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280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docx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先分析了后进生的含义和概况,接着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探讨了后进生的心理成因,然后论述了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后进生转化策略研究。

关键词:

后进生、心理成因、转化对策

学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由于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特别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以升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不仅使原有的学困生成绩得不到提升,而且随着学业难度的提升将会产生更多的学困生。

就学校而言,只要学校教育继续存在,就必然会有后进生的存在。

研究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培养其自信心,提高其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后进生概述

1.界定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常谈的话题。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后进生呢?

很多老师认为后进生就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

我认为,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及它们的融合方面存在着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教学检测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成绩始终不及格的学生。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后进生存在,虽然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但影响却很大。

教师若不及时教育,会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所以,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意义重大。

2.现状

在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中,教学质量老是提不高,原因之一是后进生大量涌现,老师很少关注后进生的转化。

很多班级里,普遍存在大量后进生:

有的班级里后进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的班里占五分之二。

这些后进生每次考试成绩总在十几分甚至几分。

在不准留级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后进生被迫升级,学不会的知识也就越堆越多,最终因为厌学而辍学……

3.案例分析

在每一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后进生,各个班级后进生的类型大概有如下几种:

①.学力障碍型

例如:

学生A,男,14岁。

该生平时在校特别老实,几乎不参与课堂上的任何活动,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均不及格,甚至写不出一篇通顺的作文。

通过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

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

分析诊断:

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该生学习存在障碍,而不是家长认为的不懂事、懒惰,因为该生与老师交往时,很有礼貌;与同学能很和睦相处,从不发生矛盾;打扫卫生时态度积极,就是一接触学习,与其他孩子就不一样了。

②.不和谐家庭影响型

例如:

学生B,女,14岁。

她小时候生活的家庭相当和谐,人长得很漂亮,也很听话,大家都觉得她很可爱,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可到她三年级时,父母离异,不久又都重新组建了家庭,父母都没有时间再去管她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经常不做功课,老师一检查她的作业,她就撒慌,不是说她的爷爷生病,就是她的妈妈生病,还爱虚荣,上中学后一直只注重外在形象,平时在校总是忙着梳妆打扮,她的朋友很少,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

分析诊断:

儿童在十岁以内是“分离、个体化”阶段,能体验到与重要亲人的分离。

但仍会投向总要亲人以确定这种经验,并寻回舒适的感觉,这样的人格往往会过分寻求别人的赞扬和注意,常不切实际地夸大个人的成就,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控制力不佳,对别人没有深刻的了解,无法容忍焦虑等。

三岁开始,儿童进入稳定阶段,对自我表现和别人的认知逐渐稳定,能更完全地了解自己和别人是分开的,儿童与外界建立关系而不会恐惧失落自己的个体感。

学生B的情况正是这样,父母离异对她打击很大,她怕大家看不起自己,就爱起了虚荣。

成长阶段的必经之地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和缺失,加上父母对孩子缺少细致的关注和呵护,最终导致了孩子心理上的焦虑和人格上的偏离。

③.自控缺陷型

例如:

学生C,男,15岁,我几乎天天能收到他违反纪律的举报:

上课乱吃零食、下课追逐逛打、在宿舍不好好睡觉、有时还偷偷带手机、作业经常不能完成。

虽经耐心教育,他的表现偶尔会好转,但经常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分析诊断: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这位学生有自控缺陷的一些表现。

如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手里经常摆弄着东西,精力特别旺盛,活动过度等。

据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反映,该生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学习时,有时比一般同学接受得还快,就是因为自控力弱而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在中下等。

受到老师批评或暗示只能认真听几分钟,然后又开始他的“活动”。

2、后进生的心理成因

后进生通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因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农村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再加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家庭不幸型,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早逝,父母离婚,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生活困难等诸情况。

这一方面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的良好的引导和启发,很可能成为差生。

这种差生一般心里脆弱、敏感、孤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忍耐性,但学习散漫,有疑难问题也不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成绩自然较差。

