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87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docx

二年级下册我学会了

实践活动:

户外活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单元实践活动。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既是对时间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

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幅活动图。

第一幅图是学生户外参加跳绳的和推铁环活动的场景。

第二幅图通过小朋友户外活动时间的对话,引发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活动时间的兴趣,展开调查户外活动时间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统计表、统计图、水彩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户外活动吗?

生答。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操场去看看(课件演示课间活动的场面)。

户外活动对我们身体的成长,有很大益处,那想一想你们每天活动多长时间呀?

今天我们就利用学过的统计表、统计图调查,同学户外活动的情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为引子,创设调查户外活动这一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为全课设下了轻松、愉悦的学习基调。

二、探究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1、分组,制定活动计划。

启发学生:

你准备怎样调查?

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2、收集数据的过程。

评价,鼓励学生想出了的办法。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我班同学“户外活动时间调查表”,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而且又比较简便的方法来记录同学户外活动时间。

建议学生先小组内调查,然后各小组交换获得信息。

活动时间

半小时以下

半小时~1小时

1小时以上

人数

3、整理数据的过程

(1)同学们收集得到的是我班同学户外活动时间的原始数据,从这些数据能看出我班同学

活动时间整体情况吗?

(不能)

那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出我班同学户外活动的整体情况。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刚才调查的数

据,可以把同学户外活动时间分为几类?

(学生分析交流)老师准备了一张表,我们可以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张表格叫什么?

(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分几栏?

把同学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分为几组?

(分两栏,分成了三组:

半小时、半小时-一小时、1小时以上)。

怎样把我们搜集的数据,整理填写到统计表中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完成统计表。

(2)如果要表示出户外活动时间的人数,我们还过用什么方法呢?

(用颜色图格子)。

出示统计图。

 

半小时以下人数半小时~1小时人数1小时以上人数

现在图上一个格子表示什么呢?

(人数),一个格表示多少人?

(1人)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描述、分析的过程。

分析讨论: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知道了什么?

这样制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4、小结

生活中到处都要用到统计知识,那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统计知识呢?

同学们最喜欢哪种动物?

哪一个学习小组的数学成绩最好?

我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早餐是那些?

……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组调查搜集数据,填写统计表,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小朋友最喜欢哪动物是什么?

谈话:

这是有一个班的同学统计的他们最喜欢的动物,咱们来看一看喜欢小猫的有几人(8人)……下面我们把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制成统计图。

同学们看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行不行啊?

(不行)为什么?

那用一个格子表示几个人合适呢?

(2个)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题卡,完成你手上的统计图。

分析:

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看出什么呢?

2.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

谈话:

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想到的方法:

喜欢哪类菜的小朋友就举手,下面的同学就数…….

教师提示:

我们也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讨论:

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看出什么呢?

【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你还想对老师或者同学说些什么吗?

 

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经历学习过程。

本节课实践活动,强调对学生调查学习的指导,组织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然后完成统计表统计图,整个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实践,经历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拓展练习。

本节课设计了选取了学生户外活动时间以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和爱吃的水果等项目调查,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的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3、重视过程性评价,全面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及时准确地评价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在活动中,应重视学生的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青岛湘潭路小学王磊于洪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且掌握了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练习。

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开展小调查、读、写数学日记等形式,考察学生对时、分、秒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现实数据,并能结合数据对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倡导学生练习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写数学日记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应用意识。

3、进一步复习巩固所学的时、分、秒的知识,又要结合具体活动考查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解决问题:

谈话: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大家不但认识了时、分、秒,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会看钟表,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真的是收获很多。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出示课本第101页第1题。

谈话:

同学们,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

比如:

你早晨几点起床?

几点上学?

等等。

学生自由发言。

谈话:

看来,同学们一天的作息时间还有这么大的差异呀。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中拿出自己的小钟表,一边拨表一边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相机辅导。

投影交流几名学生的表格。

谈话:

通过观察这些同学和自己填好的表,你有什么话要说呢?

学生自由发言。

谈话: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7:

00才起床,7:

20就要来上学了,这短短的20分钟里又要穿衣服,又要洗漱,还要吃饭,时间是多么紧张啊,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时间充足一点呢?

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

对,早睡早起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大家都应该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并且严格的执行,这样才能保证你每天准时上学。

请学生修改作息时间表里不合理的地方。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调查现实的数据,不但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通过分析表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息时间进行反思,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还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能力。

二、自主练习,合作探究:

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写过日记,你们写过数学日记吗?

咱们的朋友小名就经常写数学日记,我们一块看看吧。

指导学生看书第101页第2题。

谈话:

你能把这篇数学日记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补充,教师相机辅导。

请学生读读自己填写完整的数学日记。

谈话:

这个小朋友写的日记好不好?

是呀,他在日记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学知识。

你想不想像他那样也写一篇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写数学日记,好吗?

同位交流,可以选取生活中哪些事情来写数学日记?

鼓励学生写一篇简单的数学日记。

挑选学生代表起来谈谈自己写的日记,师生评析。

[设计意图]在写日记的过程中,有效的巩固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深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那么多有趣的现象中蕴藏着数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谈话:

小朋友,你们喜欢唱歌吗?

老师想考考你们,一人唱一首歌需要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需要几分钟呢?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2、谈话:

这儿还有一道有趣的思考题:

小林家的钟一时敲1下,二时敲2下……十二时敲12下。

每到半小时敲1下。

有一次,他听到钟敲1下,过了半小时又敲了1下,又过半小时又敲1下。

你知道敲这三下各是什么时间吗?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探求欲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评价鼓励,课外延伸:

谈话:

同学们这节课都开动了小脑筋,学会了许多知识,表现很棒!

