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227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题画诗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题画诗鉴赏.docx

《题画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画诗鉴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题画诗鉴赏.docx

题画诗鉴赏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

(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

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三)借景抒情抒怀咏志

“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

”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

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四)正侧相映睹影知竿

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写法灵活。

或起承转合,舒卷自如;或背面敷粉(背面敷粉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正侧呼应。

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五)寓理于物启人心智

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

——歌德

(六)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求“气韵生动”,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力求表现客观物象内在的神韵,脱略形迹,象外传神。

艺术家往往通过凝神观照,将自己主观的精神生命贯注到物质对象中,以显示物质对象内在的生命运动,题画诗创作也是如此。

运空灵之笔,写物象之神,以表现象外之旨,画外之趣。

(七)味嗅视听诸觉交融

绘画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优美的构形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这是它的审美特征;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诸如触觉、听觉、嗅觉等则难以表达出来。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以弥补绘画艺术的局限。

(八)亦真亦幻以幻显真

诗歌能表现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那种逼真的幻觉。

——莱辛

这种幻觉是由于对画面的凝神观照而产生的。

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与诗人的审美想象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眼前似真似幻,心中恍惚迷离。

这种幻觉表现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

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分)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二)、变无为有类试题。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意思答对即可)

(三)、借题发挥是题画诗的最大特点。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

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句句写白鹭,其实句句写人写自己。

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请作简要赏析。

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鉴赏策略】

1、化静为动类:

回答问题时要答:

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2、变无为有类: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

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3、借题发挥类:

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五、题画诗对画意的作用

1、拓宽画面意境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生动画面意境

题侯明明先生《雨过山色清》图

一川烟雨过渔矶,减瘦山围水漫圻[qí]。

白鹭低飞知羽重,花红乱坠润人衣。

3、赋予画作以情感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牧牛图

干戈扰扰遍九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4、传达作者的心志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六、题画诗鉴赏总结:

题画诗的鉴赏要先从无形和有形入手,找到有形的画面内容和无形的画意诗情,鉴赏有形与无形相联系的手法,分析题画诗所传达的画意。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

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6、(11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

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

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

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

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8、(2009年全国卷I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释:

  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本诗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风纨扇图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时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注:

画面上是一女子手执纨扇,在庭园中徘徊,面部表情神色忧郁。

请分析诗歌的深刻主题。

题画诗【参考答案】

1.

(1)疏林、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2.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3.“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4.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5.

(1)画面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6、

(1)【参考】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

这是一幅画。

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

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

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7、

(1)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8、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2分)。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藕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分)。

(2)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身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9、示例一:

托物言志。

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

示例二:

虚实结合。

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

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

(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

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

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10、后两句想象画中人物的身世际遇和如此感伤的原因,不仅有看破世事后的劝慰,也更深层地表现出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和愤懑。

讽刺政治生活中追名逐利的丑态,反映文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反映了市民生活的风貌。

教师版:

题画诗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疏林和黄叶村。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解析:

⑴李世南:

字唐臣,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工画山水。

⑵落涨痕:

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

⑶欹倒:

倾倒。

⑷扁舟:

一本作“浩歌”。

棹:

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

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第一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

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

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

“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

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

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

次句写岸边景物。

“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

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

“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

“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

“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

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

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

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

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

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

请作简要赏析。

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白话译文

洗砚池边生长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

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

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境界,有气魄,淡中有味,直中有曲,在元诗中别具特色。

[1][4]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

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题画竹二首

其一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其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解说编辑

一生的付出。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以画竹为佳。

“四十年来”告诉我们板桥画竹是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的。

画竹成了他展示生命的一种方式。

任何一项技术或艺术都值得人去做一生的追求。

也只有把一项技术或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才可能达到它精纯的状态。

这项技术或艺术也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画竹枝”似乎不是一项高深的技艺,但板桥却用一生的思想情感倾心于它,因此,他才对画竹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才画出独具一格的竹子。

技艺的精进,不仅在于生命的投入,还在于生命投入的方式。

做和思就是生命之投入方式。

“日间挥写夜间思”就是板桥画竹的生命投入方式。

有了日间的挥写,加上夜间的沉思,板桥才感悟到了画竹的真谛,才画出了竹枝的神韵。

我们的教学是不是也要用一生的生命来投入,进入“日间教来夜间思”的生命状态,

无技巧的境界。

从冗繁到清瘦,可以看出板桥对画竹领悟的过程。

可以想象,刚开始画竹,他是把竹枝的一枝一叶都要画出来的,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但这样的表现只能是自然的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

而非能表现竹子的精神,表现作者对竹子意义的独特理解,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界。

“清瘦”可以说是板桥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就成了一种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有倾注了作者的情思。

也许清瘦的竹子不那么像自然界的竹子,画着画着,对过去的纯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一个更高的创新的“熟”的境界。

可不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一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一个“熟”的天地。

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芳草杨柳遮蔽碧绿的流水,白鹭独立芳香的水中陆地,一生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独自面对斜阳悲叹年事已高。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