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550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docx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TingBaowasrevisedonJanuary6,20021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

经验及案例

 

二零一一年三月

 

一、新城开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

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

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

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

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建立新城,为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以及相应的设施,以维持其增长的持续性。

自此,新城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空间从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以及大都市连绵带扩展的核心手段,新城建设的旋风开始席卷世界各大都市。

二、新城的定义

新城是位于大城市郊区,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分担大城市的居住、产业、行政等功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社区。

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纵观新城建设的发展,其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卧城阶段”,主要是在城市近郊建设的、以居住为主导职能的居住型新城,与中心城具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其次是“半独立卫星城阶段”,是在原有居住型新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工商业服务设施(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配套建设,致使新城功能开始向综合化方向转变,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工作、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场所,但与中心城区仍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依赖。

第三是“边缘新城阶段”,随着交通通讯和网络技术超速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楼郊区化进程加快,原来半独立性的郊区卫星城镇产业高度化、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增强,逐步演变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边缘城市”,成为城市扩散进程中新的集聚中心和边缘经济增长极。

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community)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减少与外界交换的行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

新城不应仅提供给人们居住的场所,还应提供就业的机会,新城不只是一个“卧城”。

四、新城的分类

根据新城形成的核心驱动力和新城城市功能的不同,新城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产业新城、田园新城、副中心新城、TOD新城、行政新城、边缘新城等六大类:

第一类:

田园新城,主要是指英国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开端的,以国家立法为基准,政府主导下的由新城开发公司进行规划建设的新城。

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址的选定、提供资金以及处理与开发公司的关系等方面。

如英国伦敦近郊的Stevenage新城。

第二类:

边缘新城,是指伴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加速,中心城功能逐步外迁而在大都市边缘逐步形成的功能比较完善,且相对独立于大都市的新城镇图行天下,这类新城是大都市郊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美国纽约的Radburn新城和马里兰州的Columbia新城。

第三类:

TOD新城,是指以捷运系统导向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城建设,其主要通过捷运系统与城市中心区快速连接来缩短交通时间,吸引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转移,达到分散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的目的。

如日本大阪的千里新城,日本,东京都的多摩新镇;中国香港的沙田新市镇等。

第四类:

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工业园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一般和大都市距离稍远。

如英国利物浦PortSunlight新城;加拿大的GrandeCache新城,以及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

第五类:

副中心新城,是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实现城市多中心结构的目标。

副中心通常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快捷便利的交通联系,从空间分布来看,一般与城市中心区保持合理的距离。

第六类:

行政中心新城,是指随着一国首都以及相关政府机关的迁移,而建立起来的作为国家新政治中心的城市,这类新城一般与大都市保持相对较远的距离,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从”零”建起。

如巴西的首都巴伐利亚;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等。

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

筑波科学城

(一)概况

筑波科学城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和成田国际机场西北约40公里处,由茨城县筑波町、大穗町、丰里、丰里町、谷田部町、樱村和茎崎町6村町组成,总面积28400公顷,包括研究学园区和周边开发区两大部分。

现有人口约20万,其中国家技术研究人员13000余人,博士数千人,是日本最大的科学研究中心。

筑波是日本政府第一个尝试建立的科学城,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以基础科研为主,属国家级研究中心。

有国家级研究与教育院所48个,分别隶属于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全国30%的国家研究机构及40%的研究人员都集聚在筑波,国家研究机构全部预算的50%左右投资在这里。

(二)背景

1.“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贫乏,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引进吸收欧美各国技术施行”快速模仿者战略”,在1950-1978年间以90亿美元代价同美国签订了范围广泛的各种技术合同,获取了美国许多近代技术研究成果的精华,奇迹般地实现经济成倍增长,为日本工业赶超世界水平争取了时间,节省了资金,也为日本摸索出一条发展自己技术的道路。

然而,这种引进技术战略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且引发出一系列问题。

首先,大量购买科技专利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本国的科研,忽视了基础研究,导致受外国工艺控制不断购买专利,不仅费用日益昂贵,甚至出现让出部分股份或联营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态势;其次,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日本已深知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引进技术,这势必严重阻碍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三,国内产业结构由钢铁、汽车、机械、化工等传统企业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转变时,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支撑和储备。

据此,6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的方向,从技术模仿转向技术创新,筑波科学城计划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

为了适应”技术立国”的需要,日本政府将所属9年部(厅)的40多个研究机构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试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促进大型科学项目的研究。

