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154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docx

第十二章多基因遗传病

第十二章 多基因遗传病

许多常见病或多发畸形的发病率为0.1%~1%,有家族聚集现象,但系谱分析又不符合一般的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性连锁遗传方式,即同胞中的患病率远低于1/2或1/4,大约只有1%~10%。

同时,发病还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

这些有一定遗传基础的复杂疾病,称为多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病情复杂的疾病。

无论是病因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还是疾病再发风险的评估,既要考虑遗传(多基因)的因素,也要考虑环境因素。

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单基因病孟德尔遗传的一般规律,难以用一般的家系遗传连锁分析取得突破,需要在人群和遗传标记的选择、模式动物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建立、统计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

总体来看,目前对多基因遗传病的研究进展不大,更奢谈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

ComplexGeneticDisorders

Hypertension,cancer,manic-depressivepsychosis,andschizophrniaarecommoncomplexgeneticdisorders.Thegeneticcomponentsofallthesehavebeendifficulttoidentify.Mostareheterogeneous,andalargepartoftheiranalysiswillinvolvedissectingtheheterogeneity,findinggenesresponsiblefordifferentgeneticforms,andestablishingrsikfactors,separatefromthegeneticbackground,thatincreasetheprobabilitythatthediseasewilldevelopinanindividualpatient.Althoughinprinciplethemethodsofgeneticlinkageanalysiscanbeappliedtomultifactorialorpolygenictraits,inpracticethiswillbequitedifficult.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OMIM:

181500)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其终生发生率为1%,社会负担居各类疾病的前列。

城乡之间发病率有差异,城市居民发病率(7.11%)明显高于农村(4.26%)。

经济收入高低不同有差异,收入水平低的发生率(10.16%)高于经济收入水平的居民(4.75%)。

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比例为1.6︰1)。

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多起病于青壮年,具有特征性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互不协调、联想散漫、情感淡漠、言行怪异、脱离现实等多方面的障碍,一般无意识及智力障碍,病程多迁延。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因疾病的类型、发病阶段有很大不同。

在急性阶段,以幻觉和妄想等症状为主;在慢性阶段,则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和孤僻内向等为主。

(-)联想障碍

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其特点表现在言谈或书写文章时出现词不达意,言语支离破碎,思维松驰或思维活跃但不规律,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联想过程中带有特征性的症状。

(二)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

患者病情较轻时,仅表现对周围的任何人欠关心和体贴。

当病情重时,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对生活和学习兴趣减小。

随着病情的继续发展,情感日益淡漠,甚至对失去亲人极大悲哀的事,也表现冷淡。

最后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情感联系。

但在情感淡漠时,患者会出现情感倒错。

如可因琐事而勃然暴怒,有时或笑谈自已不幸的遭遇。

(三)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

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变得孤僻、被动、退缩等意志减退症状。

如无故旷课或旷工、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理发等)、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会出现意向倒错,如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肥皂、污水等),或自伤身体某些部位等。

(四)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症候群

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和妄想内容较荒谬和脱离现实。

如幻听一些使患者不愉快的内容,有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或思维鸣响。

有时沉醉在幻听中而自语、自笑,有时出现幻味、幻触和幻嗅,甚至出现人格解体的幻觉(如脑袋离体、自我分成2个或3个等)。

妄想也见于其他精神疾病,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五)缺乏自知力

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认为自己病态是由于自身患病所致,而坚持认为是由于某些人恶意加害自己。

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愿意接受治疗,这是精神分裂症的特点。

以上均为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受损害所致。

本病尚无实验诊断方法,仅靠临床症状诊断,故出现许多漏诊或误诊。

因此,定位和克隆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将有助于探讨其分子病因,为临床基因诊断、分子制药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二、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遗传因素

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已显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遗传度约为70%~85%。

但有一定的环境因素诱导,如妊娠期间病毒感染、出生时并发窒息以及社会环境等。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人类疾病组计划的进展,现已利用某些遗传标记定位和克隆了许多与神经-精神-生理活动有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成就的取得,推动了人类从分子水平上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探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报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染色体异常类型包括:

①脆性染色体畸变,发现的脆性位点有8q24和19p13;②相互易位:

t(1;7)(p22;q22);③部分三体:

异常片段在5q11-q13、5p14.1以及8号三体;④倒位异常:

9p11~9q13、4p15.2~q21;⑤缺失异常:

22q11.1、5q21-q23.1;⑥非整倍体等。

这些染色体畸变只出现在个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因而并非是本病的特异性变异。

目前,尚未得到染色体畸变与精神分裂相关的充足证据,但染色体畸变部位的发现,将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筛选及定位。

近年来,应用关联分析方法和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已发现众多基因或位点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或候选区域。

