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57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docx

中特复习提要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复习提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内涵、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如同中国革命道路一样,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征的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推翻了内外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之后,又通过以和平改造、逐步过渡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课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国从此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

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就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快速高效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如下概括性的完整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了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表述。

这一表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

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紧依靠人民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明显的区别。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制度保障、发展的动力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全面性。

它坚持和平发展,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是在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态和奠基性成果。

邓小平不仅鲜明而深刻地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而且对这一问题予以了初步的比较系统的回答。

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第二个阶段性的成果,是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中共十四大以后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个理论形态。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由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和邓小平理论完全一致,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史角度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继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最新的阶段性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些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内涵。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为理论源泉、发展依据和检验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同样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实践要求为基本依据和根本目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对公民具有激励和约束功能,对社会发展起规范和保障作用。

制度科学合理、日趋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胜利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凝结和固化,它来源于实践,同时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离不开制度的持续激励和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良性互动、稳步发展,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发挥的集成效应、系统效应和整体效应。

事实证明,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和解决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②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

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2009年,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再次强调: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①(概括说)

从中共十七大报告及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看,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其一,经济效率不高。

其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比较薄弱。

其三,结构性矛盾突出。

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总需求结构矛盾,表现为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消费能力不强;二是总供给结构矛盾。

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其四,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但并未实现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目前仍处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段语当年被写进了中共十六大报告。

第一,从国际形势看,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其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其四,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第二,从国内看,提出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根据是:

其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其二,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其三,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20世纪末已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头20年还要不断完善和定型,从而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其四,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其五,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们党历经探索。

二是我们有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队伍。

三是我国各族人民对新时期以来党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衷心拥护、矢志不移。

所有这些,是我们把21世纪头20年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内依据。

2.重提“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后,尤其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于是,有人在怀疑,“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依然存在呢?

甚至有不少人认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结束。

认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已经结束或已经消失的依据是:

其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其二,国际范围内“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事件、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的许多精力。

其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

2

其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

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针对上述情况,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党强调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如下理由:

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变。

第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第三,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第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第六,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第一,我们所面对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仅是哪个地区、哪个部门的,也不仅仅是哪个领域的,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第二,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

比如说美国、日本、俄罗斯。

值得指出的是,“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可以说,各国求发展的欲望绝不亚于中国,各国的战略机遇期有叠加之处。

第三,“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蕴涵着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理解。

我们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4、联系实际谈谈为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一)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他曾明确指出: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胡锦涛再次强调了这一论断。

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

但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我们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连续30年经济增长速度近10%)、成绩大(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一面,又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100位以后)、任务还很重的一面。

这一切,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过去我们讲,发展才是硬道理。

现在我们可以说,只关注发展速度的片面发展没有道理,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强调: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从总体上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具体而言,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三)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为何今天我们如此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主要是因为,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二,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三,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四)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总结我国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