2.东京环境恶化,人口拥挤

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1975年城市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尤其是三大城市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从1960年以来,15年间共增加人口达万人。

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了城市中住宅的严重不足,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区开始在郊区蔓延。

城市郊区土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巨大的住宅缺口并克服以往小规模土地开发效率偏低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有计划地在城市外围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以阻止城市的无序蔓延,同时可以提供量大价低的住宅用地,为此,政府专门制定了”新住宅市街地开发法”。

自此,新城开发进入实质阶段,筑波科学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建设目标

日本建立筑波科学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1.创造适宜研究和教育的环境

为了迎接科学技术革命和教育改革时代的需要,为实现高水平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一个基地。

这个基地的核心就是从东京及其周围地区迁来的国家级、实验性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筑波大学,创造一个适宜实验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发展的环境。

2.缓解东京人口压力

为了应付和减轻东京过度拥挤的环境,把那些没有必要留在东京的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与教育机构迁入筑波科学城,就是以一个有序的方式减轻首都密集地区的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同时适当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率,为首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四)规划

1.规划理念

一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使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

二是科学城的两个区域将在尽可能保留他们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使整个科学城达到综合和统一的风格。

在研究教育区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布置上,将根据研究教育不同领域的特征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安排,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互补;对于那些与国家级实验性的研究机构具有同等水平,与政府研究活动具有紧密和不可分离的关系,并且以研究功能为立足点的私人研究机构,应该积极的引进。

同样,对于私立大学也应该努力引进。

大学城的公共设施应该提前建设,以便使科学城的设施有效运作并发挥其功能。

周边区域应该与研究教育区发展相协调。

2.区域规划

筑波科学城区域包括两个部分:

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

研究学园地区有27平方公里,位于筑波科学城的中心,其中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各功能区。

周边开发地区有约257平方公里,将系统被都市化,自然和田野环境将被保护,私人研究机构将计划落户在那里,都市化设计将沿着Joban铁路新干线逐步得到推进和实施。

(1)用地规划和功能布局

总规划

城市中心区

教育、研究机构区

公园与绿地

已规划住宅区

私人住宅区

郊区私人住宅区

工业服务区

1965、1966和1967年对筑波的用地分别进行了三次规划。

上图是1969年筑波第四次用地规划图。

现在的城市规划以此为基础,但依据现实情况作过进一步修改。

研究学院园区用地规划

研究学院园区根据用途分为三个区域:

(a)城市中心区

城市中心区面积大约在80公顷左右,同东京的副中心Shinjuku差不多大。

中心区位于研究学院园区的中部,计划建设能为200,000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设施。

已经建成包括Tsukuba中心大厦,CREO购物中心,Tsukuba汽车终点站和GakuenWest泊车大厦在内的很多建筑。

再加上正在计划或建设中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这个区域正在逐步的发展成为真正的城市中心。

(b)居住区

列入住宅项目计划的地区占整个居住区(总计670公顷)面积的25%,被划分城3个群落,分别是Hanamuro(Takezono,Azuma),Sasagi(Namiki)和Teshirogi(Matsushiro)。

政府为研究机构和大学的雇员建设的住宅(7,701个单元)和公共住宅(2,829个单元)都位于这个区域。

剩下的用于建设私人住宅和商店的75%土地也正在被开发建设,这部分建设是保证将来城市人口增长的关键所在。

(c)研究和教育设施区域

这个区域面积大约有1,465公顷,面积占整个研究学院园区的54%。

为了便于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提高研究效率,46家研究和教育机构按照专业领域进行规划安排,这些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科学和工程,建筑工程,生物和一般设施。

都市边缘区的用地规划

在城市边缘地区,混乱的城市化建设得到控制,尽可能保存良好的自然环境。

进一步,同用于农业的土地使用规划相协调,这个区域会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城市化建设,可能会有一些私人研究机构进入。

同时,会努力将都市边缘区的主要居住区改变成社区中心,在那里提供社区服务设施。

当研究和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入到稳定阶段,另外1500公顷的土地会同Tsukuba快线的建设一起开始开发。

(2)人口规划

筑波科学城的原计划人口为22万人,其中研究与教育区10万人,周边都市区12万人。

1998年修订计划,拟定未来2030年将达到人口为35万,其中研究学院地区10万人,周边开发区25万人。

(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第一阶段(1963年——1979年):

基础建设期

这一阶段日本内阁通过了建设筑波科学城的决议,明确了城市的基本性质、功能、建设方针和措施,购买了大量的城市建设土地,制订了《筑波科学城建设法》,到1980年完成了43个国家教育研究机构的转移和设施建设。

