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688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docx

中医外科学重点21

名词解释:

疮疡:

疔:

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

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

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

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

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

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

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

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

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

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

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

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

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

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

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

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

3、乳癖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

4、内痔的分期:

一期:

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

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

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

5、热疮的临床特点:

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

6、烧伤深度的分度:

一度:

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

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

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

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

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8、白疮的临床特点:

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

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

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

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

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

上篇

第一章

中医外科历史悠久:

1、起源于原始社会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

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

《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

《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

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

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

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

第二章

外科疾病的命名:

以形态命名:

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

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

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

千日疮;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

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

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

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

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

患处包块肿胀或软如馒,或坚硬如石

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及脏腑功能失调。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辨疾病的阴证阳证

皮肤红活焮赤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属阴;

皮肤温度灼热属阳,不热或微热属阴;

肿形高度突起属阳,平塌下陷属阴;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属阳,根盘散漫属阴;

肿块硬度适度,溃后渐消属阳,坚硬如石或软柔如棉属阴;

疼痛感觉剧烈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属阴;

脓液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脓液的有无不属于阴阳辨证的内容)

辨疾病的成因

风肿:

漫肿宣浮;寒肿:

肿而不硬;湿肿:

重坠胀急;痰肿:

肿势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

辨痛:

风痛:

痛无定处;寒痛:

酸痛;气痛:

攻痛无常;化脓:

如同鸡啄;

疼痛与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病浅在肌肤;先痛后肿,病深在筋骨;

辨痒:

风胜:

走窜不定;湿胜:

黄水淋漓,越腐越痒;虫淫:

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血虚:

皮肤干燥、变厚。

辨脓:

1、按触法:

适用于浅表脓肿,机筋膜外的脓肿

2、透光法:

仅适用于指趾的辨脓

3、点压法:

手指部脓肿在脓液很少的情况下

4、穿刺法:

针对深部疮疡(机筋膜下)

5、B超,适用于脏腑的脓肿

辨脓的色泽:

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

辨溃疡的形态:

疮痨性溃疡如瘰疬(凹陷或潜行空洞);梅毒性溃疡(半月形基底,高低不平);岩性溃疡(翻花如岩穴)

辨经络部位:

阳明经:

多气多血之经(宜行气活血)

太阳经、厥阴经:

多血少气之经(宜破血补托)

少阳经、少阴经、太阴经:

多气少血之经(宜行气滋养)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内治法的三大治疗原则:

消(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原则)、托(外疡中期成脓阶段)、补(溃疡后期邪去正衰,疮口难敛者)

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1、解表法:

辛凉解表(银翘散),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通里法:

攻下法(大承气汤),润下法(润肠丸)3、清热法: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清气分热(黄连解毒汤),清营血分热(清营汤),养阴清热(知柏地黄汤)4、温通法:

温经通阳、散寒化痰(阳和汤),温经散寒、祛风化湿(独活寄生汤)5、祛痰法:

疏风化痰(二陈汤),清热化痰(清咽利膈汤合二母散),解郁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香贝养营汤)6、理湿法:

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祛风除湿(羌活胜湿汤),健脾燥湿(平胃散)7、内托法:

透托法(透脓散),补托法(托里消毒散)8、补益法:

益气(四君子汤),养血(四物汤),滋阴(六味地黄丸),温阳(金匮肾气丸)

外治法的具体应用:

1、膏药:

太乙膏(适用于阳证),千捶膏(适用于阳证),阳和解凝膏(适用于阴证未溃者)2、油膏(调制用凡士林):

金黄膏、玉露膏(适用于阳证肿疡),冲和膏(适用于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适用于阴证),生肌玉红膏(适用于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生肌白玉膏(溃疡腐肉已脱)3、箍围药(又叫“敷贴”,调制用液体):

适用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肿块者4、掺药(调制用粉末):

提脓祛腐药:

红升丹(适用于溃疡初期),腐蚀与平胬药:

白降丹(适用于疮口太小、脓腐难去者),平胬丹(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生肌收口药:

生肌散(促进疮口愈合),清热收涩药:

青黛散(清热止痒、无渗液者),三石散(收涩生肌、渗液多者)

