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801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docx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复习题

第一编

名词解释:

1、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2、皖系军阀:

皖系军阀,北洋军阀派系之一。

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

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

皖系是北洋军阀的派系之一,主要人物是段祺瑞、徐树铮、卢永祥、外交官曾宗鉴等。

皖系领袖段祺瑞原籍安徽(皖),皖系故以此得名。

段祺瑞一度曾任国务院总理兼陆军总长,控制中央政府。

皖系一直受到日本势势力的支持。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系军队击败,北京中央政府遂被直系控制。

3、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是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曾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代表人物为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

其中曹锟在1923年通过有争议的选举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直系基本上都受到英美的支持。

1916年袁世凯死后,由北洋军阀分裂而成。

因首领冯国璋是直隶(今河北)人,故称直系。

4、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之一。

因首领张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称奉系。

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地区改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行省,称“东三省”。

驻奉天省新军为第二混成协,1909年奉天军队改为中、前、左、右、后五路,统由巡防营务处节制,张作霖任中、前两路统领。

后巡防营中、前两路改编为第二十七师,张作霖师长。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1]。

1928年6月4月,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身受重伤,当日逝世,时年53岁。

5、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6、直皖战争:

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锟与皖系段祺瑞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的对抗。

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

1919年7月19日直皖战争结束,段祺瑞辞职。

7、第一次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以直军获胜告终,第二次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干预下。

直系遭到了惨败。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至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部,在京津地区与奉军张作霖部进行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战争。

1920年直皖战争后,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

后为扩张势力,矛盾趋于激化,1922年4月上旬,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奉军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率领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分东、西两路沿津浦、京汉铁路向直军发起进攻,直军以吴佩孚为总司令,指挥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迎战。

两军在长辛店、琉璃河、固安、马厂等地展开激战。

时仅一周,5月5日,张作霖败退出关。

后经英、美传教士调停,双方停战。

此后,奉系在日本援助下重整军备,伺机卷土重来。

直系取胜后,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第一次直奉战争,继续推行“武力统一”政策,其首领曹锟于1923年10月以贿选手段当上总统,曹遭曹遭到国人反对,加之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财政濒于破产,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

8、第二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于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

以奉胜直败收场。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与沪浙皖系、广东孙中山、冯玉祥国民军联手对抗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

所以该场战争也是一场联合反直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直系把持的中央政府被推翻。

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10、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开幕在上海和浙江嘉兴举行。

大会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私有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组织纪律;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

11、中共二大:

即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即“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2、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921年11月爆发的陇海铁路大罢工先于史学界以为的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铁路工人大罢工,规模大,范围广,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团结性和斗争精神,并且得到各地工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开展.因此,它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内容:

四次罢工分别是: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年10月开滦煤矿罢工和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3、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14、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8月,在孙中山一再催促下,陈炯明发动对桂系的进攻,重建广东护法军政府,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委陈炯明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内务部长。

孙中山再次举起护法旗帜,这就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开始。

  

1921年6月,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

孙中山计划由桂入湘北伐,而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暗@杀了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参谋长邓铿,还囚禁廖仲恺,在后方牵制北伐力量,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

1922年5月,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从前线返回广州时,陈炯明炮轰总@统府。

孙中山避入永丰舰(后改称中山舰),8月被迫到上海。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15、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一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16、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也有人称之为首都革命,1924年10月23日发生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北京,发动者为冯玉祥。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

17、国民会议运动:

北京政变后,段祺瑞得到各派推举,重掌政权,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宣告成立。

此时,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应先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

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北上,并于1924年11月发表宣言,指出在全国正式政府未成立前,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应该是号令全国的总机关。

这个主张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于是国民会议运动汇合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孙中山也于1924年12月31日到达北京。

18、五卅运动:

五卅(sà)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

正如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所说:

“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于是构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大革命”。

19、省港大罢工: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

20、西山会议派: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邹鲁等11人于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党部,因此这些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其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开除谢持、邹鲁等人党籍。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21、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阴谋事件。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暴动”,在黄埔扣押中山舰,逮捕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李之龙,并扣留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

中共中央妥协退让,同意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

通过这一事件,蒋介石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还打击了国民党左派,并大大加强了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

22、整理党务案: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制造的阴谋事件。

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

谭延闿、蒋介石等9人联名提出旨在限制共产党、篡夺国民党党权的《整理党务案》。

它的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总数的1/3;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交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管等。

