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391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精品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5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精品教案全集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文本研习)

版块一探索与发现: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教学目的】

阅读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

达尔文头像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

你知道进化论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

1.板书课题

投影

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

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

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骏马征服《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摘自《辞海》(1999年版)

投影: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译“天演论”。

通常指生物办的进货理论。

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进化论一词最初是拉马克提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

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

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得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摘自《辞海》(1999年版)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速读课文

a.画出文中结论性的语句;

b.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B.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C.教师板书并明确。

整理成书的过程(1)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

(1—3)内容过简的原因(3)

物种由演变而来(4)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

(4—7)家养变异的作用(6)

强调观点的正确(7)

(解说:

通过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并初步筛选出文章的关键句及主要观点;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把握全文;通过简洁的段意概括,意在培养学生提炼观点、准确表达的语用能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请一位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

什么是关键句?

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

其类型为: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

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如:

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4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

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如:

第4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5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7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

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如:

第4段、第6段、第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各,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2)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

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3.欣赏品味

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

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学生讨论,圈点。

明确: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

”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长期考察,实事求是,谦虚审慎,决不轻率,亲身实践,不避缺陷,毫不动摇。

4.课堂训练

印发以下材料(或投影),课堂讨论完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的祖先—“哺乳鸟”。

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爬行动物更接近。

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像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

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1.认为(a)

2.认为(b)

提示:

本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

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就是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把握两种不同学术见解。

要正确回答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可以借助句子结构分析。

画线句子是复杂单句,作为谓语“认为”所认定的内容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伎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

”“认为(a)”所认定的内容包括“不像”、“而是”两个侧面,也就是从否定和肯定这两个角度说的。

“认为(b)”所认定的内容正好是“认为(a)”所否定的内容。

可见“认为(b)”所认定的是“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5.课堂小结

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以丰富自己,不断完善看书的知识结构。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使我们在整体感到遗憾知文章内容和思路的基础上,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

“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

”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加以思考。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片段。

附:

课堂板书设计:

整理成书的过程(1)长期考察

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实事求是

(1—3)内容过简的说明(3)谦逊审慎

物种由演变而来(4)决不轻率

基本观点介绍研究的方法(5)亲身实践

(4—7)家养变异的作用(6)不避缺陷

强调观点的正确(7)毫不动摇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三、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略见教参)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

三、学生自读课文,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

(结合文本研习3)

一、(1-2)交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及其宗旨与目标。

二、(3-10)这一计划的意义(六个方面)

三、(11-18)谈这一计划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总分结构,条理清楚,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学科以外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归纳总结,分纲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四、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工程。

列数字:

“人类基因组计划……技术人员参加。

举例子:

“这些细微差异……极为少见。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说明更清楚、通俗。

五、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的特点。

提问:

本文语言通俗性表现在哪里?

明:

除了绕不过去的专业术语外,尽量用大众化、通俗形象的语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小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2、思考“积累与运用”第3题;

3、预习《南州六月荔枝丹》。

 

版块二神奇的自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

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

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

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

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

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

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

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

科学小品:

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

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

下面分析课文。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

荔枝的果实。

教师:

为什么?

学生:

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

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

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

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

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

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

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

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

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

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

“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

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

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

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

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

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1)

(2)荔枝的形态特点。

(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

(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

(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

(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

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14)教师:

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斑纹·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2、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作者心语]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周晓枫

二、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三、解题:

斑纹:

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四、初步感知: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

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

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5段):

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

写蛇之外形。

2、3节:

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

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

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

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

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

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

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节:

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

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五、研习课文

问:

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

(1节)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

(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3节)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

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

(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节)

1、列数字:

1/25秒;

2、引用:

“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

一条蝰蛇。

◎◎作者由“蛇”和“蓑鲉”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6节)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7节)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投影有关图片)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8节)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投影有关图片)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10节)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

(10节)

———奶牛与毒蜂:

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

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

生与死。

(投影有关图片)

◎◎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

(11-14节)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内涵:

“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

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六、总结课文: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

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

“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

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