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341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docx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

2020年曲靖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卷《初中语文学科》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

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

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

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上述作业的设计意图的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2、学完《看云识天气》后,为了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浓厚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说明文。

以下作品不合适的是。

()

A.谈家祯《奇妙的克隆》B.魏学洢《核舟记》

C.茅以升《中国石拱桥》D.契诃夫《变色龙》

3、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

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4、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D.知识系统

5、阅读以下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材中有许多可挖掘的开放性教学因素。

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学生的生活时空与思维时空纳入教学体系。

这样做既可充实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实践活动以课堂学习为基础,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演课本剧、开故事会、举办新闻发布会、自办小报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组建朗诵、书法、写作等课外兴趣小组,或帮助学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基于材料倡导的综合性语文教学,下列理解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有待教师和学生去开掘

B.教师只要处处留心,时时留意,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就会无处不在

C.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

D.开展综合性活动的实践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调控作用

二、教学设计题

1、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研讨与练习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三、《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

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中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

本单元的几篇古代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课外作品,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莫怀戚《散步》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坏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谈谈你对《散步》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并要有一些社会发展史常识。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四、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叶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

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

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赏析《桃花源记》语言特色,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三、案例分析题

1、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

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

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二、把文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三、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

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水上漂说:

“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剧中又有这样两句唱词: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

”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

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们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以下对这则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以下《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生:

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

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

当然是缺点。

师:

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

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

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

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

(生稍停一会)

生:

爱美过度。

师:

很好!

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

臭美。

(众生笑)

师:

就是这样说的。

这显然是贬义。

针对以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指出其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

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

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

37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D。

教师的任何一次作业设计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每一道作业题目都应该指向不同的任务目标,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分析这位教师的四道作业设置不难发现其是从文章语言、内容、思想、主旨、阅读能力等不同角度延伸开的,是一个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设计层次,故第四题设计也是有意义、有目的的。

第四题中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2、【育萃专家解析】D。

A项,《奇妙的克隆》是说明文,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造福人类以及对克隆的思考。

B项,《核舟记》是文言说明文,开头介绍“核舟”主题,中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

C项,《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最后解释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D项,《变色龙》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3、【育萃专家解析】B。

《古从军行》是李颀的代表作,王昌龄的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秋兴》等。

4、【育萃专家解析】A。

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

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尽量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育萃专家解析】C。

题干节选教学论文中,只提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但并未说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

另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实践活动应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强调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不应忽略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

C项表述有误。

二、教学设计题

1、1.【育萃专家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很有教育意义的立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述了忧患意识必不可少,人才要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加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师在这篇文章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本文的主旨,明白忧患挫折对于人成长并获得成就的意义,不应该贪溺安逸享乐,并在个人生活学习乃至日后的工作中践行这一道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感知内容大意,掌握文章的论点以及文章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文本所论述的道理。

教师可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也可出示更多社会生活实例加以讲解,还可引导学生联系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感受进行领悟。

总之,教师应设置多样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领悟并且践行“忧患意识不可少,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这一道理。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清文章大意,了解作者生平,学习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内容。

②分析文章的说理顺序,学会运用文中所出现的论证方法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简单论证。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并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②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体会并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

(2)设计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指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故设置了上述三维目标。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此外,单元导语也指出,应阅读单元经典作品,思考人应该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③文本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具有教育意义的立论文。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并学会运用;应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核,培养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④学生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3.【育萃专家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方案设计

一、设疑启思

导入语:

孟子的文章擅长论辫说理,其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样一篇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的立论文。

可孟子的文章为何长于雄辩呢?

孟子又是如何在文章中做到步步论证论点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孟子的论辩之道与文辞之美。

二、品读探究

1.指名朗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教师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并明确。

明确: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极富气势,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变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磨砺,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事实根据。

2.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孟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这些条件的?

这些困难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归纳并发言,教师明确。

明确: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人才造就不可或缺的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如此,一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能发展人的才能。

3.齐读第二段,互相讨论: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列举古代圣贤事例说理,接下来孟子又是如何深入论证观点的?

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加以引导,总结明确。

明确:

文章第二段采用道理论证方法,首先说人在犯错以后,经过“困于心,衡于虑”的主观思想斗争,才能改正错误,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其后又提到,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巨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侵扰本国的敌国外患(国君就会安于享乐,骄奢荒淫),那么国家必将灭亡。

最后作者推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巩固拓展

提问:

文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的事例,联系课外,再列举几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失败发明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制成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学成四国语言……

四、总结提高

1.总结:

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

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等,往往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方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