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576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docx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整章教案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

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

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

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

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

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

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

2、介绍:

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

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

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

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

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

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

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

)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

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

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

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高有无数条。

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

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

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

哪些不是?

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

哪些不是?

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板书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h

                   ↓     ↑    ↑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说说计算方法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三、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实际应用

1、

 

2、

 

3/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圆柱切分和拚合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的特征认识,掌握圆柱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提高空间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圆柱体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的求法。

二、习题练习

1、选择正确答案

(1)一个圆柱木棒,底面直径2厘米,高3厘米,如果沿地面直径纵剖后,表面积之和增加()厘米。

知识与能力:

6过程与方法: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4d48

(2)把圆柱的钢材沿平行地面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之和增加12平方厘米,钢材的第面积应是()

知识与能力:

6过程与方法: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d2

2、讨论并解答

一个圆柱木块,高减少1厘米后,表面积就减少了6.28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测量黄瓜表面积实践作业练习

三、作业;数学书6页789题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指出: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

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审题。

提问:

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列式依据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问题?

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小结: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

如果知道d呢?

知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呢?

知道r、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

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

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解题思路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

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

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建立立体图形意识,认识圆锥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具准备:

(1)铅笔、卷笔刀

(2)圆锥体、圆柱体教具各1个(3)大三角板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问:

这是什么形体?

你能说说圆柱体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的特征吗?

生述

2、问:

把这支铅笔横截成两段,各是什么形体?

猜一猜,把它放进卷笔刀卷一卷,会出现什么形体?

生述完后师操作,出现一个圆锥体。

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圆锥的认识。

看了课题后,你想学习什么?

二、讲授新课:

放手寻找圆锥体各部分名称。

(1)联系实际举例。

师问: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引导观察特征

取出圆锥体学具,问:

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圆锥,可以用哪些方法?

(看一看,摸一摸)

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圆锥,你发现了什么?

说给同桌听。

让一生上来指,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

1个

侧面(曲面)

面:

2个

底面(圆)

同桌互指互说一遍。

认识圆锥的高

(1)显示两个圆锥一个高、一个低,问:

观察这两个圆锥,你发现了什么?

(高、低不同)是由圆柱的什么决定的?

下面我们来研究圆锥的高。

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有几条高?

在哪里?

怎么画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知识与能力:

.什么是圆锥的高?

过程与方法:

.①拿出一个捏成圆锥体的橡皮泥,这条高在圆锥的哪里?

看见吗?

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

②利用手中的工具,四人小组合作找出圆锥的高.(工具:

小刀、绳子)

③交流汇报:

生汇报用小刀把圆锥切开,师问:

切时要注意什么?

这样切可以吗?

显示斜切的过程,为什么?

(和底面不垂直)这样切可以吗?

显示沿着底面直径的平行线切的过程,为什么?

(没有从顶点出发,找不到圆心)拉时要注意什么?

(跟底面直径垂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操作,你能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有几条?

为什么?

D.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3、测量圆锥的高

(1)我们在一个可切开的圆锥体上找到了它的高,那么在一些不可切的物体上怎样找到它的高,并知道高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利用手中的工具,互相配合着试试看,量出圆锥体学具的高,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操作

(3)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

师问:

其实,同学们手中的圆锥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

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让学生把圆锥体学具侧面剪开,

问:

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扇形)

5、想象,对圆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出示直角三角板:

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

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哪些物体是由圆锥体和其它物体组成的?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3、同桌交流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名回答后,整理入下表:

四、总结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