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598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ocx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发面资料的搜集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唯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内容。

难点: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知识梳理

问题思考

一、大变革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到战国初年,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2、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不断强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3、战国时期的变法,首先在魏国付诸实施,之后楚国任用吴起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1、想一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特征?

提示:

(1)政治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宗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上:

铁器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3)思想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4)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变法运动成为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春秋时期,秦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于东方国家。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

秦孝公即位后,继承先父遗志,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了“求贤令”,商鞅正是在此感召下来到了秦国。

2、商鞅又名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邑,故称商鞅,对道家、儒家学说都很精通,尤其喜欢“刑名”之学,在魏国学习和研究李悝的《法经》,在得知秦孝公正在求贤,便来到了秦国,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

3、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在朝廷中通过辩论宣传变法思想。

秦孝公先实行鼓励垦荒等变法政策,收到良好效果。

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2、议一议:

商鞅为什么会来到秦国?

提示:

商鞅的才能在卫国无法发挥,来到魏国,在魏国相国门下人中庶子,学习和研究李悝的《法经》。

得到秦孝公求贤的消息,他带着许多政治经济及军事有关的资料,来到秦国,希望一展抱负。

三、强国之术

1、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了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运动。

2、第一次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包括: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公元前350年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内容是:

废井田,开阡陌;推广县制;统一度量衡;“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想一想:

商鞅“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有什么意义?

提示:

防止私下请客行贿之风,及时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可澄清吏治,鼓励有能力有贡献的人。

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可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的积极性。

情景引入精彩导言

【复习回顾式】

人类历史没有百代不变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制度的设计者们的思想总会受到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设计出来的制度就不可能完美无缺;即使是理想的制度也可能会因制度的执行者的误用、滥用而出现问题,暴露出制度的缺陷。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时,就危及了统治秩序。

当政者便可能自觉或被动的实行改革。

那么,商鞅变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在秦的统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激情文字式】

李斯曾经这样评价商鞅变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商鞅为什么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

他采取了哪些富国强兵的措施?

【图片情景式】

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大变革时代

【探究目标】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情景与问题】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⑴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

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⑵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⑶上面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

原因是什么?

⑷上面的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原因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

第一问、第二问主要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各个派别对治国方略不同认识。

第三问、第四问主要分析各个派别思想的影响。

此题可以结合必修三的百家争鸣的史实来分析,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结论与评定】

⑴围绕的中心问题:

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⑵答案要点:

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⑶材料四的主张。

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⑷材料一的主张。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探究点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探究目标】了解商鞅其人和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原因。

【问题与情境】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出身于卫国没落贵族,原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后因为在秦国变法成功被封在商邑,尊为商君,史称商鞅。

商鞅从小喜欢刑名之学,他尊崇李悝的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

为了实现抱负他先到了魏国,为魏相公孙痤的家臣。

公孙痤很器重他,临死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

公孙痤告诫魏惠王,如果不重用商鞅就杀掉他,免得被他国利用而威胁魏国。

但魏惠王不听,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

公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材料二:

秦孝公在朝堂上召开会议,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商鞅为实行新政与他们展开论战,商鞅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

请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在变法前是怎样宣传变法的?

(2)商鞅为什么能够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变法?

(3)商鞅变法为什么围绕“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可以提取出商鞅宣传变法的举措,联系课本即可形成完整的答案。

(2)主要根据材料二,从秦国的落后状况和秦孝公的要求来判断。

(3)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去思考问题。

【结论与评定】

(1)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鼓励秦孝公进行变法试点;与旧势力进行论战;立木取信于民。

(2)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势力较弱,“夷狄遇之”;秦孝公决心改革使秦国强大,延揽人才;商鞅的富国强兵的变法主张,适应了秦孝公的政治要求。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兼并战争中争取主动,取得优势,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来实现富国强兵。

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发愤图强,立志改革,使秦国强盛。

商鞅根据秦国的状况实现变法,根本目的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

⊙探究点三强国之术

【探究目标】

了解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问题与情境】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3,5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过程与方法】

(1)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2)主要考查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结论与评定】

(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典题鉴赏课堂精炼

典题鉴赏

例题:

(2006.深圳中学)阅读下列材料

小明同学非常喜爱写作,在学完《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后,他创作了一组话剧,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下面是其中的两幕:

第二幕:

廷议变法

旁白:

在宫廷上,秦孝公故意装作顾虑重重的样子。

秦孝公:

众位爱卿,我打算改革祖宗留下的规则,但又怕天下人笑话我,这可如何是好?

商鞅:

大王,有独到见解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

只要能使国家富强,就不必按照旧制度去办,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

秦孝公(赞同地):

此言甚是!

大臣甘龙(急切地):

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会被视为不孝啊!

商鞅:

甘大人,此言差矣!

目前,秦国的富强比什么都重要,如此重大的事情,又

何必拘泥于陈规呢?

