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0283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docx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儿童的发育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因此,儿童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重要。

如果说身体上的疾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痛苦,威胁生命安全,那么心理疾病不但会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危害到家庭、他人及社会。

其次,儿童时期特殊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往往会影响到甚至决定着成年期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理论认为,大量的成人心理疾病,如抑郁、强迫等都与儿童期心理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期,成人时期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蒙台梭利

“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陈鹤琴

“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美国布鲁纳

“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

前苏联巴甫洛夫

心理的产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儿童早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早期教育,家长和老师该做什么

“一个人不懂小孩儿的心理,小孩儿的问题、小孩儿的困难,小孩儿的愿望,小孩儿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儿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能让小孩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陶行知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

1.定义:

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2.标志:

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自我意识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定义:

使幼儿懂得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含义:

强调预防、着重促进、系统(多学科综合、多方面合作)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

促进全体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幸福感,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

1)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坚持性。

2)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培养幼儿的初步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格。

既要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也要同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特别是亲人、老师和同伴。

4、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创造精神。

5、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想法、情感的能力,通过游戏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保持愉快情绪,克服胆怯心理,勇于表现自我,培养诚实、勇敢、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

6、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

7、促进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爱自己、家人、同伴、老师

2.探索周围世界

3.交往教育

4.自主自理教育

5.积极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教育

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

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幼儿心理健康的特点与表现

v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的、稳定的

v求知欲强

v合群

v诚实不说谎

v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2.幼儿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判断和评价

v自尊心

v自信心

v主动性

v独立性

v自制力与坚持性

v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

v责任感

v交往能力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教育

一、为什么不能吓唬孩子

吓唬,是一些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为了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就说:

“别去,那有熊瞎子会吃你!

”晚上,孩子没有很快入睡,母亲往往会说:

“快睡吧,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把你带走了!

”孩子哭了,老师或家长就会说:

“不许哭,再哭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

这种办法虽然有时候会奏效,但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不利。

在这种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表现出一下弱点:

1.吓唬会使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

由于成人的吓唬,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刮风、打雷、闪电,都会使孩子感到异常恐惧;而一些可亲可敬的叔叔阿姨,如大夫、警察等,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

2.吓唬会使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

3.孩子的神经系统脆弱,吓唬会使孩子精神持续处于紧张不安状态,惊恐不定。

如夜间睡觉会突然惊醒,做噩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吓唬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丧失自信心。

5.会损害成人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

父母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

久而久之,孩子便把大人的话看成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

二、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痛心和愤怒。

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

1.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

他们常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

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

又如,珍珍告诉老师:

“我们家有汽车,是红颜色的。

”其实,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谎,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2.希望得到长辈的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

例如,姥姥问3岁的青青:

“你喜欢姥姥,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

“喜欢妈妈。

”这时,姥姥板起脸孔,教训她:

“好没良心的东西,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

”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

“我喜欢姥姥,姥姥好!

”于是,姥姥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

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姥姥说姥姥好!

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当孩子说实话受到惩罚时,他就会用撒谎来自卫。

例如,爸爸发现自己的钱少了,问到孩子,孩子承认是他拿了,爸爸不由分说,一顿饱拳,还大声骂道:

“你这么小,就会偷钱了,今天,我要好好教训你!

”孩子对这种教训记忆犹新,每遇到犯错误或不中爸爸意时,说话就要动脑筋了,要不就会受惩罚的。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说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们就开始学会了说谎。

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父母表现出的往往是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3.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把一切的玩具、食品等都归自己所有。

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的或者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

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

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

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

这种类型的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1.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容易进行想象型撒谎。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

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2.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老师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3.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施教。

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父母就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

4.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5.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儿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6.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教育孩子。

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

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好。

“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

“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

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

众佣工正在发愁研究对策时,忽听到从未有过的皮鞋敲击地板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果然是老爷回来了。

当华盛顿的父亲气呼呼地追查时,华盛顿诚实地低下了头承认了错误。

父亲顿时怒气平息,亲昵地拍拍华盛顿的小脑袋,赞扬他勇敢承认错误是一种英雄行为,说:

‘这要比一千棵樱桃树更有价值。

’”

四、孩子胆小、性格脆弱怎么办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

”面对小孩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胆小脆弱,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学会自信,自己做主。

自信是孩子开启独立自主大门的钥匙,它有时比能力更重要。

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心底认为“我能行”;要从兴趣出发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要信任孩子,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

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盒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

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当然,父母对小孩子的管教要分情况处理,尽量避免一味禁止,否则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感觉没有面子,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4.让孩子大胆地说话,引导孩子理智思考。

首先,父母、老师应该戒骄戒躁,不能当众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

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成人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最后,成人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按理做事,而不是凭感觉。

五、孩子任性怎么办

任性是孩子性格中最容易发生的不良倾向,表现为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听劝告。

产生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孩子认知水平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

尤其是3~4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三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时期,常常不肯按成人的意图办事。

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

孩子很快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总会让步。

于是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懂得办事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对已经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要善于调控和引导。

1.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痛、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

可以采取躲避的办法,暂时离开他。

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

这种“冷处理”的办法往往比较有效。

2.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

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前“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

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以在出门之前就与孩子说好:

“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

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再走,不然就不带你出去了。

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

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饭,父母不要多费口舌,过了吃饭时间就把食物全部收走。

不用担心饿坏孩子,一顿两顿不吃,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

六、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你这孩子怎么又不听话了”“宝贝听话,妈妈买一辆大玩具汽车给你。

”“你什么时候才能听话,让老爸省心点!

