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195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逻辑学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学讲义.docx

《逻辑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学讲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逻辑学讲义.docx

逻辑学讲义

逻辑学讲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

一、逻辑学的定义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逻辑”一词是由英文logic的音译。

它来源于古希腊语“λoros(logos)”(逻各斯),愿义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古代西方学者用“逻辑”来指称研究推理论证的学问。

我国古代和近代学者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辩之学”、“名理”、“理则学”、“伦理学”等表示“逻辑”,到20世纪才逐渐通用“逻辑”这一译名。

在现代汉语里,“逻辑”是个多义词。

例如:

(1)“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

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3)为了搞好管理,实现科学决策,学点逻辑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逻辑”是指逻辑学。

逻辑学通常叫做“形式逻辑”、“普通逻辑”等,简称“逻辑”。

逻辑学经历了从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的发展。

其中,传统逻辑的奠基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我们讲的逻辑学就是传统逻辑。

现代逻辑是指数理逻辑,也叫符号逻辑。

二、思维和思维的逻辑形式

1.思维

关于思维,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即:

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即直感思维)、灵感思维(即顿悟思维)。

逻辑学属于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

逻辑学的基本反映形式为概念、判断和推理。

把思维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很多。

包括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信息论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研究思维。

2.思维的逻辑形式

也叫思维的形式结构,是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构成。

逻辑常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不变的部分,它决定思维的逻辑内容。

逻辑变项是思维形式结构中可变的部分,它容纳思维的具体内容。

例如:

(1)所有杨树是落叶乔木。

(2)所有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

(3)所有商品是劳动产品。

这里,句

(1)有关植物,句

(2)有关动物,句(3)有关经济,它们各有不同内容,但有共同的形式结构:

所有S是P

其中“所有……是……”是逻辑常项,“S”、“P”是逻辑变项。

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一、逻辑学的性质

逻辑学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由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

逻辑学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

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维,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二、逻辑学的作用和意义

1.逻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2.逻辑学是论证思想和表达的必要工具。

3.逻辑学是揭露逻辑错误,批判诡辩论的有力工具。

 

第二章概念

第一节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的定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

在自然界,有山川草木、虫鸟鱼兽、云雨风雷等。

在人类社会,有商品货币、生产消费等。

在精神领域,有感觉表象、思想意识等。

各个事物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如颜色、形状以及美丑、好坏等。

事物除了自身的性质之外,还和其他事物发生一定的联系,如大小、上下、交换、互助等。

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事物由于属性的相同或不同就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就组成一类,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分别组成不同的类。

在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非特有属性。

特有属性就是只为该事物所具有,而其他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如“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就是人的特有属性。

而“有两只眼睛”则不为人所特有,猪、狗、牛、羊等都有两只眼睛。

这样,“有两只眼睛”就是人的非特有属性。

在事物的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非本质属性,就是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

例如“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并把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至于体重、身高、性别、年龄等则是人的非本质属性。

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的本质属性。

如“水”在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无色、无味、无嗅的透明液体,而在化学中水分子的概念则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

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于同一类事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它的不同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形成不同的概念。

例如,对同一个三角形,可以从它的三条边相等来反映,形成“等边三角形”这个概念;也可以从它的三个角相等来反映,形成“等角三角形”这个概念。

二、概念与语词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二者有密切联系。

任何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表达的。

但是,概念和语词又有区别:

第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而语词是一种语言形式。

第二,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在汉语中,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都是表达概念的,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

宇宙观和世界观、唯物论和唯物主义、土豆和洋芋(马铃薯)、大夫和医生等。

其中,每一对语词都是同义词,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概念。

第四,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

多义词就是这样。

如“逻辑”一词,既可以用来表达“思维规律”这个概念,又可以用来表达“客观规律”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来表达“逻辑学”这个概念。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和外延,是任何概念都具有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人是能够思维、有语言、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个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会思维、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有语言、是高级动物。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外延是指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即概念所反映的全部对象)。

“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包括着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所有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所有的黄种人和非黄种人等;所有的无产者和非无产者等。

二、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内涵的多少和外延的大小呈反方向的变化的趋势:

即内涵越多的概念其外延越小,内涵越小的概念其外延越大。

如:

人(A)——中国人(B)——中国青年(C)——中国共青团员(D)——优秀的团干部(E)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单独概念是指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仅指一个单独的对象。

如“中国”、“北京”、“台湾”,反映的是某一个地方;“鲁迅”、“冰心”,反映的是某一个人;“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反映的是某一个事件等。

单独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专有名词或词组。

前者如人名:

“汉武帝”、“司马迁”等;地名:

上海、巴黎;国名:

日本、美国;书名:

《红楼梦》、《白鹿原》;事件:

芦沟桥事件、西安事变;时间:

“1949年10月1日”、“2000年元旦”等。

后者如: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普遍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由一个单独的分子构成的,而是由两个以上乃至许多分子组成的类。

如“规律”、“国家”、“城市”、“行星”、“星星”、“花”等。

书上还讲了一种——空概念(概念外延不包括分子,如“永动机”、“造物主”等。

二、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

(此外,有的还分为关系概念)。

实体概念,是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

如“人”、“桌子”、“河流”、“长城”、“工厂”、“学校”等。

它的语词表达形式是名词(或名词词组)、代词。

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

它反映的不是具体事物,而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如“伟大”、“光荣”、“美丽”、“善良”、“正义”、“进步”等。

它的语词表达形式是形容词、数词、不及物动词等。

例如,“正义”、“进步”、“优良”、“耐久”等是反映性质概念,它们可以用形容词来表达,“等于”、“大于”、“剥削”、“压迫”等是反映关系的概念。

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统称为属性概念。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可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也叫做肯定概念,是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社会主义、共产党员、正义战争、红色、健康、先进等。

经常见到的大多数概念都是正概念。

负概念也叫做否定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如非社会主义、非党人士、不健康、不合法等。

负概念,在汉语中,一般都带有否定词“非”、“无”、“不”等。

但带有这些字样的,表达的并不都是负概念。

如“不丹”、“非洲”、“非难”等。

四、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同一种事物个体组成的群体),概念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

(或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

例如“当代中国丛书”是一个集合体,它是由一本一本的书(个体)组成的整体。

又如“森林”、“中华民族”、“鲁迅全集”、“汉语词汇”等。

非集合概念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凡不属于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都是非集合概念。

如“人”、“书”、“词”、“工人”、“树”、“动物”、“诗歌”、“小说”、“军人”等,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语词有时在集合意义下使用,表示集合概念,有时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表示非集合概念。

例如:

(1)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2)人是有思维能力的。

在例

(1)中,“由猿进化来的”是对人类整体来说的,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人,不能适用于每一个人。

这个“人”是集合体。

“有思维能力”可以分别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人人都有思维能力。

这个“人”是非集合体。

又如:

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祝福》是鲁迅的作品。

又如:

(1)鲁迅的小说最长不超过3万字。

(2)鲁迅的小说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

(1)中“鲁迅的小说”是非集合概念(类概念),因为“不超过3万字”这一性质,属于每一部鲁迅的小说。

(2)中“鲁迅的小说”是集合概念,因为“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这一性质,属于鲁迅小说的整体,并不必然属于每一部鲁迅的小说。

第四节概念间的关系

逻辑学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下列五种:

一、同一关系

a、b两个概念,如果它们的外延全部重合,即所有的a都是b,同时,所有的b都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同一关系又叫全同关系。

(同一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关系。

即如果a、b两个概念,a概念的全部外延都是b概念的外延,b概念的全部外延也都是a概念的外延,则a、b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

)例如:

等边三角形(a)与等角三角形(b)

《四世同堂》的作者(a)与老舍(b)

北京(a)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b)

上述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它们的外延是完全重合的。

拿“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角三角形”,所有的“等角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同一对象,外延是完全重合的。

同一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二、真包含关系

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都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大城市(a)与上海(b)

动物(a)与脊椎动物(b)

规律(a)与经济规律(b)

工人(a)与纺织工人(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拿“工人”和“纺织工人”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纺织工人都是工人,但有的工人(如钢铁工人)不是纺织工人,这样,“工人”对于“纺织工人”的关系,就是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三、真包含于关系

a、b两个概念,如果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都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大学生(a)与学生(b)