另一种是家庭教育不当型,表现为父母亲友不良的嗜好习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不当带来的反作用。

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

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

有的老师对于学困生特别讨厌,每次提到这些学生总是咬牙切齿,平时这些学生只要犯一点点错误,就会得到严厉的批评和侮辱。

4.自身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足方面是形成后进生的自身因素。

比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单凭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有的学生难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极易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构成人格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

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后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熟发展的状态。

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得。

这些障碍的产生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能动系统。

3、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教育工作中最难最苦的“差事”可能就是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了。

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名言,深深地启发了我:

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真正关注后进生,以心换心。

一、排除戒备心理,走进他们心灵。

在学习和生活中,后进生是批评多表扬少,虽然在某些事情上能获得成绩,但有时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他们常常感到无论怎样去说,怎样去做都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就此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不良的戒备心理。

身为人师的我们应该对后进生少一点怨恨,少一些责难,少一些歧视;多一点信任,多几份理解,多几份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

而对后进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不给予他们关爱、信任,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保证,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

教师要全面了解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了进步,那怕是沧海一粟也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诚恳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不应当有了问题就无情讽刺,造成师生关系的冷淡,隔阂。

二、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后进生常常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后进生也不例外。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诱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

只要抓住他们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便扬起了后进生自信的风帆。

从此以后,他们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踏上自我肯定、自我更新的人生征途。

三、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

作为后进生,生活上做事成功机会少,学习上成绩落后,因此经常受到同学的讥讽或人格污辱,甚至于老师和家长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使他们的心理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逆反心理。

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主导,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扬起学习的风帆。

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并认真细致地做好班级学生以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共同携起手来,帮助他们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真诚,从而努力去学习。

要想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身为人师的我们首先应给予学生尊重与理解。

唯有动之以情,用教师的真诚与无私的爱,去化解他们心灵上的坚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要爱字当头,如同糖衣药片一样,做到良药不苦口,但却利于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排除逆反心理,与大家融洽相处,做到心理相容。

也只有这样他们在人群中才能找回做人的尊严,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四、排除惰性心理,强化其勤奋点。

后进生的后进,有些并非是先天智力因素,而是惰性积累的产物。

主要表现在:

⑴很多后进生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上进心,学习三分钟热情,不能持之以恒。

⑵有些后进生是独生子女,或者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这种生活上的惰性往往在学习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不喜欢思考,不愿意做题,平时特别喜欢抄别人的作业。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平时多检查他们的作业,还要与家长沟通,在家可以给他们适当的布置一些家务活。

五、排除厌学心理,激活其乐学点。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以往我们关注他们的学习方面较多,补课时间多,批评多,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首先应从多方面分析学生落后的原因,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心理状况、同学关系、家庭环境、社会交往、非智力因素等等,从中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事半功倍。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学生丰富多样的需要往往被忽视、被冷落甚至扼杀,学习愈来愈脱离学生内在的需要,因此学生就必然厌恶学习、厌恶书本和学校,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的学生,厌学是他们长期、多次学习失败后结下的精神苦果。

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多让后进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启发他们,使其“跳一跳,便能摘到桃”。

对于他们获得的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进而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觉得乐在其中。

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后进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作为园丁的我们要深信:

“差生”就是错位的“优生”。

在爱的雨露的滋润下,在师者的正确教导下,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错位的“优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多一个优点少一个缺点,把握人生的每一个拐点,使其人生旅途处处可导,处处连续,最终他们一定会变成茫茫人海中的强者。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八).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5

肖锦沂.初中后进生心理探因.科教文汇,2008,4(下旬刊):

63

张超.“后进生”心理特点及疏导方法探析.社科纵横,2008,23:

266-275

张良才,唐爱民.后进生的情感特征及培养.山东教育科研,1994,3:

7-10

张萍.英语学习中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转化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

96-97

赵绍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