这一阶段城市发展目标过于偏重于科技研发,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知名度低,影响了其吸纳人口、减轻东京都压力的作用。

重要时间节点:

1958年,在东京的大都市发展规划中,日本政府内阁设想建立一个东京的卫星城市,并且决定城区所有的国家研究和教育机构及其人员由东京迁来。

1963年9月,日本政府内阁就在筑波地区规划成立科学城达成谅解。

因为筑波地区面积可以满足进驻公司发展所必需的土地。

1963,内阁决定就政府集体搬迁有关事宜召开部长级会议。

内阁指定将筑波地区建设学术新城,占地面积大约4,000公顷,并委托日本住宅公司运做土地开发。

1964年,日本内阁决定新科学城应在1967年开始建设,10年之内完成;同时,在首相办公室成立学术新城建设促进委员会指挥部,确定委员会成员。

1966年,依照国家首都地区发展法令,指定6个城镇村庄作为新城用地;开始征地。

1967年,内阁指定36个迁入新城的研究机构。

城市规划修改,新区用地调整为27平方公里。

1972年,内阁指定43个科研机构的搬迁必须在1975年完成;政府工作人员搬入

新居;同意成立Chikunan地区行政商务联盟及Chikunan水供应公司。

国家无机物研究院完成搬迁,成为首家搬入新城的科研机构。

1973年筑波大学成立。

1975年内阁确定1979年作为43家科研机构迁入新城的截止日期,在这些科研机构搬迁和建设过程中,允许有变动。

指挥部阐明”关于承担筑波科学新城财务负担特别措施的基本原则”。

1978年,内阁递交关于筑波举办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的申请。

2.第二阶段(1980年——1989年):

城市整治期

当时正值《第三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实施期间,加强居住环境建设成为开发政策的核心思想。

1985年召开了筑波世界博览会,主题为”人类居住与科技”,主会场选择在研究学园区。

为保证博览会顺利进行,日本投入大量资金加快了筑波科学城的开发建设。

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会场建设、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正是希望筑波科学城摆脱原先过于单调的科技研究色彩,提高国际知名度,形成具有综合完善的城市功能的科学新城,并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博览会举办之际,共建成了中心交通枢纽、宾馆、筑波中心大厦、科技馆、商业街等设施,基本完成了城市中心街区的建设,促进了筑波从原来的科技卫星城向地区中心城市的转变。

重要时间节点:

1980年,2个科研机构搬入新城,研究教育区建设规划完成;筑波中心大楼开始建设;9个工业技术实验室易址;43个科研机构办公楼部分完成,有的搬入已经完成;科学城建设基本完成。

1981年,周边城区发展规划完成;Joban高速线Kashiwa至Yatabe段通车;

1983年,筑波中心大楼建成;

1985年,筑波世博会顺利举办;Joban高速线与东京都市高速线连接;CREO购物中心开张,筑波中心交通大楼建成;

1987年,又一个加入新城科研教育区的机构;东京站筑波中心高速巴士运营。

1988年,Tsukuba-machi合并成为筑波城;Gakuen东停车场开张;筑波科学城建立25周年;

1989年,新筑波规划正式确定;搬迁科研机构临时委员会决定搬迁国家金属研究中心;

3.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第五次国土开发规划分别提出了形成多级分散型国土开发格局、提高竞争力、复合功能开发等政策思想。

作为国土开发基本政策的延续,这一阶段,继续推动筑波科学城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建设。

大型的国际会议交流中心、外国研究员宿舍等相继落成,随着定居环境改善,人口逐渐增多,以科技为核心包括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管理、交通、商业等的复合功能得到开发,巩固了筑波科学城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和世界性科技基地的地位。

1990年,大筑波概念提出;筑波文化中心建成,图书馆、艺术博物馆开放。

1992年,城际列车线公司授予Joban线列车运行资格。

1994年,筑波新区Joban线区得到当地认可。

1996年,内阁确定基本科学技术规划;又一个加入新城科研教育区的机构。

1997年,筑波科学城研究委员会规划未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始建设;

1998年,修改研究教育区建设规划、筑波周边区域发展规划;

1999年,筑波科学新城沿Joban线发展;筑波国际会议中心建成。

附:

日本五次国土规划基本要点

(六)城市发展

1.人口

从1989年到1998年,筑波的人口数以平均每年%的速度快速增长,到1998年底筑波科学城有人口万人,其中研究与教育区万,都市周边区万人。

1998年日本政府重新制定了筑波科学城的人口规划,计划到2030年总人口达到35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保持原规划10万人不变,都市周边区从12万增加到25万。

截止到2004年三月,筑波科学城的总人口达到万,接近原规划人口数。

总人口

220000

187000人

198176

350000

其中:

教育科研区

100000

64000人

100000

周边区域

120000

123000人

250000

筑波在2003年的总人口有170,836人,每年增长1%。

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较快,部分原因在于对新开发的铁路系统的期望。

”筑波快线”将连接筑波和东京的Akihabara,行程将缩短到45分钟。

这条线路已经在2005年8月投入运营。

2.交通

 

三条国家级高速公路(6,354,and408)通过这个城市。

常磐高速公路在筑波有两个匝道Yatabe和SakuraTsuchiura。

围绕东京,半径为40到60公里的环线也取得了进展。

筑波的道路系统形成了类似梯子形的网络,由三条南北走向的干道和6条东西向的干道都成。

每条干道的宽度都在25米道50米之间,并依照交通安全的要求经过特殊设计,能提供很好的驾驶视野。

名为筑波快线的新铁路也被列入了时间表,将在2005年秋季完工。

这条铁路线直接连接筑波和东京(Akihabara)。

列车由Akihabara始发,途经Saitama和Chiba,最后到达筑波。

火车线路长公里,沿线计划设置20个车站。

在筑波有四个车站,分别是Midorino,BanpakuKinenKoen,KenkyuGakuen和筑波站。

列车由筑波到Akihabara只需45分钟,拉近了到东京的距离。

a)首都城间快速道

首都城间快速道在建成之后将有300公里长,以40至60公里为半径,环绕东京一圈。

这条快速干道将连接Yokohama,Atsugi,Hachioji,Tsukuba,Narita,andKisarazu,将为这些城市之间提供交通便利,促使它们进一步融合。

此外,这条道路还连接了多条其它高速公路(例如Tomei,Chuo,Kanetsu,Tohoku,Joban,HigashiKanto),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改善环境质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这条干道在筑波设有两个立交匝道,同穿越城市西南部分的道路连接在一起。

在2003年3月,连接筑波交汇点和筑波Ushiku立交匝道的公里长的高速公路投入使用,它同时还连接了6号便道,这条便道长公里,连接408号道和NishiOdori。

目前,这条重要道路仍然在施工当中。

3.基础设施

地下水系统、公园和居住被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在城市中心地区,先进的都市基础设施被建设,如高校用的地下隧道、公共中央供热制冷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步行街道。

筑波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

研究学院园区被全面建设,在这里,管道排污系统,公园和居住区都系统化的发展起来。

在城市中心区域,先进的城市基本设施已经建设完成,这些设施包括市政功能隧道,有线电视系统,行人步行道,筑波中心大厦(城市的象征),大规模的商业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区活动设施。

4.科研

b)国家研究和教育机构

46所国家研究和教育机构已经投入使用。

他们的研究活动可以大致分为教育,建筑工程,科学和工程,生物,以及通用研究。

大约13,000人在这些国家研究机构工作,其中8,500人是研究人员。

日本国家研究机构的40%科研经费和人力被集中在筑波。

c)私营研究机构

很多私人研究机构在工业园设立了分支机构,也有其他私营研究机构设置在城市边缘区。

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制药,化学,电子和电力,机械工程和工程建设。

大约4,500名研究人员在这些私营机构中工作。

(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1.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

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

1973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

同年10月1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亩,大大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筑波大学的诞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东京大学的校园扩张。

至1962年,学校主校区只有公顷(126亩)土地,狭小的办学空间严重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筑波科学城计划的建立。

筑波大学是被当作日本”头脑城市”——筑波科学城的中心来建立的。

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

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

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2.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

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

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

《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

《研究交流促进法》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的设施,并可促进国家院所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专利共享,现在筑波已有近250家私营研究机构。

而其《实施令》则就”研究学园地区的区域”即”公共利用的设施”等作了具体规定。

同时,还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

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

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

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

在筑波山及周边地区为山地自然林保护区.在牛久沼及其周边地区为天然河岸林和湿地植被保护区;稻敷台地则是平地人工林和自然原野:

城区是公园片林(公园内栽植的成片状分布树林);研究和教育机构为敷地林(包括其周边的保护林带及其自然保护林)道路河流沿线形成了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