长篇小说(a)与小说(b)

工业产品(a)与劳动产品(b)

老人(a)与人(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拿“大学生”和“学生”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学生,但有的学生(如中学生、小学生、中专生)不是大学生,这样,“大学生”对于“学生”的关系,就是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在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中,都有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和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

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

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

例如“小说”与“长篇小说”,“小说”的外延大于“长篇小说”的外延,其中,“小说”就是“长篇小说”的属概念,“长篇小说”就是“小说”的种概念。

在传统逻辑中,把真包含关系与真包含于关系统称为包含关系(或属种关系)。

真包含关系叫属种关系,真包含关系叫种属关系。

逻辑上把这以上4种关系统称为相容关系。

四、交叉关系

a、b两个概念,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而且,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例如:

医生(a)与军人(b)

妇女(a)与工人(b)

共青团员(a)与大学生(b)

管理干部(a)与科技人员(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拿“妇女”和“工人”这两个概念来说,有的妇女是工人,但有的妇女(如老师、歌唱演员、律师)不是工人;而且,有的工人是妇女,有的妇女不是工人。

这样,“妇女”与“工人”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又如:

共青团员(a)与大学生(b)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因为在“共青团员”和“大学生”这两个概念里,有的共青团员是大学生,但有的共青团员(如工人、医生等)不是大学生;而且,有的大学生是共青团员,有的却不是共青团员。

这样,“共青团员”和“大学生”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五、全异关系

a、b两个概念,所有的a都不是b,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它又叫不相容关系。

(全异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

)例如:

社会主义国家(a)与资本主义国家(b)

金属(a)与非金属(b)

亚洲(a)与非洲(b)

北京(a)与上海(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拿“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来说,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就是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

(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互相排斥,并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邻近的属概念外延的关系。

是指具有全异关系的a、b两个概念,它们都包含于另一个概念c。

如果a与b的外延之和等于c的全部外延,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例如:

无产阶级(a)与非无产阶级(b)

脊椎动物(a)与无脊椎动物(b)

共产党员(a)与非共产党员(b)

核国家(a)与无核国家(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拿“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来说,它们都包含于“阶级”,而“无产阶级”加上“非无产阶级”,其外延等于全部“阶级”的外延,这样,“无产阶级”与“非无产阶级”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

“无产阶级思想”+“非无产阶级思想”=思想

矛盾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c

 

2.反对关系

(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互相排斥,并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的关系。

也叫对立关系,是指具有全异关系的a、b两个概念,它们都包含于另一个概念c。

如果a与b的外延之和小于c的全部外延,那么,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例如:

白(a)与黄(b)

钢笔(a)与毛笔(b)

工人(a)与农民(b)

李白(a)与杜甫(b)

无产阶级(a)与资产阶级(b)

以上例子中,a与b之间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来说,它们都包含于“阶级”,而且“无产阶级”加上“资产阶级”,其外延小于全部“阶级”的外延,因为,除了这两个阶级之外,还有“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等。

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就是反对关系。

矛盾关系可用图形表示:

c

 

第五节概念的限制与概括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和内涵具有反变关系,即:

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少;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多。

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它的外延越大;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则它的外延越小。

“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这两个概念,后者的内涵要比前者多,还具有“现代创作的”这一层意思。

后者的外延要比前者小,因为“现代文学作品”仅仅把现代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包括在内,而“文学作品”则既把现代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包括在内,又把古代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包括在内。

例如,“中国工人”和“工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就有这种反变关系,“中国工人”的外延小于“工人”的外延,“中国工人”的内涵相应地比和“工人”的内涵多一个属性“中国”;同样地,“工人”的外延大于“中国工人”,则它的内涵比“中国工人”少一个属性“中国”。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工人”的内涵多于“工人”,则它的外延小于“工人”;“工人”的内涵少于“中国工人”,则外延大于“中国工人”。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查“中国石油工人”、“中国工人”、“工人”这样三个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那么它们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就更为明显。

由“中国石油工人”到“中国工人”再到“工人”,外延越来越大,可内涵却越来越少。

由“中国石油工人”过度到“中国工人”,要减少“从事石油生产”的属性;从“中国工人”再过度到“工人”,还要减少“中国的”属性。

二、概念的限制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它是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度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

