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203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目录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5、6、7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7、8、9

第四节鱼…………………………9、10、11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1、12

第六节鸟…………………………13、14

第七节哺乳动物…………………………15、16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17、18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8、19

第三节社会行为…………………………19、20、21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2、23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3、24

第二节    细菌…………………………24、25

第三节    真菌…………………………25、26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

第五章 病毒…………………………30、31、32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33、34

第二节    从种到界…………………………34、35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35、36、37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7、38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骆市中学郭建平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一)腔肠动物

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辐射对称定义

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

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

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了解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二)扁形动物

1、涡虫

生活习性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

外部形态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

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

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2、猪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

体长2-8m,700-1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有小钩(2排,25-50个)。

人吃了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后患病

3、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4、日本血吸虫

危害:

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寄生部位:

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中间宿主:

钉螺

感染状态:

幼虫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本课小结

教师口述导语: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水螅的形态点

师:

提出问题

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

学生:

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太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水螅的繁殖。

师: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水螅的生殖方式,思考并得出。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过渡:

刚才我们走进了水螅的生活世界。

了解了水螅的形态以及生活。

大家知道水螅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腔肠动物。

那你能从水螅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涡虫的形态点

师:

提出问题

1、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3、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

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太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自学其他扁形动物

过渡:

刚才我们走进了扁形动物的生活世界。

了解几种扁形动物的形态以及生活。

那你能从他们身上总结一下扁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

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

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扁形动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积极主动思考能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

淡水中

2.形态体色:

乳黄色或浅褐色 

3.结构:

4.生殖:

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

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三、扁形动物

(一)涡虫1、生活环境2、形态结构3、生活方式

(二)猪带绦虫(三)华枝睾吸虫(四)日本血吸虫

四、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第2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一课时)

骆市中学郭建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通过蛔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3.通过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

过程与方法:

以蛔虫的生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四、探究新知

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

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cm雌虫较大体长15-35cm

身体表面有半透明的角质层,

消化管十分简单,是一条纵向管道前端是口,接着是食和肠生端肛门。

我发达的生殖器官

 

生活史:

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思考预防的方法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细长;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体表有角角质层。

常见的线形动物

钩虫和蛲虫

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

(2)蛔虫的消化系统发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养。

(3)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

(4)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

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说说你的理由?

(机动)小结:

作业: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5)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通抵抗人体消化液的侵蚀。

(6)蛔虫的消化系统发达,有利于吸收人体的营养。

(7)线形动物都是营寄生生活的。

(8)蛔虫的生殖系统发达,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

2、家庭生活中,要求把切生肉、生菜的发和案板与切熟食的分开使用。

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口述导语: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

“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

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

蛔虫的形态点

师:

提出问题

雌回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

学生:

通过观察总结蛔虫的形太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师:

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

蛔虫的生活方式。

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给预提导。

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

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设疑:

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过渡:

刚才我们走进了蛔虫的生活世界。

了解了蛔虫的形态以及生活。

大家知道蛔虫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线形动物。

那你能从蛔虫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通过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蛔虫的感染途径。

 

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为如何预防奠定基础。

 

通过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育目标。

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习惯。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

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板书:

第三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

(一)

一、蛔虫的形态结构

雄虫:

15-25cm尾部卷曲雌虫:

15-35cm尾总尖直

身体呈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红色。

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简单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生殖器官发达

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三、危害

五、预防措施

六、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七、常见的线形动物

第3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骆市中学郭建平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

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

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

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识别常见的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缢蛏

一、实验: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1)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壳内柔软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水产养殖:

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

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

5、人类有一定危害:

钉螺

导入新课

“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

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

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

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

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思考: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教师:

在观察河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和乌贼,并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

(见下)

重点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这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教师:

学生讨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归纳性总结,软体动物有的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和发展。

有的对人体有害,应加以控制,以免造成危害。

 

学生回答是“蜗牛”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学生填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条不素地进行观察,并详细准确地作好观察记录

 

学生讨论填表格

 

学生认真总结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软体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教学,可采用讨论归纳的方式进行。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量,作用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作用

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斧足

腹足

腕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

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

食用、药用、工艺品

第4节鱼

骆市中学郭建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喜欢吃鱼吗?

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

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

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

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

引出以下内容。

(二)鱼的形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

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鱼的体形象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

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

背深腹浅。

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

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

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

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

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

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问:

鱼靠什么运动?

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

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

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

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

(一)鱼的呼吸

教师问:

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

学生答:

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

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组仔细观察:

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

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

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

教师问:

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答:

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

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

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

教师及时问:

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答:

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继续问:

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

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

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

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

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

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鱼的运动

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实验结果很快出来:

鱼不能前进。

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

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

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

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

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

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

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

(三)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鱼的种类。

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