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349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docx

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

2020年曲靖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初中语文学科》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阅读某位教师在教学《春》一课时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以多媒体范读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

引领同学们走进了一个生机勃勃、春回大地的“春”的世界,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情感,使某种体验和感知更加地深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中问题的设置不够明了,而且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方面还存在问题,我的问题抛出之后,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可能是学生当时对这个题目不是很明白,也可能是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不强。

所以以后在备课过程中关于问题设计方面要多花些时间,让题目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展示意识。

以下关于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课堂问题设置“不够明了”是因为教师备课不足

B.课堂问题设置体现了教师对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意识

C.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师的教学

D.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中外文学中必须积累的文学常识,学生做了下列课堂笔记,其中无误的是。

()

A.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B.中国现当代文学朦胧诗派作家:

舒婷、顾城、徐志摩

C.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

D.“桐城三祖”:

方苞、姚鼐、袁宏道

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4、某版语文教材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设置了这样的课后练习题:

“课文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在20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地战斗’。

在今天,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试写片段作文,做一番介绍”。

以下对该题的设计意图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B.重点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C.重点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D.重点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5、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

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

A.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B.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C.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二、教学设计题

1、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莫怀戚《散步》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

“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坏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谈谈你对《散步》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

二、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并要有一些社会发展史常识。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

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四、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1.叶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

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

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8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赏析《桃花源记》语言特色,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3题。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研讨与练习

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三、以下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

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单元介绍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从“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角度谈谈你对《沁园春·雪》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2.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3.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三、案例分析题

1、某版教科书《雷雨》课后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戏剧的分类,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A.作业系统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

2、阅读《背影》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

课堂小练笔中,我安排学生根据本课的体会,补充学习一首赞美父爱的诗歌,但是诗歌较长,并且语言太过于诗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多于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到位,练笔效果不够明显。

课文结尾时我也没有强调父亲与儿子之间是双向的感情,没有使父子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结合上述教学反思片段所述内容,分析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B.教师设计“课堂小练笔”环节的实施未能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C.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把握及对课堂的收束控制能力不够

D.教师以“背影”为感情聚焦点,偏离了对人物情感本身的深入分析

43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B。

题干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注意到课堂问题设置不明确这一问题,计划以后充分备课,使设计的问题更明确、更完整、更系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置并未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B项表述错误。

2、【育萃专家解析】A。

A项,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分别为:

埃斯库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故A项无误。

B项,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C项,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雾》《雨》《电》是其“爱情三部曲”。

D项,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是方苞,“桐城三祖”是方苞、刘大櫆、姚鼐。

而袁宏道是明朝文人,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属于“公安派”,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代表作《满井游记》等。

3、【育萃专家解析】B。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4、【育萃专家解析】A。

合理的片段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语言、技能、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水平,而题干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深入思考与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揭示事物本质,重点训练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育萃专家解析】D。

A、B、C三项诗句中的“子规啼”“翠烟啼”“杜鹃声”是同一意象。

相传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被逼无奈不得不让位于奸臣,随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似有不甘,其声哀怨凄悲,使人听后心酸断肠。

此后,中国古代文人便赋予“杜鹃”以“凄凉、伤感、哀怨”之意。

D项“猿啸哀”同样能够营造孤独凄凉之境,但从意象种类来看,其与其他三项中的意象种类不同。

二、教学设计题

1、1.【育萃专家解析】

结合“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来看,《散步》一课的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参考这一点,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直观感知文章中相关语句在遣词造句、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文章流露出的浓浓亲情,提升文章鉴赏能力。

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帮助学生由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在结尾“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多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提升对文章的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能力。

③精心设疑质疑。

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是积极思考、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问题的动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让学生拟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鉴赏文中难理解的句子和词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④巧借语文实践活动。

在课后通过合理安排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安排阅读活动,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揣摩词句含义,感受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会阅读、理解、品味美文,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与其家人之前的暖人亲情,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设计依据

①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并完成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

②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体会其清新质朴的语言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故此设计以上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探究的快乐,在对课文情感表达的梳理过程中体味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浓厚亲情,发现、感受并珍爱身边的亲情,故此设计以上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④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满载真切感人的亲情,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亲情,学会珍惜身边的亲情,学会关爱他人,故此设计以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育萃专家解析】

《散步》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教师设疑:

初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发展

1.散步过程中,家人有什么分歧?

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面对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这一家四个人当中,谁的权力最大,谁又具有真正的决定权?

明确:

在这个家庭中,并没有哪个人的权力最大,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就如一串链条一样:

全家人听从于“我”--“我”顺从母亲--母亲心疼孙子,由此可看出全家人的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二、小组探究: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你有什么感受?

这是一个和睦、温馨、平等、互相关爱的家庭。

这是一个和美的家庭,因为全家人都能相互尊重,十分和谐美满。

……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体会家庭的温暖。

(由学生个体学习探究到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既让每个人都活动起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

教师适时、适度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提醒小组总结,准备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这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

三、总结归纳:

学生发言,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我”:

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母亲:

善解人意,疼爱小辈。

妻子:

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儿子:

聪明乖巧,非常懂事。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重点理解:

梳理重点句子句意

句子: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含义:

“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要承担家庭重担,母亲曾经也承担了家庭的重担,而儿子将来也要承担这一责任。

母亲的曾经付出让“我”这一代人知道要担负责任,而“我”现在要把母亲的责任传承给我的儿子,让儿子也能继续延续“我”的脚步,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勇挑重担的一个人,于是“我”和妻子这一代人担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家庭发展责任。

明确:

本句虽然语言朴实,但却向读者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即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2、1.【育萃专家解析】

《桃花源记》出自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之手,主要记述了一位渔人无意中闯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和平恬静,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一千多年来,它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语言风格具有明显特色,即语言朴素,形象生动。

作者在对桃花源内外景象的描绘中,用语平实,层次感强。

如在描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时,作者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正是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所描绘出来的。

有景有物,有色有香,反复咏叹,使读者犹如置身于艳阳高照、芳草葱笼的桃林堤岸,看遍粉红的花瓣被微风轻抚,而后纷纷落下的自然美景。

还有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所见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些语句,朴素且不事雕琢,通俗易懂。

这样生动质朴而又寓意深远的语言构成整篇文章的主体风格,成就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2.【育萃专家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②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翻译课文,梳理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③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④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总结本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②复朗读,熟读成诵,以读促思,感悟并理解文意。

②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设计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指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故设置了上述三维目标。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应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而单元导语部分也指出,学生学习本单元时,应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注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与深层内涵。

据此设计以上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阅读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但对文章内涵的探究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采用合作讨论教学法,配以教师点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欣赏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据此设置了以上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文本特点分析。

《桃花源记》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

据此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育萃专家解析】

《桃花源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片段设计

一、设疑激趣

导入: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那么这人间仙境究竟美在何处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桃花源记》,一起走进这桃源胜境。

二、深入品读

1.品读景美

设问: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一、二段,请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描绘桃源内外的美景。

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