大臣杜贽(急切地):

没有百条好处,就不能变法,遵循古制才不会让人走邪路!

商鞅(坚定地):

治理国家没有永世不变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制

定新法。

要不然,商汤、周武王为什么能改变古法而称王,夏桀、商纣没有

改变旧制度而灭亡了呢?

甘龙:

这……大王,我的爵位、官职都是世袭的,我的土地也是先王分封的,为我

耕田的奴隶也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允许受到丝毫损害。

【问题1】

商鞅:

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你的奴隶已经没有生产积极性了,不是吗?

他们

逃跑、破坏工具、不断反抗,你怎么能保住自己的财产?

只有承认土地私有,

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会增多。

甘龙、杜贽(结巴、互望继而转向秦孝公):

这……大王,祖宗之法不可改,三思啊!

秦孝公:

你们不要说了,吾意已决,公孙鞅,我命你为左庶长,从明日起开始主持

变法事宜!

旁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

第五幕 ××××

旁白(高兴地):

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

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

同贺同贺!

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

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

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

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

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王五(非常自豪地):

秦军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而且还夺得了魏国领土,秦国领土越来越大了。

听说,东方六国还请秦孝公开会定盟约,拜他为各诸侯国的领袖呢!

主人(激动地):

是啊,他们对秦国都另眼相看了。

各位,为秦国的富强,干杯!

众人:

干杯!

阅读完上面的剧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二幕中划横线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实行的哪些制度?

甘龙的主张是什么?

(2) 请结合剧情的发展和相关史实,在第二幕的结尾处加一句合适的旁白。

(3) 小明对第五幕原来的标题不太满意,请你代他拟定一个。

(4) 从第五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

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5) 小光同学发现第五幕有一个细微的错误,请你纠正过来。

【解析讲评】

解析:

本题以历史剧的形式再现了商鞅变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使历史教学充满了生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

答案:

(1)井田制、分封制;反对变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通过廷议变法,公孙鞅把那些守旧大臣驳得哑口无言,他的主张为朝廷内外更多的人所了解,秦孝公更坚定地支持变法。

(3)富国强兵。

(4)措施:

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作用:

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5)改郡为县。

课堂精练

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B)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解析:

题干主要体现了商鞅变法的重农措施,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D)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要求在政治上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展变法运动,废除奴隶制的特权。

回顾总结知识结构

【问题总结式】

1、秦孝公为什么重用商鞅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中心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具体内容。

【网络结构式】

经济上:

生产力发展

一、大变革时代政治上:

各国开展变法运动

思想上:

百家争鸣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孝公的求贤令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商鞅投奔秦国,主次变法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废井田,开阡陌

三、强国之术5、推广县制

6、统一度量衡

7、“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课后训练迁移应用

重难点演练

1、(07聊城一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其主要影响有(C)

①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②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③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④引起了各国的变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

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制度确立,封建生产关系得到发展,故

不符合答案。

2、(07济宁二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较,其最大特点

是(D)

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B.明确废除了井田制

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宗法分封制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变法主要从法律上制定措施推行变法。

3、(07烟台高三上学期期考)《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民……怯

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C)

A.为田开阡陌封疆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D.焚烧诗书

解析:

主要由于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奖励公战,所以民怯于私斗。

拓展与创新

4、(07烟台高三上学期期考)文物是形象的历史。

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奖励耕织

图三商鞅铜方升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你从材料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冶炼技术进步)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正确。

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第一问、第二问要求从材料中归纳要点。

第三问、第四问属于观点题目,用史实论证观点。

5、(2008.连云港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

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

(1)赞扬态度

(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解析:

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一、第二问、第三问要根据材料分析。

第四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链接备课参考

新课程教材链接

人教版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述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变法运动,变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地处十字路口的秦国,介绍了处于尴尬境地的秦国,秦孝公立志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措施分为两个方面: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突出了法家思想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岳麓版

●在变法的时代中介绍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次重要的变法运动,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

●在商鞅变法的背景中,补充了《商鞅舌战图》和文字资料,具体地介绍了商鞅与保守派的论战,宣传了变法的重要性。

增加了商鞅取信于民的《南们徙木》的相关资料。

●对商鞅变法的措施首先具体介绍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

重点讲述了什伍制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现实链接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变法和改革运动,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联系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要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资料链接

孝公求贤与商鞅入秦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

淮泗之闲小国十余。

楚、魏与秦接界。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下令国中曰: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闲,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乃出

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

──《史记》卷五《秦本纪》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

“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备选习题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

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变法的根本动力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B)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解析:

因为奖励军功打破了原来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特权,因此遭到旧贵族的极力反对。

3、(2001年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C)

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

解析:

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变法的思想,是变法运动商鞅提出的。

4、(2006.广东高考)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

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答案:

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登上政治舞台;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秦国逐渐成为强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学生很容易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