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15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心理学2》.doc

心理学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3.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4.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5.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

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发展时期: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7.成熟时期:

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8.完善时期:

瑞士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青春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2.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3.人格的发展阶段: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主动敢对内疚感(4~5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14.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具体的心理活动。

1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等方面。

17.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P19公式

18.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19.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没画)

①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其次,应该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③最后,应该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0.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1.学习内容的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讲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23.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24.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

2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

26.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7.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创立者。

2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9.负强化是取消批评和惩罚。

30.当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具有三种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3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3.学习动机的种类:

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4.理解: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

35.理解: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7.迁移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9.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案设计: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0.理解:

符号学习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标、图形等)。

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如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科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41.概念学习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42.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若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时已形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那么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就会纳入原有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中。

43.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

例如,儿童在知道“兔子”、“狗”和“老虎”等概念之后,再学习“哺乳动物”这个总括性的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新的概念就具有了意义。

4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45.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4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47.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48.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信心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内。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

49.会画80页的遗忘曲线。

50.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5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如吃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5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53.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54.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P91常见的练习曲线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5.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6.心智技能的培养: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57.问题解决的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系列性。

58.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9.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交通性;独创性。

60.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6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62.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三个部分。

63.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64.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理论发展阶段:

无道德:

5、6岁以前

他律道德:

10岁以前

自律道德:

10岁以后

65.中学生品的发展的基本特征:

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6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有家庭教育方式和社会风气;

内部条件有认知失调和态度定势。

68.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对自己有信心

②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③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④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69.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70.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7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7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73.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4.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

75.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76.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77.课堂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78.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79.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80.从实施教学评价的的时机来看,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81.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82.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

83.教师成长的历程:

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8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85.教师期望效应?

86.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