手术疗法:

切开法:

1、常规消毒2、局麻(2%利多卡因)3、切开位置4、切开方向(乳房部以乳房为中心,面部脓肿尽量沿皮肤自热纹理,手指脓肿从侧方切开,关节区脓肿行横切口、S形或弧形切口)5、切口的深浅6、切口长度7、冲洗(0.9%生理盐水)8、安置引流条9、外盖纱布块

砭镰法:

适用于急性阳证(丹毒、红丝疔)

挂线法:

适用于瘘管、窦道或疮口过深或生于血络丛处不宜切开者

扩创引流:

适用于袋脓、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

垫棉法:

适用证1、溃疡有袋脓者2、窦道脓出不畅3、溃疡脓腐已尽、新肉已生、皮肉不相亲形成空腔者

下篇

第七章:

疮疡(相当于西医的外科感染)

疮疡的特点:

1、混合感染(多种细菌)2、内源性3、有明显的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外邪所致的疮疡疾病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

内伤引起的疮疡多为阴虚所致,以慢性疾病为多

*痈:

定义: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现代)。

痈者,壅也,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

相当于现代西医的体表脓肿(化脓性的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

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病机:

1、外感六淫2、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3、外来伤害感染毒邪

西医认为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诊断:

初期(炎性包块),成脓期(疼痛加剧,局部按之中软应指,波动感),溃后期(约十天自愈)

辨证治疗:

内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仙方活命饮)

外治:

初期:

清热消肿(金黄膏或玉露膏,冷水调敷)

溃后:

提脓祛腐(八二丹或九一丹)

*颈痈:

定义:

发生于颈部的痈肿,发病特点多见于儿童。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

乳蛾、头面疮疡(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辨证治疗:

内治:

风热痰结证,疏风清热,化痰散结(牛蒡解肌汤加减)

*腋痈:

定义:

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腋窝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外感风热邪毒,上肢皮肤破损染毒,肝脾血热兼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

疼痛、灼热,发热恶寒,两周左右肿块中间变软,按之有波动感。

辨证治疗:

内治:

气郁化火证,清肝解郁,消肿散结(柴胡清肝汤加减)

*委中毒:

定义:

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腘窝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湿热下注,结聚于委中穴处而腐肉化脓而成。

辨证治疗:

内治:

湿热壅阻证,清热利湿,消肿散结(五神汤)

*有头疽:

定义:

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是初起红肿结块,随即出现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肿块范围较大,多在9-12cm之间,严重者导致疽毒内陷。

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病因病机:

1、外因:

感受风温湿热之毒

2、内因:

情志内伤,脾胃运化失职,湿热火毒内生

3、消渴患者常易伴发本病(糖尿病人因其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易生此疾)

临床表现:

本病发于皮肤较厚坚韧之处,以项背部为多。

初期:

1、炎症浸润区2、粟粒样脓头3、发热

溃脓期:

1、状如莲蓬、蜂窝2、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3、伴高热烦渴

收口期:

病程约1个月

辨证论治:

内治:

1、火毒炽盛证(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炽证,不易化脓,溃后脓液稀少或带血水,愈合迟缓,伴烦躁(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证,化脓迟缓,脓液稀少,面色苍白(托里消毒散)

外治:

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千捶膏外敷

中期:

切开引流,患处作“十”字形切口

西医治疗:

抗生素、局部封闭疗法、支持疗法

*附:

疽毒内陷(对比走黄):

临床上多因有头疽并发本病。

分为火陷、干陷、虚陷三种类型。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全身化脓性感染。

病因病机:

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

1、火陷:

由于阴液不足(干枯无脓,舌红绛),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

2、干陷:

多由气血两亏(肿势平塌或内陷,脓少而薄,倦怠纳呆或体温不高),托里消毒散

3、虚陷:

多由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局部肿势已退,腐肉亦尽;全身虚热不退或腹痛便溏,四肢厥冷),附子理中汤加减

锁喉痈和臀痈不是痈,是“发”

*发:

痈疽之毒聚于肌?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病变不易局限,向四周扩散迅速,边界不清,3-5日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对比颈痈):

