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448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二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2月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禅是一种生活智慧

我们在生活中的诸多焦虑与烦恼,根源于“我”的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即所谓贪、嗔、痴“三毒”。

这种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错谬,严重毒化了我们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欲望的物质化、享乐的工具化、情感的技术化、道德的价格化、人际关系的交换化,使人逐步成为“物”的复制品。

物欲是迷失心灵的直接原因。

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宇宙万物作为自己强取豪夺的对象时,将使个体有限的生命凌驾于无限的生命之上,于是,所有的冲突和矛盾就将成为必然,不满、愤怒、失望、忧郁、绝望等也就难以避免,成为生命的障碍。

当我们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等一切身外之物时,就会丧失理智,不择手段,暴力和伤害就在所难免,社会难以健康发展,世界就无安定和平。

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审视与反省,进而不断校正与明确生活的追求和目标,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唯有这样的生活,才可能让生活真正实现“相续”,它不再是染污的、私欲的、低劣的,而是净化的、无私的、高尚的。

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

生活中,不少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封闭与精神的僵化。

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

世间万象,特别是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时代和个人的因缘聚合、因果相应。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希图任由主宰而恒常不变都不可能,即所谓“诸法无我,诸行无常”。

洞悉了这一法则与真理,就是“看破”。

“看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让我们看见“我”的虚妄和自我的真相。

但我们还需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就需要“放下”。

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与愉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放下。

在现实生活中,大致有这样三种现象:

提不起,放不下,没有担当和责任,却只想名利享受;提得起,放不下,能够奋斗,却贪恋权力;提得起,放得下,能随缘进取,也能顺应机缘舍弃,得失坦然、宠辱不惊。

放得下,是为了进取和包容;只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在禅的境界中,应当有这样的显现:

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融通的心;放下融通的心,提起自在的心;彻底放下,从头提起;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因为慈悲,所以提起;因为智慧,所以放下。

生活其实就是放下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生活实践的验证,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了。

这绝不是做些表面文章就可以奏效的,没有彻底的放弃自我执著,是做不到“如如不动”的,也是不会自在的。

自在,是一种禅境,更是一种生活情态,乃至生命状态。

人要生存要生活,但要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才是真自在,这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

有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的灵动与净明。

(选自2014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禅境”的一项是

A.下班遇到有人开车加塞,提醒自己人家也许是遇到了很急的事,亦提醒自己,等这一下也就是几十秒的事,不要因此影响心境。

B.我们登山时,渴望到山顶一览秀丽的风景,尽管整个登山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我们为了得到到达山顶那一刻的快乐,也要咬牙坚持。

C.在工作中,因为坚持标准而被同事误解,同事当面冷嘲热讽,甚至于拔拳相向时,提醒自己这只不过是个误会,好好解释即可解决。

D.周日生病,数学作业没完成,想到严厉的数学老师的怒容就心烦意乱,但一想到这只是自己的想象,解释一下老师会原谅的,也就释然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私欲上的“贪”、情绪上的“嗔”、思维上的“痴”是人焦虑和烦恼的来源,而贪、嗔、痴“三毒”的根源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

B.迷恋于荣誉、财物、地位,就必然会巧取豪夺,得之则喜,失之则怒,物欲完全挤占了人的精神的空间,势必造成心灵的迷失。

C.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吃喝住行都很普通,对孩子也很吝啬,却把绝大部分金钱捐给了慈善机构,这是他奉献人生的自觉行为。

D.不断审视与反省自己,就是要适时调整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体验生活的和谐与美妙。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如果想生活得达观与自在,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善于思辨的精神,在观念上了解自我的真相,破除“我”的非分之想。

B.生活中既要提得起奋斗之心,也要放得下名利之心。

敢负责,能担当,但知进也要知退,具备了宠辱不惊的心态,才能真正随缘进取。

C.所谓彻底的放弃自我执着,就是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随心所欲,借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神马都是浮云”,享受才是正理。

D.人要生存要生活,吃喝住穿是必须的,但要活得心安理得,就需要放下太盛的物欲,追寻精神的清洁,活出品味格调。

【答案】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但我们为了得到到达山顶那一刻的快乐,也要咬牙坚持”是不符合禅境的。

依据原文表述,“禅的智慧,能使我们生活得达观与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是禅的智慧”,而选项中“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恰恰是与“禅境”相反的。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就是要适时调整自己人生的目标,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与文本内容不符。

该项所说的“调整自己人生的目标”,“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和原文“把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当成我们自觉的行为”表达的意思不相符。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就是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随心所欲,借用一句网络语言来说,就是‘神马都是浮云’,享受才是正理”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本文所提倡的禅意是“活得心安理得,活得自自然然,活得有品格有格调;是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而不是享乐主义至上。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

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

汉代的蔡邕;茂先:

晋代的张华。

学识文采均一流。

4.(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欺                                 欺:

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

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

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

询问

5.(本题4分)下列各组句子,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笃志好礼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①其志亦大矣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6.(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7.(本题4分)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

