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41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南理工大学 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docx

华南理工大学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侵删

##私人整理,侵删。

欢迎留言。

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辨析题4*5,20分

2.简答题5*1050分

3、材料分析题1*10

4、论述题1*20

二、参考内容

1、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

(1)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2)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3)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姊妹篇”。

(3)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部位,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5)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1)坚定鲜明的人民立场。

(2)深邃厚重的历史责任意识。

(3)实事求是、系统辩证的思想方法。

(4)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大无畏精神。

2、为什么我们要牢牢把握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国情。

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1)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任务:

A、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政治建设的任重道远,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C、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D、当前,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

E、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必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什么特点?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首次提出“新常态”:

“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新常态”到底长什么样?

根据习总书记的描述,整体上看,经济新常态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

①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②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③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

④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⑤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

⑥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5、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为什么要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考察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城乡关系,系统揭示其发展规律,即生产力的提高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将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城市与乡村将由分离走向融合。

1.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乡分离的后果是城市通过剥削乡村加速社会对立和工业化发展。

3.城乡分离的根源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

4.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融合。

为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3)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4)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5)城乡二元机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6)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形势。

6、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多样化社会思想的突出表现,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层、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而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

其次,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意识并存,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思想观念相互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

另外,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就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的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7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

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

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8、我们应该如何统筹协调利益关系?

要加强社会建设,就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在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即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复杂性增强和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而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以及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利益差距有所扩大、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利益关系出现的这些新特点,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首先,要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最后,要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但还需要通过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来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来体现和保障。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其主要措施有: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解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有:

一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二加大财政投入;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检测评价体系。

9、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主要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进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民政协的四个协商形式:

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专题协商重在准确选题。

专题协商是政协各级组织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和地方的重要事务以及某一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或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的协商。

专题协商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式之一。

界别协商重在发挥优势。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机构。

政协委员来自界别、代表界别,界别是政协组织构成形式,界别也是政协履行职能、开展活动的基本单元。

政协委员是各个行业的专家精英和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士,因此,界别协商是政协发挥人才优势的方式和途径。

要增强委员界别意识,积极开展界别活动,把委员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把界别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界别协商的现实优势。

对口协商重在经常性常态化。

人民政协的对口协商,是人民政协履职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重在经常性、不间断。

虽然政协各专门委员会都与党政对口部门有沟通联系的传统,举办与党政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座谈会,但多未形成制度,或者对口联系和协商缺乏计划性、经常性。

对口协商常态化,是政协组织及委员知情明政的需要,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沟通,才能获得大量的政情民情信息,才能有效地知情明政,为政协开展与党政部门的对口协商奠定基础。

专委会既是政协履行职责的工作机构,又是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一个层面。

要把经常性对口联系协商列入专门委员会工作重要内容,专委会在联系沟通中向对口部门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党政部门的工作起到督促作用。

对口协商开拓了政协工作领域,深化了协商层次。

提案办理协商重在合力互动。

提案工作是政协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是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主要方式。

十八大把提案办理协商,作为政协平台上的四个协商之一提了出来,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提案提交和答复的运行方式,强化了提案办理协商工作。

提案办理协商程序如何设置、协商形式如何设定、协商结果如何回应,怎样建立承办单位、提案者和政协组织三方沟通协商机制,需要研究探索,并通过建立制度来规范和保证提案协商的效果。

10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首次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在报告中独立成篇,系统论述;首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

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

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则,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制度。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稀缺价值,有效克服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之后,凝练成的崭新价值观和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先进发展观指引下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实践。

要摒弃“唯GDP”论的陈旧执政理念,实现由先进理念向先进实践成功转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提供转化过程的持久推动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城更美的理想很诱人,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实却很残酷。

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甚至是肮脏丑陋的东西。

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所以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仍然是发展问题。

当前,全国各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为腾容量、保环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

当前,由于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环境现状与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供制度化解决途径,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

能够引导人们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除了具有保障性、制约性和规范性功能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

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

尽管这些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期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

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制度红利”。

因此,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它是一套完整制度体系的构建,需要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来共同完成。

至于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那就是: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11、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1)党面临的“四个考验”

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的考验;三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2)党面临的“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的风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3)增强四种意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任,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2、为什么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这段讲话,极具针对性,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不能采取突进的方式,通过一揽子计划来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任务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很难有一个清晰的估计和设计。

早在1987年,邓小平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更复杂,至少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有些方面甚至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见效”。

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在时间上设计了两个目标:

一个是“长远目标”,即“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但“这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另一个是近期目标,即“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但是,这个“长远”或者“近期”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限制。

党的十四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作为“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来,并特别提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三年内基本完成”。

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就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其中个别内容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