”“这孩子怎么这么犟!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孩子的话。

我们传统文化总是教育小孩子要“听话”,不要淘气。

结果,我们的孩子不是“独立性差”,就是“胆小怕事”“缺乏社交能力”。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气的孩子也不等于就是坏孩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于听话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

为什么说听话的孩子是问题儿童呢我们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

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甚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

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是个特别听话、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但他们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要求孩子听话并没有错,但关键是听什么话和怎么听。

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更不能片面强调让孩子听话,也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

家长面对孩子不听话时,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家长要允许孩子在某种程度上犯错,而且家长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话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人虽然经验丰富,但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认识。

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不能简单地通过责骂、体罚或者随意允诺给予孩子好处等让孩子变得听话,要给孩子思考和说话的机会,要让孩子心服口服。

不听话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脑思维活跃,对任何人或事情不随便屈服,自信心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但若是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就会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

过度调皮和蛮横,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

这样下去对孩子的成长和健全心智的形成也是不利的。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

第一,真正地爱孩子,理解孩子,做到因势利导。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爱心,平等的爱心。

爱他,理解他,让他自由的呼吸,成长,做他自己,而不是任何您希望他成为的什么样的人,慢慢地他会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什么是付出,什么是获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孩子的眼光和角度细心观察和感受孩子的表现和内心感受。

家长不能随便给孩子冠以“太皮了”“太不听话”等负面心理暗示,长久下去,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弄出一些事来引起大人的注意。

第三,在保护孩子个性和主见的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纪律性。

听不听话,与守不守纪,本质是是两码事。

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又要教育孩子养成尊重他人、严守纪律的好习惯。

尊重别人同样也得到相对的尊重,让他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七、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信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包括喂食、穿衣等。

孩子整天的任务就是吃、睡和学习,不用为自己做什么,也不需要学习照顾自己,长期养成了被父母、家人、保姆照顾服侍的习惯。

一但自己动手就出错和失败,因此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

一个生活都不能够自我照顾的人,又怎能建立起自信呢

2.父母为孩子做决定。

父母认为年幼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什么东西是对自己不好的。

所以,无论大小事情,他们都会为孩子选择。

如,孩子没有机会自己选择喝果汁还是牛奶,吃饼干还是蛋糕,玩布娃娃还是橡皮泥。

当这些小事都不能自决时,那么在其他事情上孩子自己做决断的机会就更少了,从而养成依赖家长拿主意的习惯,一旦要自己拿主意时就犹豫不决了。

一个犹豫不决的孩子又怎么会自信呢

3.父母否定孩子的独特个性。

成人喜欢孩子听话,孩子只要事事顺从,便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

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意思,就是不听话、不乖的孩子。

然而,父母忽略了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会跟自己的期望值不同。

如,性急的妈妈会时常催促动作较慢的孩子,事事细心的爸爸会嫌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会因为父母不满意自己的行为表现而感到自卑,继而缺乏自信。

4.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有些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总是喜欢把孩子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比较,或者与具有很大成就的自己比较,而孩子在客观上没有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标准,这样,父母往往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无论孩子怎么做都看不顺眼,无论孩子做了多大的努力都觉得做得不好,长久下来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自信心全无。

5.父母过去催促孩子成长,而忽视儿童发展规律。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终日就是想着孩子要做得怎样好,当孩子还没有达到学习某种知识技能的年龄时便过早地要求孩子学习。

如,3岁时要孩子写字,没有想过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手部肌肉力量和足够的手指灵活性来完成这项任务。

有些家长期望孩子讲外语的能力很高,孩子母语还表达困难就要求孩子背诵英语句子。

过早的教育,让孩子去做那些比大些的孩子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到、甚至还做不到的时情,是严重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的现象,必定导致孩子经常受挫折,习惯放弃,从而逐渐丧失自信心。

孩子只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成功的事情时才有自信。

6.父母过于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信心,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现在许多父母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制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着意为孩子铺好人生路,并按照自己的设计领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

但是一些父母在努力这样做时,过于理性,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从不去考虑这是孩子喜欢的吗很多3~6岁的孩子会顺着父母,心里不喜欢也不会表达,而是把真正感受都压下去了,严重时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

孩子的感情需要没有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尊重,习惯性地做父母认为对的事,而不去满足自己的喜好,他们当然难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八、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自信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是否得当。

下面是一些建议:

1.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成功的经验。

幼儿能够做的或愿意尝试做的,成人都要提供机会给他们做,他们就会有成功感,自信就能建立起来了。

如初生婴儿需要在饥饿的时候被喂饱。

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需要学习自己控制大小便,过早或太迟的训练都不适宜。

3岁的孩子喜欢自己主动做事,父母应当提供给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

2.建立亲密互信的亲子关系。

个体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感。

只有与父母建立起了亲密关系的儿童,才具有安全感。

在父母的照顾中,孩子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对人的信任就能建立。

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基于对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在人际相处中得到正面的经历,才会对自己有正面的感觉而建立起自信。

3.关注孩子的强项,通过优势提升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能力,父母要从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出发,如跟社交型的孩子多沟通,跟运动型的孩子多做运动。

孩子的强项被肯定,自信心就增加了,就会更大胆地向难度挑战,进行一些新的探索,提升自己的整体能力。

虽然和别人相比,孩子可能不存在过人之处,但是与自己相比总有强项和闪光点,这就是父母要发现和进行重点关注的地方。

4.给予孩子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孩子从不够自信到建立自信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父母需要耐心陪伴孩子,按部就班地把自信心建立起来。

父母要对孩子的努力和动机多加欣赏和肯定,不要把着眼点放在结果上。

要以无条件的爱,鼓励孩子坚持,相信孩子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