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612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稿打印用Word文件下载.doc

(1)威信效应:

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

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讲和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3)“自己人”效应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若干相似之处(如职业、专业、性别、籍贯、年龄等)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好感效应: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5.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6.教师的智力与教育能力

智力

(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注意分配力

教育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的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能力。

(4)因材施教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6)自我教育能力

(7)教育科研能力

(8)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在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

7.教师的三种教育水平

(1)尝试式教学

教什么

(2)因循式教学

如何教

(3)策略式教学

如何有效地教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

(2)微型教学

(3)教学反思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涵义

广义:

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

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过程。

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很高,职业定向性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

美国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学习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学习律

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4.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

强化:

消退:

自然恢复:

泛化:

分化:

高级条件反射:

5.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

美国人,认知学习的代表人物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

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置学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之产生问题;

2,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要回答的疑问,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3,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或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推测出各种答案;

4,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和下断语的依据;

5,组织学生仔细审查这些资料,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

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发现学习的好处:

1,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者的智慧并发挥其潜力;

2,因为学习有所发现,就会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3,学会发现的试探法;

4,能巩固对知识的记忆。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6.奥苏伯尔认知接受(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方式的分类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区分:

一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实质性的联系;

二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意义接受学习的好处:

1,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而学生发现学习费时太多;

2,尽管意义接受学习受学生认知结构水平,或在某一学科方面还不熟悉的限制,但事实上,有意义地获取知识本身并不一定要有发现过程。

只要把有关的具体体验结合到讲授教学中去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现学习的目的,它不是学习教材的主要目的。

(3)学习的实质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在意义学习后,同化过程没有结束,只有通过知识不断地改组和重新结合,才能习得并保持知识。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一种解释、假设;

原有知识需进行加工才能解决具体问题;

知识的理解因人不同。

(2)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

(3)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

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以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为代表,主张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

学习是愉快的事情;

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

强调学生自己评价;

学生自己引导;

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学习动机的涵义

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奥苏伯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

(1)认知的内驱力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的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4.动机期望理论

托尔曼、勒温、弗洛姆

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列的预期、判断和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础的

公式:

激励力量=效价×

期望值M=V·

E

意义:

两种期望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

教师要让学生有合适的期望。

5.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维纳

归因: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归因模式:

三维度即内部——外部;

稳定——不稳定;

可控——不可控

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6.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需要

自我实现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需要

7.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1.知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1)知识学习的准备

动机准备

知识基础准备

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准备

(2)知识的感知

(3)知识的理解

(4)知识的巩固

(5)知识的应用

2.教学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3.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强度律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5)对比律

4.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主要条件

(1)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5.记忆的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信息保留时间0.25-2秒1分钟以内1分钟以上

编码方式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

容量很少5---95-10万

注意复述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6.影响信息编码和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2)材料的性质和长度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编码组块化

(5)识记的信心

7.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提出: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8.促进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

(1)及时复习

(2)时间和次数的适宜

(3)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9.知识应用的基本环节

(1)审题

(2)题目归类

(3)重现有关知识

(4)找出问题的答案

10.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其特征

(1)认知阶段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技能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动作分解阶段将完整的动作技能分解为若干个局部的、个别的动作,按照要求,逐个练习

(3)动作联系阶段经过反复练习使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整体动作

(4)自动化阶段各个动作相互协调,动作能够按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

特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2)利用线索的减少

(3)动觉控制的加强

(4)运动图式的形成

(5)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元认知的涵义及其构成

元认知:

对认知的认知。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体验

(3)元认知监控

2.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其构成

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

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1)认知

(2)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

(3)元认知

(4)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3.记忆(编码、保持、回忆)策略

编码策略:

(1)组块

(2)替换

(3)联想

(4)理解

(5)记忆术

(6)编织知识网络

(7)描绘事物形象

(8)群集策略

(9)画内容框架图

保持策略:

(1)痕迹消退与复习策略

(2)干扰说与复习材料和复习时间的组织策略

(3)同化说与过度学习

回忆策略:

(1)主动复述“过电影”

(2)将自己记住理解的知识讲给人家听

(3)通过自己出题和一题多解主动再现有关知识

4.阅读策略

阅读方法训练

(1)SQ3R法

(2)PQ4R法

(3)OK5R法

阅读理解训练

(1)明确阅读的任务和要求

(2)充分动员原有的知识背景

(3)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而不纠缠细节

(4)理解阅读内容内隐的意义

(5)监控阅读理解

(6)检验目标达成程序

(7)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5.解题策略

(1)准确理解习题的字词语句,而不匆忙解答

(2)整体把握题目中的各种联系

(3)在理解题的整体意义后判断题型

(4)善于进行双向推理,既能进行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向推理,又能进行由未知到已知的逆向推理

(5)克服定势,进行扩散性思维

(6)善于评价不同思路,选择最佳思路进行解题

(7)解题后要对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和反思

6.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7.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经验概括说

(4)关系转换说

(5)认知结构说

8.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材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性

创造性:

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

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

真创造与类创造

2.创造的心理过程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豁然开朗阶段

(4)验证阶段

3.创造力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迁移影响

(7)原型启发

5.创造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创造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

目标专一,有毅力;

独立性强;

自信心强;

情感丰富;

一丝不苟。

(2)创造型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内倾多,外倾少;

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不依赖于某个集体;

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

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

思维极其灵活;

诙谐、幽默;

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

宁愿一个人独立地工作;

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及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

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

从社会关系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

6.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

用词的流畅性训练;

联想的流畅性训练;

表达的流畅性训练;

观念的流畅性训练。

(2)思维的变通性训练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

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

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

(3)思维的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

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

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

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

(4)思维的辩证性训练

归纳推理能力的训练;

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品德:

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研究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从他律到自律,等等。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

(2)柯尔伯格的研究

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

阶段二: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道德定向。

习俗水平

阶段三: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阶段四: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

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社会契约的定向。

阶段六: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

模仿学习实验

抗拒诱惑实验

言行一致实验

4.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情感的培养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5.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

(1)过矫正

(2)防范协约

(3)强化暂停

(4)表征性奖励

(5)榜样性示范

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

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内容与观念三方面分析)

(1)从形式上看: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从内容上看: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交往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自我肯定型;

自我否定型;

自我矛盾型;

自我扩张型;

自我萎缩型。

(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4.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2)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

自我概念的分化。

(3)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

自尊感和自卑感的交织。

(4)大学生自我调控发展的特点

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5.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积极地评价自我

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努力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助长作用:

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

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

影响因素:

(1)活动性质及个人优势的影响

活动的难度;

个人优势效应;

(2)被评价意识的影响

(3)责任意识的影响

2.去个性化、群体极化及其产生原因

去个性化:

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原因:

(1)匿名性

(2)责任分散

(3)自我意识

群体极化:

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性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信息互动

(2)群体规范

3.从众、模仿、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

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1)群体规模;

(2)群体凝聚力;

(3)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4)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5)主体认知。

模仿:

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

(1)本能倾向;

(2)榜样效应;

(3)相似性。

感染: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

(1)感染双方的相似性;

(2)感染的情绪互动;

(3)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

(4)群体的性质。

4.集体舆论与集体规范

集体舆论:

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作用:

首先,集体舆论的约束力;

其次,集体的个性化。

集体规范:

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首先,维系集体的作用;

其次,统一认识的作用。

5.集体凝聚力及其培养

集体凝聚力:

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目标整合;

(2)心理相容;

(3)积极开展活动。

6.人际吸引的因素

(1)相似吸引

(2)互补吸引

(3)仪表吸引

(4)人格吸引

7.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交互性原则

(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

8.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1.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948年)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989年)

心理健康:

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的过程。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真正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