陈独秀、张国焘等继续退让表示完全接受。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集团实力迅速膨胀,为他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

23、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当时不在执政府,亦未命令开枪)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24、迁都之争:

正1926年底至1927年初,北伐战争迅猛发展,革命势力席卷中原,中国大革命处于高潮之中.这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为了控制革命规模,篡夺革命领导权,分裂革命统一战线,挑起了一场迁都之争.所谓迁都之争,“实系由蒋总司令坚持要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迁往总司令所在地的南昌所引起的.”①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紧密合作,坚持斗争,终于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取得了迁都武汉的重大胜利。

25、四一二政变:

四一二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

经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基层组织基本瘫痪,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经历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反正两方面的经验,为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26、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晚,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等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

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

事变后,许克祥与国民党右派组织了“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救党委员会”,继续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这一事变是武汉汪精卫集团开始叛变,并准备与南京蒋介石集团合流的信号。

27、七一五事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视之为“清共”的一个环节)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

在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时,原先采取“联俄容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但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中正等领导)及武汉(汪精卫等领导)两政府。

武汉方面最初仍主张容共,其后与共产党发生磨擦,再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人士的表态要求分共,汪精卫乃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第二编

1、南昌起义:

是指1927年8月1日于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贺龙领导。

贺龙在事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中还有第20军的苏联军事顾问库马宁。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设武装力量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始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国民政府的标志。

8月1日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2、八七会议: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毛泽东在发言中指出,党中央所犯错误中的一个错误是不认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他强调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秋收起义:

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

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4、广州起义:

是1927年12月11日3时中共党人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市区领导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

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

5、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指1930年在中国发生的战役,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6、中共六大:

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代表当时全国13多万名党员。

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7、土地革命路线:

(1927-1937)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和半封建性的土地占有制度的革命。

土地革命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那就是: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8、九一八事变:

笔记本

9、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3月3日于上海发生,是日本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支援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而自导自演引发的冲突,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满社会现状的工农起义和暴动,反抗国民政府的统治,牵制部份国军主力,使得国民政府无法全力应对日本侵略者。

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宣布停战。

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等人以事变期间红军发动赣州战役等为借口,正式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0、福建事变:

简称闽变,发生于1933年(民国22年)11月,为在福建发动的反对蒋中正政府起事,其后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起事者为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李济深等人,及其带领下原本在福建参与剿灭中国共产党红军的广东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

由于未得到各方支持,次年1月即被蒋介石以优势兵力击败。

各高层领导人出走,十九路军亦在缴械后被解散收编。

1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爱国民主政治团体,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组织,1932年12月29日成立。

总会设在上海,在北平(今北京)、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同盟的任务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援救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人民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

它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是对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的一次公开宣战。

12、遵义会议:

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扩大会议,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占领了贵州遵义,于是顺道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当地举行会议,地点在遵义城琵琶桥(后改名子尹路、又改称红旗路)东侧87号。

会议改变了原来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形成了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人的新领导集体,毛泽东恢复了对红军的指挥权。

13、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

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14、《淞沪停战协定》:

亦称《上海停战协定》,是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的协定。

协定规定双方自签字之日起停战;取缔一切抗日活动,第十九路军撤防、划上海为非武装区。

《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

15:

《塘沽协定》:

是中国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签定的九一八事变的停战协定。

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16:

天羽声明:

是日本在1934年由外务省情报长官天羽英二发表的两次声明。

第一次声明是1934年4月17日天羽英二在与记者的非正式谈话上表示,日本与中国有特殊关系,要求欧美列强不应干涉中国事务,对于日本而言,中国统一的保全与秩序的维护是日本所切望的。

第二次天羽声明是1934年4月20日发表,强调日本并不妨碍第三国利益,并且也希望欧美各国多与中国通商并促进中国繁荣。

天羽声明暴露了日本对中国侵略野心,遭到中国人民的驳斥。

17、七君子事件:

是指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名在上海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逮捕入狱的事件。

事件发生后,全国各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7月31日被迫将七人释放。

18、《八一宣言》:

全名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是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公布的一份重要宣言,其起草地点位于莫斯科。

内容主旨是要求停止内战,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在它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19、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是指发生在1935年12月9日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的爱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20、瓦窑堡会议:

是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科学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21、西安事变:

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场内部政变行动。

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并杀害保安人员、中央机关人员。

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迫使国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