在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课下,每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咱们进行数学日记展评,好吗?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1、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交流。

不但进行了时分秒知识的巩固练习,而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2、注意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

同时还注重了结合具体活动考查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所设计的每一个题目既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同时又是仅靠书本知识无法解决的,学生非常乐于这样的挑战。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

(青岛市李村小学张婷)

 

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回顾整理

教材简析:

这是一节复习课,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安排的,是对本阶段学习的回顾和整理,使这部分知识能通过梳理归纳形成网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展示一幅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教材在71页第四题还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复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方法。

72页第六题是以连环画形式呈现了学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情境,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四幅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本回顾整理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整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二课时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万以内数加减法

复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

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复习重点:

有条理再现旧知,正确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

同学们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那么到现在为止,你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你都记着那些知识,老师出个题考考大家好吗?

  小黑板出示:

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   (2)546+217  (3)497+139

580-200    912-804     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

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让学生各自说出不同算法的思路过程)

谈话:

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说:

●发现这三组题有加法也有减法。

  ●发现第一组是不进(退)位加减法,第二组是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加减法,第三组是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加减法。

  (此处,学生用“一次、两次”表示,老师可适时点拨用“不连续、连续”表示更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万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

二、比较深化 加深理解

谈话:

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

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    329+182    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再讨论一下用笔算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讨论结果,学生可能:

①只说加法计算法则。

  ②只说减法计算法则。

  谈话:

同学们再动动脑筋连起来想一想,笔算万以内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

相同点:

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

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此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即可。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比较,加深对万以内数加减法笔算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时间大约8分钟)

2、开放题:

方框里可以填那些数?

并计算出结果。

342-12=21

只改变1473+378中第一个加数的最后数字3,使它仍是连续进位加法。

开放性题目不做统一性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有的可能全部做出来,也可能只做出几个来。

[设计意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互相出题,人人当“小老师”,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你学得开心吗?

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了两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设计的(与练习中开放性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这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现得很好。

2、创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这节课明显感到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

学生为活动所吸引,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很少干预,课堂中进行的是真正的师生、生生间平等的交流。

同时,展示交流活动给予了学生自由表现自己成果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3、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提高了全员参与度

根据本课内容与复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能力水平,教师设计、组织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没有受教材的束缚,而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交流辩论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即墨市鳌山卫镇中心小学李淑青)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综合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即条件和问题)。

2.比较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3.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能完整的分析应用题。

4.使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复习过程:

一、回顾呈现。

1、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第六单元学完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之后,还学会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

2、回顾呈现

1出示教材70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

生可能回答:

穿绿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明;穿蓝衣服的小女孩叫小青;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叫小新等。

(教师在图中板书三个名字)

2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

现在三个小朋友都有名字了,你能从图中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

(思考一会儿)把你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3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小明有16张卡片,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小新有多少张卡片?

●小明有16张卡片,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小青有多少张卡片?

教师板书这两个应用题。

[设计意图:

回顾整理不能按照新授课的思路教学,既然是复习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通过信息图使学生回顾再现所学知识,逐渐激活学生的思维。

]

二。

梳理归纳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可能有如下想法)

●都是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求另一个人有几张卡片。

●这两个题都是和小明的卡片数做比较。

●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小结:

相同点都是已经知道了“小明有16张卡片”,要求另外一个同学有多少张卡片。

不同点是第一题是“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第二题是“小青的卡片比小明少7张”。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2、全班交流,展示思维过程

(1)交流第一题,学生有可能出现如下想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

(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

●没有画图,这样想,小新的卡片比小明多25张,说明小新的多,小明的少,要求小新有多少张卡片,就要把16和25合起来。

(2)交流第二题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口述算式。

3、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的方法解答;有的学生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

(1)知道谁和谁比。

(2)知道谁多谁少。

(3)知道要求谁。

(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新授课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通过学具(纸条)的操作,以及操作过程的思考与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因此,在复习课中这已经不是难点,而让学生通过把实际问题“画”出来,一步一步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思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扎实]。

三、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

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2、72页第六题信息图

①教师谈话:

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你想怎样庆祝一下自己的节日?

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展了向福利院的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他们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心呢?

②出示信息图,学生观察。

③要求学生独立收集信息,在本子上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全班交流。

(可能有如下想法)

●一组做剪纸123张,二组比一组多做58张,二组做多少张?

123+58=181(张)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一组比二组多卖多少元?

(二组比一组少卖多少元?

)320―200=120(元)

●一组卖剪纸320元,二组卖剪纸200元,两组共卖多少元?

320+200=520(元)

●154+160=314(元)115+80=195(元)154+115=269(元)160+115=275(元)154+80=234(元)160+80=240(元)一组可以买一种礼物,也可以买任意两种礼物。

●115+80=195(元)二组可以买一种礼物,最多能买两种笔。

●把18支钢笔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支?

18÷9=2(支)

[设计意图:

学生在独立分析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方法。

在这里安排两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方法,形成技能,再次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和实践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觉数学是现实的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疑问吗?

请提出来。

2、作业:

完成72页6题。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不仅使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能有复习方法上的收获,从而增加学习的经验,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

教学反思:

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回顾整理课,关键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目标中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

低年级的学生遇到这类实际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或不能准确的列式计算,原因是他们不能有条理的分析思考这类问题,没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我在这节整理复习课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引导帮助学生理清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即墨市第一实验小学张玲)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

本课呈现了6种动物的身高或体长的信息图。

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或自己了解的其他有关信息,提出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或连续退位减,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并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2、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身体、种群、数量等方面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喜欢)那你了解动物吗?

(学生表现出疑惑)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动物园去,认识和了解一些动物朋友,好吗?

(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