例如,对“国家”增加“社会主义”的内涵,就可以限制为“社会主义国家”。

“作家”增加“青年”的内涵,就可以限制为“青年作家”。

限制可以连续进行。

如:

工人+先进的→先进工人→中国的先进工人→中国北京的先进工人。

这样,从“工人”最后到“中国北京的先进工人”,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加,而概念的外延则逐渐减少,这就是对概念的限制。

三、概念的概括

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

例如:

对“中国作家”减去“中国”这一属性,就可扩大为“作家”。

概括是扩大概念外延的方法,即由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外延较大的概念,换言之,概括是又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

概括也可以连续进行。

例如:

曹雪芹——中国古代文学家——古代文学家——文学家。

中国革命战争——革命战争——战争。

 

第三章判断

第一节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有所断定”是指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

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两个判断,前者有所肯定,后者有所否定,两者都是真的。

铜是电的良导体。

这个判断肯定了“铜”具有电的良导体的属性。

瓷瓶不是导电体。

这个判断否定了“瓷瓶”具有导电体的属性。

(二)判断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判断都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就不是判断。

例如:

“雪是白的”,这是对对象有所肯定。

“雪不是白的”,这是对对象有所否定。

这两个都是判断。

“雪是白的吗?

”,这是发问,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不是判断。

第二,判断都有真假。

一个判断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判断。

如“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相符就是真判断;“神户是日本的首都”与客观事实不一致就是假判断。

又如: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是真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头脑中固有的”是假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既不真,也不假,因而不是判断。

二、判断和语句

判断和语句有密切联系,也有区别。

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

判断只有通过语句才能表达。

二者区别:

第一,判断是思维形式,而语句是语言形式。

第二,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如:

任何金属都导电。

没有金属是不导电的。

不导电的金属是没有的。

难道有不导电的金属吗?

这几个不同的语句表达的是同一判断。

第三,任何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并非所有的语句都直接表示判断。

陈述句直接表示判断。

如“天下雨了”。

一般疑问句,无所断定,不直接表示判断。

如“你叫什么名字?

这个疑问句只提出问题,无所断定,不直接表示判断。

但疑问句中的反问句直接表示判断。

如“难道党的领导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化吗?

”这句话直接表示判断。

它断定的内容是:

党的领导干部是不可以搞特殊化的。

祈使句(对别人提出请求和要求的句子)一般地也不直接表示判断。

如:

请给我一支烟!

这个祈使句是表达向别人提出请求,不直接表示判断(但间接地隐含着“我需要烟”的判断)。

感叹句(表达一种强烈感情的句子)一般地表示判断。

但与一般的判断不同的是,它还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

“多美啊,北京的早晨!

这个句子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北京的早晨是美丽的”这样一个判断。

第四,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判断。

如“他走了”这句话,可以表示“他已经离开了某个地方”,也可以表示“他已经去世了”。

又如“他不在了”。

一个农民画家的画展已经开幕了。

它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表达两个不同的判断。

1由一个农民画家创作的画的展览已经开幕了。

2农民画家创作的画的一个展览已经开幕了。

三、判断和命题

表达判断的语句,称作命题。

我们对判断和命题这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

根据习惯,有时称判断,有时称命题。

它们表示同一个意思,都是指人对思维对象的(表达出来或没有表达出来的)断定。

四、判断的分类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中不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

如“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是简单判断,它的命题形式是:

“所有s都是p”。

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

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是复合判断,其中包含着“天下雨”和“地上湿”这样两个判断,它的命题形式是:

“如果p,那么q”。

简单判断又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复合判断又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

此外,依据判断中是否出现“必然”、“可能”、“应该”、“允许”等模态词,判断又可分为模态判断和非模态判断。

第二节性质判断

一、性质判断的定义

性质判断就是直接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它又叫直言判断。

如:

(1)所有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2)有些物体不是固体。

前一个判断断定所有事物都具有“发展变化”这个属性。

后一个判断断定有些物体不具有“固体”的属性。

性质判断由四部分组成:

主项、谓项、联项、量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