(一)DRD3基因

多巴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对调节人体的精神-神经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多巴胺过量一直被为认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故多巴胺受体基因亦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候选基因。

鉴于临床上的许多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药物均为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D2receptor,DRD2)的阻断剂,DRD2受体基因也因此成为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候选对象。

①DRD2基因位于11q22.1-22.3,大多数资料显示DRD2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无关,但日本患者的DRD2基因第141位C碱基缺失频率显著降低,而英国白人患者的第141位C缺失显著升高;②DRD3基因位于3q13.3,在第1外显子的第9个密码子存在由Ser/Gly替代形成的Ba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

DRD3主要在端脑、伏隔核、Callegia岛以及其它边缘系统(如嗅体、海马和乳头体)进行特异表达。

与思维、情感等功能有关。

研究表明DRD3的Ser/GlyBalⅡ限制性片段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存在相关。

因此,DRD3基因成为精神分裂症重要的候选基因;③DRD4基因位于11p15.5,与DRD2和DRD3都有明显的同源性,DRD4第521位C→T多态性以及第3外显子48bp重要片段的多态性显示与精神分裂症的微弱关联;④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DRD1和DRD5两个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二)5-HTR2A基因

神经递质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是5-羟色胺,通过受体介导来调节人的神经活动。

在人体中,5-HTR由多种类型蛋白质组成一个蛋白家族。

其中5-HTR2A基因定位于13q14,其基因产物是由471个氨基酸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特异地分布于带状核、嗅结体、新皮质Ⅰ和Ⅴ层、梨状皮质和嗅前体。

研究发现,5-HTR2A第102位T→C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是理想的遗传标记。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一些抗精神分裂症新药,均是特异性地作用于5-HTR2A而产生药效的,故5-HTR2A基因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变化有关。

(三)HLA基因

位于6p21.3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群,直接决定免疫排斥反应。

某些精神分裂症亚型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从而推测HLA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

大量研究证明,HLA-A1、-A2、-A9、-B5、-CW4、-DR8等与精神分裂症呈正相关,HLA-DR4、-DQB1与精神分裂症呈负相关。

(四)KCNN3基因

人脑和小鼠脑中存在编码一种较小的钙激活钾离子通道蛋白的cDNA家族,分别为KCNN1、KCNN2和KCNN3。

人KCNN3基因(1q21.3)编码731个氨基酸长度的多肽链,在基因内靠近5′端的区域含有两个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第2个CAG重复序列的多态性最常见。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较长CAG重复等位片段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KCNN3基因较长的CAG重复片段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可能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

其余怀疑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候选区)包括:

MTHFR(1p36)、RGS4(1q22)、CHI3L1(1q32)、DISC1(1q42)、ERBB4(2q33)、SYN2(3p25)、PMX2B(4p13)、EPNR(5q33)、DTNBP1(6p23)、NOTCH4(6p21)、TRAR4(6q23)、NRG1(8p22-p11)、GRIN1(9q34)、BDNF(11p13)、FYXD6(11q14-q21)、DAO(12q24)、NOS1(12q24)、G72(13q34)、AKT1(14q32)、CHRNA7(15q14)、SLC6A4(17q11-q12)、GNAL(18p)、C3(19p13)、APOE(19q13)、COMT(22q11)、ZDHHC8(22q11)、PRODH(22q11)、RTN4R(22q11)以及CAG/CT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

随着人类精神疾病基因组计划中引用DNA芯片的研制及SNPS图谱绘制,人们必定能确定精神分裂症的致病基因,从而提高精神疾病诊断的可靠性,并将基因技术引入临床实际工作。

第二节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患病人数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窜升。

欧美人群DM患病率达2%~3%,我国已上升到3.1%(1996)。

在发达国家,DM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癌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为世界第5位死亡主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难题。

一、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DM的临床表现为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1999年,WHO咨询委员会采纳了美国糖尿病协会1997年提出的关于更新DM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设及报告内容。

新的DM分型中废除DM过去沿用的胰岛素依赖性DM(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性DM(NIDDM)的名称,并以阿拉伯字1和2取代过去Ⅰ型和Ⅱ型DM中的罗马字Ⅰ和Ⅱ,取消营养相关性糖尿病(MRDM),将其归为特殊类型中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的DM。

1型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膜上HLA-Ⅱ类基因异常表达,使得β细胞成为抗原递呈细胞,在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作用下,免疫反应被激活,产生自身抗体,导致胰岛细胞炎症,演变而成为DM。

2型DM的发病多为植物神经类型,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减弱导致低血糖倾向及多吃、肥胖。

2型DM患者随年龄增长,出现胰岛β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终未器宫对胰岛素产生抗性,导致糖尿病。

