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3612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

《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

第二部分全区统一考试题型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

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

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

A.角色认知阶段B.角色成熟阶段

C.角色认同阶段D.角色信念阶段

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

A.认知特征B.能力特征

C.人格特征D.意志特征

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

A.防御性应对B.反抗性应对

C.间接应对D.直接应对

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B.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C.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

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

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

C.多元智力D.成功智力

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B.培养专业兴趣

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D.A、B、C都是

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

A.刺激—反应学习B.信号学习

C.概念和规则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

C.刺激恐惧D.刺激评价

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C.士兵的士气高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

A.发现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B.同化策略

C.练习策略D.先行组织者策略

13.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这是()。

A.程序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

C.人文性知识D.经验性知识

14.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

A.性格B.能力

C.气质D.人格

15.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是()。

A.道德信念的确立B.道德知识的获得

C.道德概念的获得D.道德意志的锻炼

16.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学生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的方法,称为()。

A.道德两难故事法B.榜样学习法

C.价值澄清术D.角色扮演法

17.人际交往的前提是()。

A.人际间的认知B.人际间的地理距离

C.人际间的情感互动D.人际间的互惠关系

18.心理学家基于对交往中信息传达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公式如下()。

A.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38%语言+55%声音+7%体态语

B.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55%语言+7%声音+38%体态语

C.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55%语言+38%声音+7%体态语

D.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

19.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指出,有利于子女形成独立、直率、乐于助人、亲切、善于社交的性格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

A.专制型B.放任型

C.权威(民主)型D.绝对服从性

20.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是()。

A.习得性无助B.刻板印象

C.晕轮效应D.超限效应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SQ3R阅读策略的操作步骤。

答:

SQ3R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富兰西氏罗宾森提出的。

运用SQ3R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要点并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它按下列步骤进行:

(1)浏览全书;

(2)抓题提问;

(3)阅读解疑;

(4)回忆复述;

(5)总结复习。

2.何谓道德信念?

确立道德信念的条件有哪些?

答:

道德信念是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

信念是品德的核心。

道德信念的确立则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

确立道德信念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规范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

二是教育者言行一致,在道德信念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3.高校的师生交往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高校的师生交往缺失主要表现在:

第一,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

第二,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

第三,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体制内的交往增加。

三、辨析题(请针对以下命题判断对错,并简要陈述自己的判断依据。

每小题8分,共16分)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揭示的是完全对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

答:

错。

因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虽有不同,但也紧密联系。

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具有相同之处,表现在:

(1)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都强调新知识的依赖性;

(3)都强调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4)都强调认知结构的可变性。

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具有不相同之处,表现在:

布鲁纳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系统讲解,主张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道理;

奥苏伯尔认为,讲授式教学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存储和巩固。

2.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

答,对。

因为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主要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

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

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一般来讲,没有学习动机便没有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其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驱使学生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才会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进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个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成绩较好。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

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而异动。

所以,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

答:

对。

首先,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

是因为学生的动机一般是在活动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不是直接的。

表现在:

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

一般说来,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通过降低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所含有的一般的知觉和反应阈限,来动员个体立即对这种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动机对学习是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作用。

其次,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它们的区别有二:

一是所指不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所取得的结果,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原因;二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学习动机可以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习动机可能会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学习动机制约着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

但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如果任务难度适中,则中等学习动机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

通常人们只注意到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却忽略了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实,“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承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研究证明,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取得好的学习成就,好的学习成就也能增强动机水平。

优秀的学习成绩,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原有的动机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论述题(共15分)

试述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是间接的;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果。

(一)提高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

1.学生的唤起水平。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

而当动机是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时,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2.学生的需要。

大学生的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其进行活动的内在动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需要为基础的,因此,应培养大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需要。

3.学生的目标定向。

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加大学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把大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学习动机较好地结合起来: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自我。

超越自我;

(2)努力营造愉快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大学生体验到通过付出努力,能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3)形成以自己为参照的成功评价模式,在不断体验进步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4)强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弱化考试成绩和竞争,帮助大学生掌握目标,得到发展。

4.学生的归因。

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认为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

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和运气的好坏。

稳定的内在因素指自身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指个人的努力程度,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指运气的好坏。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告诉我们:

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

因此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训练学生学会瘵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努力程度。

不让学生坠进错误的归因陷阱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与进去心而荒废学业。

(二)提高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

1.教师的特征:

榜样、热情、关心和期待。

这就要求教师:

①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起积极的期待;②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③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

2.课堂气氛:

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挑战性。

(1)有序和安全。

创建有序和安全的方法之一是执行清晰而公正的原则。

(2)成功。

学生成功的期待是课堂重要变量。

(3)理解。

理解是有价值学习的关键。

(4)挑战性。

挑战的核心是难度和努力。

3.教学活动:

