同的订立,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

5.担保执行控制

建立担保业务监测报告制度,对被担保单位、被担保项目资金流向等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测。

单位应当建立担保业务的监测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对被担保单位、被担保项目资金流向的日常监测,定期了解被担保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形成报告。

对异常情况应及时要求被担保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6.担保财产保管控制

建立担保财产保管制度,妥善保管担保财产和权利证明,定期对财产的存续状况和价值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担保业务记录控制

建立担保业务记录制度,对担保的对象、金额、期限和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权利及其他事项进行全面的记录。

8.监督检查

单位应当建立和健全对担保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单位监督检查机构和人员应采用符合性测试或其他方法检查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1)定期检查担保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

(2)定期检查担保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担保业务监测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

(4)定期检查担保财产保管和担保业务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

(八)预算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预算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2)预算工作的不相容岗位:

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

单位股东大会(股东会)或类似最高权力机构(以下统称职单位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批单位年度预算方案。

  国有的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的年度预算方案,还须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单位董事会、厂长(经理)办公会或类似决策机构(以下统称单位决策机构)负责制订单位年度预算方案。

单位应当设立预算委员会、预算领导小组专门机构(以下统称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具体组织本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不具备设立专门机构条件的,可以指定财会部门等负责预算管理工作。

单位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拟订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审议、平衡预算草案并报单位最高权力机构审批;组织下达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

  单位总会计师应当协助单位负责人加强对单位预算管理部门的领导。

  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参与单位预算管理工作。

单位内部生产、投资、筹资、物资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等工作,并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做好单位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

单位所属基层单位(含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下属单位)在上级单位预算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单位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分析工作,并接受上级单位的检查和考核。

所属基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的执行结果负责。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预算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2)制订预算管理业务流程,明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与考核等各环节的控制要求,设置相关的记录,确保预算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3.预算编制控制

(1)根据各单位业务特点和工作重点编制相应的业务预算和年度预算方案。

  

(2)预算编制应符合本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目标、投资及筹资计划和其他重大决议。

(3)编制经营预算,应以上一年度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政策变动、市场竞争状况、产品竞争能力等因素,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4)编制投资预算,应当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风险控制要求,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5)编制筹资预算,应以筹资计划和资金需求决策为基础,合理安排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4.预算执行控制  

(1)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

(2)层层分解预算指标,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岗位。

(3)将年度预算分解为季度预算和月度预算。

单位应当加强对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预算资金的收入,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严格控制支付风险。

纳入单位预算的资金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

未纳入单位预算的支出项目,不予支付。

虽已纳入单位预算,但支付手续不健全、凭证不合规的支出项目,不得支付。

(4)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和预算执行结果质询制度。

5.预算调整控制

正式下达执行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提出书面报告,并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

单位内部预算执行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国家法规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不可抗力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紧急事件等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差异的,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可以调整预算。

单位调整预算,应当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单位决策机构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

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对预算执行单位提交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单位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单位决策机构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

6.预算分析控制     

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重点分析预算执行差异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7.预算考核控制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认真落实奖惩措施。

8.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情况。

(2)及时检查预算编制情况。

(3)及时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4)及时检查预算调整情况。

(5)及时检查预算分析与考核情况。

例:

资料:

某公司最高权力机关是董事会,指定财务部为预算管理机构。

2002年初董事会根据上年度的生产经营情况,结合对未来各种因素的合理估计,确定当年的年度预算方案,并将内容详细的预算下发给内部各单位执行。

到2002年10月,年度经营实际执行只完成了预计的一半。

销售部门认为下半年属于销售淡季,全年任务肯定不能完成,因此向预算管理机构(财务部)提出调整经营预算。

财务部认为,既然实际销售情况和预算相去甚远,预算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就将预算中销售收入调整为原来的2/3。

年末,预算管理机构向董事会报告,全面完成全年经营预算。

要求:

分析该公司预算控制中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修正。

分析与提示:

首先,公司对与预算编制有关的机构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指定财务部为预算管理机构是可以的,但应该规定财务部职能。

从本例销售部向财务部提出预算调整,并由财务部作出调整决定可以看出,财务部作了应该由董事会作的事情,即董事会是预算审批和预算调整审批的机构,应由董事会决定是否进行调整。

从本例情况看,很可能是职责规定不清造成的。

应该明确与预算编制有关机构的职责和权限,避免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督检查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紊乱。

其次,预算编制机构应该是预算管理机构,即财务部,由董事会编制年度预算并自行决定实施的做法不符合岗位分工原理,预算编制和审批是不相容岗位,应该分设机构办理两项业务。

再次,年度预算应该分解为季度和月度预算,以便于随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本例到10月才发现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很大差异,说明公司很可能没有编制月度、季度预算,以致不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没有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和预警制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定月度、季度预算后,实施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和预警制度,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最后,在是否调整预算的问题上,不但审批机构不符合规定,而且审批的重点没有把握好,单纯认为实际情况与预算有较大偏差,预算失去了意义因而立即进行调整,使它符合实际情况,是片面的看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点对预算执行中的偏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判断是否应该调整,是否需要采取其他奖惩措施等。

 

(九)固定资产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固定资产的取得、验收与款项支付;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固定资产的保管与清查;

固定资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3)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2)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严禁XX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4)制定固定资产业务流程,明确固定资产的取得与验收、日常保管、处置与转移等环节的控制要求,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

 

3.取得与验收控制。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

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调整、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控制要求。

 

(2)外购、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应符合《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3)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等参与固定资产验收工作。

(4)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登记固定资产账簿。

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设立备查登记簿专门登记。

 

(5)支付外购、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款项,应符合《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和《货币资金》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

 

4.日常保管控制。

(1)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职责权限。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

财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部门定期核对相关账簿、记录、文件和实物。

 

(3)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减值等相关会计核算。

 

(4)建立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

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费用.纳入单位预算,并在经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执行。

 

(5)建立固定资产投保制度,明确应投保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投保手续。

 

(6)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

 

(7)对于启封使用固定资产或将固定资产由使用状态转入封存状态,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5.处置与转移控制。

(1)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2)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实行集体审议联签。

(3)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不同类别,区分使用期满正常报废固定资产、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及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等,采取相应的控制程序和措施。

 

(4)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固定资产的处置依据、处置方式、处置价格等进行审核。

 

(5)加强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管理,明确审批程序及出租、出借合同的内容。

 

(6)加强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管理,明确办理固定资产交接的手续。

 

6.监督检查。

 

(1)定期检查固定资产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2)定期检查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4)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日常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

 

(5)定期检查固定资产处置制度的执行情况。

 

(十)存货控制 

1.岗位分工控制。

 

(1)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

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存货的保管与清查;存货的销售与收款;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存货业务的审批、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

 

(3)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存货业务的全过程。

 

2.授权批准控制。

 

(1)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2)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存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