老化过程中胰岛素原合成减少16%~39%(表11-1)。

2型DM的发病率占DM的90%~95%。

表11-11型DM和2型DM的主要特征

特征

1型DM

2型DM

发病年龄

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抵抗

自身免疫

肥胖

单卵双生一致性

同胞再发风险

通常小于40岁

不常见

0.35~0.50

1%~6%

通常大于40岁

部分有

常见

0.90

10%~15%

二、糖尿病发生的遗传因素

95%以上的DM呈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很大,但却出现很强的遗传异质性。

在临床上,1型DM和2型DM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其病因、病程和遗传学有很大差异。

(一)1型DM

1型DM的遗传因素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型DM的发病率具有种族或民族和地区的差异,在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病率较高,而在我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则较为少见。

这种差异可解释为不同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同卵双生中,1型DM的发病一致率为30%~50%,提示本病为多基因遗传病。

目前,确定1型DM易感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某一特定的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即关联研究以筛查候选基因,二是通过全基因组扫描技术确定相关的易感性基因位点。

考虑到1型DM的自身免疫起因,最初的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1型DM与HLA基因的关联分析。

多年来的研究资料显示,HLA是1型DM最重要的易感基因,并且主要为HLA-D区的HLA-DQ、-DR基因。

HLA的易感性作用并非由单个基因所决定,而是多个HLA单基因组合成的单体型(haplotype)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1型DM可能的HLA易感单体型为:

HLA-DQA1*0301-DQB1*0302、HLA-DQA1*0501-DQB1*0201,可能的保护单体型为:

MICA5.1等位基因结合HLA-DRB1*03-DQA1*0501-DQB1*0201和/或HLA-DRB1*04-DQA1*0301-DQB1*0302。

在1型DM的全基因组扫描研究方面,Davies等(1994)采用患病同胞分析方法,用分布在整个基因组上的290个遗传标志(平均间距11cM)进行基因组扫描。

在55000个筛查的基因型中,患病同胞对显示显著共有标志者存在于20个不同染色体区,其中10个候选区显示共有标志的显著性(p﹤0.005)(表11-2)。

表11-296个1型DM患病同胞对的全基因组扫描结果

基因座

染色体

定位区域

被选作的

遗传标记

最高Lod值

相对风险

易感性(%)

IDDM1

6p21.3

HLA-DQB

7.3

3.1

42

IDDM2

11p15.5

INSVNTR

2.1

1.3

10

IDDM3

15q26

D15S107

?

?

IDDM4IDDM5

11q13

FGF3

3.4

1.3

?

IDDM6IDDM7

6q24-q27

ESR

2.0

?

?

IDDM8

18q21

D18S64

-

-

_

IDDM9

2q31

D2S152

-

-

-

IDDM10

6q27

D6S264

-

-

-

IDDM11

3q21-q25

D3S1576

-

-

-

IDDM12

10q11.2-q11.2

D10S193

-

-

-

IDDM12

14q24.3

D14S48

-

-

-

IDDM14

2q33

D2S1391

-

-

-

IDDM13

2q34

D2S301

-

-

-

IDDM14

未定

未定

-

-

-

IDDM14

6q21

D6S238

-

-

-

截止2007年2月26日,怀疑的1型DM染色体易感基因位点区域包括:

6p21.3、Xp11.23-q13.3、12q24.2、12q24.2和1p13等。

(二)2型DM

2型DM是糖尿病的最主要类型。

与1型DM不同,2型DM多在血糖常规普查中或有轻度高血糖症状如多尿时被发现。

目前,国内外已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过近250多种候选基因,但只发现少数几个基因在特殊的DM类型中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寻找2型DM易感基因的研究更复杂、更艰难、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2007年4月,Collins等领导的协作研究小组对1161例芬兰2型DM患者和1174例匹配的正常健康对照进行了超过315000个SNP位点、超过2000000个常染色体SNP位点基因分型的全基因组扫描,并将实验结果与另外2个研究小组对1215例芬兰2型DM患者和1258例匹配的正常健康对照的80个SNP分析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研究显示,染色体11p12基因间区域,IGF2B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2)、CDKAL1(CDK5调控亚基相关蛋白-1类似物-1)和CDKN2A/CDKN2B(依赖周期蛋白的激酶抑制剂2A/2B)基因突变型,以及过去研究所发现的TCF7L2(转录因子-7-类似物-2)、SLC30A8(溶质载体蛋白家族30-成员8)、HHEX(造血细胞表达同源框)、FTO(小鼠FASTO同源蛋白)、PPARG(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KCNJ11(钾通道内校正物亚家族J-成员11)基因突变型,均能增高2型DM的发病风险。

此项大规模实验研究表明,至少有10个2型DM易感基因可以被确定。

截止2007年2月19日,怀疑的2型DM染色体易感基因位点区域包括:

20q12-q13.1、20q12-q13.1、19q13.1-q13.2、19p13.2、17q25、17cen-q21.3、13q34、13q12.1、12q24.2、11p12-p11.2、11p15.1、11p15.1、10q25.3、7p15-p13、6q22-q23、6p12、5q34-q35.2、2q36、2q32和2q24.1等。

第三节哮喘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或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三大特征的肺脏病。

哮喘常呈慢性状态,病因复杂,对机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本病的控制,即通过消除诱发因素和有效使用药物治疗达到控制本病的目的。

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许多国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提示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球患病率约为1%~4%。

我国华南地区为0.69%,北京地区为5.29%。

以儿童多见,男性发病率略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有季节和时间性发病特点,如冬季或夜间常发作。

一、哮喘的临床特征

哮喘是以过敏原或非过敏原因素引起的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疾病,通过神经体液导致气道可逆性的痉挛、狭窄。

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时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严重时持续数日或数周,反复发作;长期反复发作哮喘将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

哮喘大致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但又可根据病因、产生机制和防治不同,分为吸入型(外源性)、感染型(内源性)、运动型、药物型和混合型,以前两型多见。

外源性哮喘常于幼年发病,具有明显的过敏原多态反应史。

内源性哮喘常于成年发病,支气管迷走神经反应性增高,倾向于常年发作,且较为严重。

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在发病过程中可互相影响而混合存在。

各型哮喘共同的支气管病理改变主要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及炎细胞浸润,管壁腺体过度分泌入管腔形成粘液栓,从而引起支气管阻塞。

目前对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外源性哮喘的产生与免疫反应异常有关,而内源性哮喘多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二、哮喘发生的遗传因素

哮喘的遗传学证据主要来自两点:

一是哮喘的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即阳性哮喘家族史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二是同卵双生的发病一致率高于二卵双生。

哮喘的发生、发展由宿主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相互作用所决定。

全基因组扫描、候选基因技术和连锁分析等研究表明,多个染色体区与哮喘相关,主要集中于13q14.1、11q12.3-q13.1、10q11.2、6p21.2-p12、6p21.3、6p21.3、5q32-q34、5q31.1-q33.1、5q31-q34、5q31、4q13-q21和2q22等区域。

对哮喘的研究表明,过敏性哮喘与特应性体质有密切关系。

特应性体质者的IgE高亲合力受体基因(FcεR1-B)经与遗传标志D11S917连锁分析,定位于11q13;对一过敏性哮喘的大家系用遗传标志D11S533作连锁分析,Lod记分>1,其易感主基因可能定位于11q13-q13.4。

位于14q11.12的T细胞受体λ链基因(TCQ2)区中有调节IgE反应的基因,也可能与哮喘有关;另外,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一个标志,并是较强的危险因素。

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基因第16位和27位核苷酸发生突变,与哮喘的一些临床特征有关,包括气道高反应性。

在我国福建省诏安县渔民的近亲婚配群体中,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高达5.6%,这是一个很好的遗传学研究背景,进一步分析可能确认出哮喘致病基因。

表11-3所列是目前研究怀疑的一些哮喘候选基因。

表11-3某些被怀疑的一些哮喘候选基因

候选基因

染色体

定位区域

所研究的种族或民族、地区哮喘患者

KCNS3(电压门控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家族S成员3)

2p24

533个中国安徽省安庆市家系、228例患者、444例对照

HNMT(组氨酸-N-甲基转移酶)

2q22

美国、日本、德国儿童、印度患者

MUC7(唾液黏蛋白7)

4q13-q21

北欧患者

IL13(白介素-13)

5q31

荷兰、英国、日本患者

IL12B(白介素-12B)

5q31-q33

美国患者

SCGB3A2(分泌珠蛋白家族3A成员2)

5q31-q34

日本患者

ADRB2(B2-肾上腺素受体)

5q32-q34

美国患者

HLA-G(人类白细胞抗原-G)

6p21

美国、荷兰患者

PLA2G7(磷脂酶A2第7组)

6p21.2

德国、英国患者

TNFA(肿瘤坏死因子A)

6p21.3

美国、日本、韩国患者

CCL24(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24)

7q11.23

韩国患者

UGB(子宫珠蛋白)

11q12.3-q13

澳大利亚患者

HLA-DRB1(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

6p21.3

英国患者

STAT6(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蛋白6)

12q13

德国、美国、加拿大患者

PHF11(PHD指蛋白11)

13q14

英国患者

IL4R(白介素-4受体)

16p12.1-p11

荷兰患者

ADAM33(解联蛋白与金属蛋白酶结构域33)

20p13

美国患者

                        (张咸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