多见于儿童,发病前有口唇、咽喉糜烂及痧痘史。

初起局部红肿绕喉(颈部正中),可因咽喉水肿而并发喉风(喉头水肿:

内治法:

疏散风热,化痰解毒(普及消毒饮加减)

外治法:

玉露散调敷

*臀痈:

急性化脓性疾病,发病急,病位深,范围大,易腐溃,收敛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臀部一侧初起红肿热痛,步行困难,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色淡,边界不清,数日后皮肤湿烂,黑色而坏死,收口缓慢,一个月左右才可痊愈。

内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疔:

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生于颜面部的疔疮,容易走黄;发生于手足部的疔疮,易损伤筋骨;

*颜面部疔疮(危险三角区的疖),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初期颜面部某处皮肤上有一粟粒样脓头,肿势范围在3-6cm,根深坚硬,形如钉丁之状,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内治法: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手足部疔疮:

主要由湿火蕴结、血凝毒滞而成。

蛇眼疔:

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有轻微红肿热痛,不及时治疗可蔓延至对侧形成指甲周围炎。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沟炎。

蛇头疔:

手指末节肿胀呈蛇头样,酿脓时有剧烈的跳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脓性指头炎。

蛇肚疔:

相当于西医学的手指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

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手掌间隙感染。

足底疔: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足底皮下脓肿。

红丝疔:

发于四肢内侧,继发于手足部的阳证疮疡(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淋巴管炎)。

病变在浅部有红丝,结块多,皮色较红;病变在深部的皮色暗红,或见不到红丝。

患肢出现索状肿块和压痛。

中医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用砭镰法。

疖:

发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脓,易溃,易敛。

皮肉之间—痈。

肌肤之间—有头疽。

暑疖:

感受暑毒而成

蝼蛄疖:

好发于儿童,头面部。

特别是头顶皮肉较薄之处更容易蔓延。

多发性疖:

好发于消渴患者,皮脂腺丰富部位,中老年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内治法:

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减)

体虚毒恋证(仙方活命饮和增液汤)

外治法:

蝼蛄疖作十字形切开。

丹毒:

定义:

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发于头面部称“抱头火丹”

发于腰胯称“内发丹毒”

发于小腿、足部称“流火”

初生儿法者称“赤游丹毒”

诊断:

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色泽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

手指压之红色即消退,触之灼手。

下肢丹毒者常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

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大法

外治法:

外敷用玉露膏或金黄膏。

砭镰法。

象皮腿用中药熏洗,加缠缚疗法,手术。

流注:

定义:

指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西医学中的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脓毒血症)

诊断:

1、原发感染病灶,疖2、好发于肌肉丰厚处3、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4、器官灌注不足和功能不全的表现,腹痛、呕吐、尿少、意识障碍5、有转移性脓肿6、肝脾肿大,皮下有出血点7、低蛋白血症和贫血8、查血WBC上升

治疗:

中医内治:

清热解毒,和营通络

暑毒蕴结:

清暑汤

余毒结聚: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瘀血凝滞:

活血散瘀汤

外治:

初期外敷玉露膏或金黄膏,成脓切开排脓并引流,溃后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

第八章:

乳房疾病

乳房腺体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在腺叶体间垂直走行的纤维束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库柏氏韧带),起固定和支撑作用。

乳房的检查方法:

1、时间:

经尽后7-10天2、顺序(先健后患,四个限象,乳房-乳头-乳晕,)3、腋窝淋巴结4、检查包块注意事项

乳痈: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定义:

指发生于乳房部位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生于哺乳期的乳痈称为外吹乳痈;妊娠期发生的乳痈称为内吹乳痈。

病因病机:

1、胃中积热2、肝郁气滞3、乳汁郁积(最主要的原因)4、毒邪外侵

诊断:

本病多见于初产妇,尤以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多见。

初起红肿热痛;成脓期在一周左右,壮热不退,按之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而稠厚。

中医内治:

气滞热壅证: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外治:

用金黄散或是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成脓后浅部做放射状切开引流,深部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经乳房间隙引流。

预防调护:

停止哺乳,用胸罩或三角巾托起乳房,减少活动和疼痛。

粉刺性乳痈:

定义:

乳腺组织的化学性炎性病变(不是细菌感染)

诊断:

1、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先天性2、肝气不舒

4、输乳孔多有白色脂质样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溢液期)4、肿块多位于乳晕部(肿块期)5、溃后流出的脓液中常夹杂粉刺样或脂质样物质(瘘管期)

中医治疗:

瓜蒌牛蒡汤或柴胡疏肝散

西医:

乳管切除术

乳痨:

定义:

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

诊断:

初期边界不清;成脓期在六个月;溃后溢出败絮样脓液(乳白色)

乳核: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纤维腺瘤)

定义:

发生于乳腺小叶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

特点是乳房内的硬结性肿块,好发于18-25岁的青年妇女

诊断:

多为单发,也可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0.5-5cm之间,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实,活动度好,无疼痛感,与月经周期无关。

乳癖:

(乳腺囊性增生病)

定义:

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发病特点是单侧或两侧乳房出现疼痛性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疼痛减轻,与情志变化有关。

病因:

1、肝肾不足2、痰瘀凝结3、冲任失调。

西医认为由内分泌紊乱,体内雌激素相对增高,孕激素相对减少,最后引起乳腺结构紊乱。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青年妇女(绝经期);发生于单侧或是双侧,触及单个或是多个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乳房疼痛以胀痛为主,经前加重。

治疗:

首选手术。

中医:

肝郁痰凝证(逍遥蒌贝散),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岩: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乳房部的恶性肿瘤,多见于40-65岁的中老年妇女。

特点是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表面不光滑。

病因病机:

六淫内侵,禀赋不足,肝郁气滞,冲任不调,正气不足。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皮肤筋膜)2、淋巴管转移3、血行转移

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早期一侧乳房单个包块,无任何症状;中晚期乳房的表现:

酒窝征,乳头内陷,桔皮样,固定。

2、乳房外形的改变:

点状凹陷,即呈橘皮样改变3、疼痛和溢血,约三分之一的乳癌可有程度不同的疼痛不适4、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中医(术前服用)。

肝郁痰凝(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汤加减)。

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气血亏虚(人参养荣汤加减)。

气血两亏(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

西医: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

根治:

切除乳房。

第九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定义:

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疾病,统称为皮肤病。

皮肤的作用:

1、保护体内组织2、调节体温3、排出废物,并具有感觉、吸收、分泌、代谢、免疫等生理功能。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

表皮:

从内至外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最外层,抗磨损,保护作用)。

表皮的结构是细胞。

表皮的再生需要基底层的分裂增殖。

真皮分为深浅两层,浅层又称为乳头层,深层又称为网状层。

皮下组织:

相当于大体解剖的浅筋膜,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具有储蓄热能、缓冲、抗震作用。

病因病机:

生物因素(最主要),内分泌紊乱,神经精神,遗传。

辩证:

自觉症状的辩证:

1、瘙痒:

游走不定(风痒);水疱、糜烂、渗液(湿痒);皮色灼红(热痒);奇痒难耐(虫痒);皮肤干燥脱屑(血虚);

2、疼痛:

气血凝滞,阻滞经络。

3、麻木

他觉症状辩证:

1、原发性损害:

斑疹(皮肤颜色改变,不高出皮面,也不凹陷于皮肤)。

红斑:

色鲜红,压之褪色,剧烈疼痛;紫斑:

压之不褪色,发痒;白斑:

黑色素减退;黑斑:

色素沉着。

丘疹(实质性丘形颗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触之碍手)。

风团(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

结节(高出皮肤,质较硬,绿豆大小)。

疱疹(具有腔隙的突起,含有液体)

2、继发性损害(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瘢痕、色素沉着)

治疗:

外治法:

溶液(用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洗剂(用于急性无渗出性或亚急性皮肤病);酊剂(用于鹅掌风、脚湿气、牛皮癣、斑秃);

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1、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时,宜用溶液湿敷2、亚急性阶段渗液少、红肿减轻,以鳞屑、结痂为主,则用油剂3、慢性阶段皮肤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明显,则用油膏4、继发感染时先控制感染,再用药5、用药宜温和后强烈6、用药浓度宜先高后低7、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热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