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283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docx

贵州大学科学社会主义期末复习题详细总结

1、联系16-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谈谈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认识。

答:

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种形态——马恩创立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16-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

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大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在这些国家,大工业的发展使得生产愈益社会化了。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从1825年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病。

(2)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

30—4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工人阶级不仅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阶级,而且是革命的阶级。

(3)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是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西欧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提供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这些理论思想资料虽然不能直接作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但却包含着有关历史观、资本主义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以及社会主义的许多科学要素。

综上所述:

16-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了现实。

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资本主义的尖锐而又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2、联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认识。

答:

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阶段:

(1)1848——19世纪末,开端或兴起阶段。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两次革命;两个国际共运组织

(2)19世纪末——二战后,最辉煌阶段。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苏联世界第二大国;总人口三分之一,工农业产值五分之二

(3)二战后——苏东剧变,由兴盛转入低潮,91年谷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一次挫折,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

(4)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复兴社会主义的阶段。

所谓“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提出: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掘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所谓“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论述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答: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把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在俄国最终胜利的唯一保证。

列宁认为,虽然在俄国缺少生产力这个前提,但在革命时机成熟时,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之后再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他把这个政策作为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于是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3)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列宁明确将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

(4)新经济政策。

这可以说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做的最有意义的探索。

他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制的基本思想,解决了小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最大难题。

(5)在政党建设方面,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建设的历史性任务。

列宁在晚年做出了主要的探索,认为在社会主义政党中只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党内要充分发挥民主,针对党内出现的官僚主义作风,列宁提出了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提出了文化建设在落后俄国的特殊途径、特殊意义和特殊任务。

现实指导意义:

要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要借鉴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成果,消灭资本主义后搞资本主义。

4、谈谈你对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的认识。

答:

东欧剧变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地理、历史原因:

矛盾集中地带,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2)苏联因素:

A、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使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牢牢控制住东欧各国;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3)西方的因素:

和平演变的结果:

A、西方经济发展、自由和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

B、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

2、主观原因:

(1)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

(2)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3)民族矛盾尖锐。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在经济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范围。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优先而又高速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

(二)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三)在文化、学术上: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控制的体制。

(四)在对外关系上,首先的不是指导,而是控制,大力推行它的模式,不允许探索其他道路。

综上所述:

苏联剧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苏共对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背叛。

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能归结为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认识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从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过程出发,不难发现苏联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5、谈谈你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初级阶段的理解。

答:

社会主义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原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这样,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国内普遍面临的一个状况是封建主义在各方面的影响。

表现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商品化程度低,因而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大量的小生产和小私有制经济成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表现在政治上,个人集权制.终身制.等级制.家长制等流毒未肃清,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表现在文化上思想上,文化专制主义的自由主义两个极端思想的影响深远,干扰着社会主义文学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除了国内面临的特殊环境外,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国际上还面临特殊环境和特殊矛盾。

首先,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以至地理上的包围,要处理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十分艰巨.

其次,要大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和民族独立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结成广泛持久的联盟,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以至军事上给予必要的援助。

最后,当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十几国之后,社会主义国家还面临着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既要按照国际主义原则加强互助合作,又要坚持各国完全平等.独立自主,反对大国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简历社会主义面临上述复杂.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矛盾,加上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崭新的事业。

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把产生于先进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本国的落后实际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事情。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过程中难免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失误,走过曲折的道路。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犯过教条主义.个人崇拜.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专断等错误;在经济上生产效益不高,浪费大,日用品供应少,人民生活改善慢;在政治上民主不充分,权力过分集中,人民难以充分当家作主。

这就使得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初级阶段

6、建国初期,新中国为什么会选择向社会主义苏联学习?

试分析和评价其历史后果。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迫使向苏联学习;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苏联的援助

总之,建国初期,中国经济还无法真正做到独立。

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使我国亟需国际帮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示范作用和中国共产党苏联模式认同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共同推动了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苏联学习,走苏联式社会主义建设路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只有在全面、详细的探究向苏联学习

的原因基础之上,才能够从中获得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服务。

历史后果:

好处:

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坏处:

教条主义,拿来主义,不会用大脑思考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而开辟出来的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的成功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和共识的精神支柱。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理论。

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在任何时候,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过去成功到将来越走越宽的根本保证。

第一,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科学认识中国基本国情。

第三,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

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丰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开拓新实践的重要保证。

善于根据变化了的发展实际,总结和提炼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

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问题上取得重大认识成果。

第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整体布局上取得重大认识成果。

第三,在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重大认识成果。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

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坚决贯彻“四个坚定不移”。

第二,努力开创“四位一体”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继续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8、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特表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这突出表现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采取完全不同的体制。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一是适时启动和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改变了过去的封闭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对外开放、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新格局。

二是改变了过去平均主义的格局,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发展起来,形成了差异化、差序化的发展格局,整个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分工、协作、竞争、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建立在竞争和效率的基础之上。

三是改变过去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不分的格局,适时推动社会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建设,整个社会开始呈现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分野、经济领域效率提高、社会领域迅速发展并开始承担社会整合和维护社会公平职能的局面。

四是逐渐从外延式、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开始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优表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基础实施方面:

30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

高科技方面:

20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包括神舟飞船7次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在内载人航天工程以及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等高科技项目;

应急救灾方面:

10年来,我们先后战胜了非典、汶川大地震以及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等各种灾害;

民生方面:

10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使各个区域经济、省域经济、县域经济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到2011年底,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达到74000多亿美元),除台湾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2/3以上迈过了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的门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捕捉重要发展机遇并且不断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以其逐步完善的制度来捕捉各种重大机遇。

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我们有可能利用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

从国内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胡锦涛的这段讲话指明了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深化改革: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

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深化改革:

不失时机,攻坚克难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

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焕发;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

这一切,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50%,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深化改革:

重要领域重点突破

从改革全局来看,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成败,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突破重要领域、打通关键环节,将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对推进改革大业至关重要。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任何人也无法回避,考验着我们改革的智慧和技巧,更考验着我们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重要领域,重点突破。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把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明确主攻方向、突出战略重点,就一定能让改革健康稳妥向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深化改革:

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这是中国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我们认识中国改革的必答课题。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而必须在既定的现实生活中展开。

如果没有对现实国情的关照,就无所谓改革;同样,如果不能从具体实际出发,也就不会有成功的改革。

改革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今天中国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今非昔比;今天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攻坚克难。

在这种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野部署改革,以什么样的逻辑深化改革,既关系到改革本身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根本原因,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无限活力、释放了社会蕴藏的巨大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1978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从全球第十位跃居第二位;我们建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全球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3.64万亿美元,从全球第二十九位上升到第二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比如,在要素资源方面,能源资源等一些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既不反映供求,也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导致消耗和浪费严重。

破解资源环境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

只有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虽然《经济资源的可持续性运行与发展》一书并没有对改革作专门章节的论述,但“可持续性经济内各种经济资源的辩证关系”、“可持续金融资源及其运行”、“可持续物质资源及其运行”、“可持续生态资源及其运行”这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向读者讲述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该书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现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统筹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改革取得新突破。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