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

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

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

“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8.(本题4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

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

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

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本题4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

4.C

5.C

6.A

7.B

8.D

9.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要必申其意”意为“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可见这里的“申”不是“施展”,而是“申明”“表明”。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①“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和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两句中的“之”都是代词,“这”。

A.①“而笃志好礼”句中的“而”是表转折的连词;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B.①“其志亦大矣”句中的“其”是代词,他的;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句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表祈使。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句这的“以为”是“认为”。

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把它作为”。

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要先确定句子大意,本句大意是“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再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君臣世系”“制度文物”“天文地理”等句式结构相同,可以作为参考的标准。

7.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

孔子杏坛讲学不属于太学模式,而是私人授徒的教育模式。

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理解错误。

按照原文最后表述,“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即“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可见是欧阳宪来请求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9.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大意,明确得分点,本题得分点有:

(1)“号”,人称;“以”,介词,用;“检束”,检点约束;“徒”,学生,学徒;

(2)“治官”,担任官职;“无”,无论;“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所字结构,所创立的东西;“更”,更改。

确定了这些得分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即可,注意语意通顺。

【备注】【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

他为人朴实诚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有什么特别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在学习方面很刻苦。

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15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尽其所能讲解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能够得到运用。

唉!

他的志向远大啊!

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

他死了,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是汉代蔡邕、晋代的张华这样的人。

他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皇帝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请欧阳发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阐述,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他的建议。

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他负责修订。

他为之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皇帝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他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等,没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他的夫人吴氏,是过去的丞相吴充的女儿,被朝廷封为寿安县君。

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担任滑州韦城县主簿。

有七个女儿。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他被安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他父亲欧阳修的墓旁,他的儿子欧阳宪来请求我为他父亲写此篇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秋怀二首》(其二)

宋 黄庭坚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10.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所选取的意象有:

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

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11.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

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注意题干方向,首联和颔联的意象。

解答时直接从这两联中选出所写景物即可。

营造的意境,要注意抓意象之前的修饰词,“索索”,“秋”,“空”,“晚来雨”,“深月”。

整体感知营造的环境氛围,空寂,萧索、凄清等,意思接近即可。

1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来把握所抒发的情感。

颈联写的是结交翻手覆手这样同心同德的朋友已经不可期望了,生死之交的风尚已经断绝不存在了,由此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抒发了知音难觅,交友风尚不在的感叹。

尾联抓住关键词“书断”“孤鸿”,古有鸿雁传书,抒发思念之情。

从“故人”可知思念的对象是老朋友。

 

三、名篇名句默写

12.默写

(1)李白《蜀道难》中用手可摘星的夸张手法写出山峰之高,同时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中有两句诗对此作了直接描述:

“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集中描写赤壁之景雄奇壮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劝学》)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

(《逍遥游》)

(7)作者阐述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

【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属于语境式背写,解答本题,一要会背;二要了解意思,根据语境决定填写句子;三要写正确,不要写错别字。

注意句中:

扪、抚、膺、须臾、誉、沮的正确写法。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生的爱好者:

陶渊明

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

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

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

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譬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

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

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

他是今日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

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

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

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

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

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像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

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

他在《归去来兮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

(1)“这两种不同的观念”指的是什么?

“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的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的“人类智慧第一次”“达到成熟期”的标志有哪些?

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需要一种怎样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文意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结尾写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

适当结合,和谐共存。

(2)他是一个没有权力和外表成就的平凡人;是一个拥有最高人格的文学高标;是一个拥有简朴生活和风格的模范;是一个爱好人生追求自然和谐的智者。

(3)第一问:

①积极的人生观中剔除掉愚蠢的满足感;②玩世的哲学中丧失掉尖刻的叛逆性。

第二问:

能够恰到好处地认识和把握人生的一切,掌握好一个理想的“度”,谨防过犹不及;做事伸缩有度,客观平和地认识人生。

(4)这两句诗是陶渊明在对官场与田园进行深刻抉择之后的自然之语,是抛掉灵欲的精神生活与抛掉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完美结合。

远离官场并不代表逃脱人生,遁世于外,归于田园也是人生快乐的一种选择。

厌倦的官场远去了,美好的田园找到了,心中的愉悦迸发了,对人生的爱好开启了陶渊明的别样人生。

 五、语言知识基础

1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蝉联 喝彩 锱珠必较 美轮美奂B.踯躅 亲睐 绵里藏针 殒身不恤

C.岑寂 付梓 两全其美 意气用事D.倾圮 执拗 稍安毋躁 互相砥砺

【答案】C

【解析】A项,"锱珠必较"应为"锱铢必较";B项,"亲睐"应为"青睐";D项,"稍安毋躁"应为"少安毋躁"。

 

15.下列吉祥语包含了怎样的愿望,说说你的理解。

(1)除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福"字倒着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夜饭吃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年蒸"年豆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年吃"饺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音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