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

(1)课程导入。

提高学习动机要聚焦于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度和卷入学习活动的程度。

好的导入至少要满足四个功能:

第一,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或是对活动价值的认识;第二,传达活动的目的和目标;第三,提供相关的准备知识和反应策略;第四,建立一套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将要做什么,他们结束时会获得什么,以及怎样交流和评价这些最终的产物。

(2)内容生活化。

内容生活化的价值表现是:

第一,把内容与学生联系起来是人类动机领域的一个核心要素;第二,有意义学习可以促进学习,内容生活化是增进有意义的一种办法;第三,通过把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卷入程度和注意力。

(3)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能起到激励作用。

反馈和内倾归因结合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

1.古希腊寓言故事中写道,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一位英俊而且精于雕刻的王子,他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少女,并迷恋于自己所雕塑的少女,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她,期望她活起来。

最后,由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期望,感动了天神,在天神的帮助下,少女真的活起来了。

后来,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皮格马利翁故事的启示,将美梦成真的传说,引用到自己的心理实验中,结果传说在现实教育中实现了,他的实验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

请分析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对教育有何启示?

教师在发挥期待的积极影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注意关键是蓝色体。

(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如权威人士的暗示,教师的爱、关注、期望、关心、非言语、言语、威望等等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对他们特定的期望,结果往往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

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一视同仁。

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不应有偏向,避免形成固定的主观印象,教师应带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刻而长远的。

对待后进生,教师一种期待的目光,一声亲切的言语,一个关怀的抚慰动作,也许会使学生恢复自信,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2、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在各方面都表现较差的学生。

要知道:

“差学生”与“好学生”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要使“差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脑海中树立“差学生”同样是可以成为优秀学生这样一种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

3、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而不是批评与惩罚。

经常受到教师批评与惩罚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形象;而经常得到鼓励、表扬的学生,他们会觉得自己干得挺不错的,自己还是很有能力的,因此显得自信,自我形象也较好。

教师在学习上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就是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4、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

马斯洛说:

“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社会的尊重、赏识和承认。

即使最顽皮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扬。

这来自外部的评价和承认是他们谋取下一个行为的动力。

”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反思自己面临不同学生时的不同的情感价值取向,校正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消极的负面评价倾向,努力地从问题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闪光点,并据此形成我们头脑中对问题学生的良性的积极的评价和期望取向。

总之,“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教育者,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要热爱所有学生。

赏识所有学生,因为老师的赏识和期待,将成为激发学生潜能、唤起学生自信的力量之源。

……

 教师在发挥期待的积极影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首先,借助动作姿势关怀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想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除了评议鼓励外,更好的是运用动作姿势。

2、采用多奖少惩鼓励法。

对学生奖励孕含着教师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启迪心扉的钥匙。

3、循循善诱疏导法。

给学困生树立自信心,给他讲国内外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进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并以自身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遗弃他们,老师的心目中有他们的位置。

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或竞赛机制,巩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师以身示范,感染学生。

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人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积极上进、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身教重于言教。

……

2.有一首名为《月光花朵》的歌在大学很盛行:

“我这年纪象当爹的人了,可我现在还是爸妈养活着。

我今年23了,狗屁都不会干,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还挺贱,老妈说,你就在学校给我好好的念,我嘴上说这容易心里却在犯难。

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是废物?

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

别看在学校人五人六,书到用时方恨少心里有数……我学的很失败我觉得很无奈,那个曾经充满理想的孩子在变坏;看着鲜红的65分激动不已(过了),这算不算堕落我不停的问自己……”这是一首反映大学生自我审视的流行曲,大学生经常会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等问题。

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并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参考答案:

注意关键是蓝色体。

(一)大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体现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整合和稳定。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

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矛盾冲突日益明显。

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我”的许多细节,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

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

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

另外,大学生自我意识中投射自我意识成份明显增强,人际关系也因此而变得较为复杂,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常会产生自己不为别人所理解,常常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出现理解万岁的理念。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

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的矛盾是大学生遇到的大问题,能否解决好它关系极大,它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

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

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

既便如此,在自我意识的统一过程中,也会出现消极的、错误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统一。

例如想的多,做的少,自我认识清楚,但自我调控能力太低,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就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第二心理诞生”。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动上能自我肯定。

在自我意识由“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由刚进校的“依赖性”和“盲目性”,渐渐转变为“想入非非”,到毕业前就显得沉稳多了。

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

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

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

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

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大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我。

(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为前提的。

大学生应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事物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正确地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学生一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

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

而不应对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而耿耿于怀,更不应对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

(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时,要引导他们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较,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较。

在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