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073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docx

在职教育硕士必备复习资料教育学各章复习提纲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二、三、四章)

一、             填空与选择

1.    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2.    人类生产劳动和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教育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形态的标志。

自此,教育有了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依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

4.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后,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5.    中学教育方面,二战后,各国普遍不再采用双轨制,综合中学的比例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6.    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成。

西周以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式微,私学大兴;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汉代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缩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7.    在古代印度,婆罗门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在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其一大特征。

8.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即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是古代教育的特征。

9.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教育主要由教会或行会主持;19世纪以后,逐渐建立公共教育系统。

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这是近代教育的世俗化。

10.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后,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后,提出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提出普及高等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1.           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民主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12.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主张“有教无类”;继续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与思维、与行动相结合。

14.           墨家认为获得知识可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15.           《学记》,我国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教学相长;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6.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理想国》,强调教育与政治的联系,教育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教育应是国家的,所有人受相同的教育,教育事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并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夸美纽斯倡导“泛智主义”,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著作《大教学论》(1632)也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集中体现于《爱弥尔》中。

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

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该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儿童自然发展,并达到平衡。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集中体现了国家教育的思想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认为德行应该放在首位,主要作品是《教育漫话》。

17.           人与自然遵循相同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的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这是教育的自然性。

18.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是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标示。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9.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育价值的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

他提出发展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目的,提出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构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20世纪影响很大。

提出诸如“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著名论点,主张“在做中学”。

强调教育目的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在其外;“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认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

智慧和探究。

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逐渐开始分化。

从研究内容看,教育学中先后分化出教学领域、教育管理领域和教育研究。

从研究价值看,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

22.           1939年,苏联凯洛夫著《教育学》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影响很大,本书分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部分。

重视智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书中观点忽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

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外新的教育科学、心理学成果,特别是美国舒尔茨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苏联维果茨基和赞可夫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等,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学的发展。

24.           一系列文件:

(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专业),我国1986年公布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将教师归入“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3)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5)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的指导;(6)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7)1998年,教育部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2010年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的体系”;(8)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最近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性文件。

25.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则主要通过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两条道路实现。

26.           就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从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承传、改造、创新的作用;其中,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而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又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进,即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的取向、人事上重功名的取向和道德上重忠孝的取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27.           1960年,舒尔茨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中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等。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教育资本储量是国家某一时期教育支出的总额。

28.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方面,常有内发论、外铄论之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是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自人自身的内在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我国的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有我国的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等。

29.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体现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和形式运算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都说明个体发展中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30.           少年期又有些心理学家称作“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高中阶段的教育应注意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1.           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运用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构成了教育目的体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则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社会中也有鲜明的阶级性。

32.           我国教育目的不同时期表达不同,但都追求全面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其中,美育的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             名词解释与判断分析

1.    教育(广义教育、学校教育、形式化教育)

2.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3.    双轨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4.    义务教育

5.    终身教育(教育终身化)

6.    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现代化

7.    《学记》、《普通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

8.    教育学

9.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记”、师生关系)

10.           教育的自然性、白板说

11.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资本储量)

12.           校园文化

13.           个体身心发展、个性发展、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发展关键期、最近发展区

1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5.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6.           全面发展教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7.           教师专业性职业(专业)、教师之研究者角色、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

18.           师生关系

三、             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论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性。

(参考:

第63页)

2、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

第63---64页)

3、       试论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参考:

第30---31页)

4、       文化传统可能会对教育改革提供某种保障,其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会阻碍教育的革新,请联系实际,论述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对当前教育改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

第47---48页)

5、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并强调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论述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

(学习与思维;学习与行动)(参考:

第32页)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试论述:

(1)《纲要》中倡导的新的方向何以必要?

(2)联系实际,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说明确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比较好地实现上述改革目标?

(参考:

第77和66、67页)

7、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试回答:

(1)      上述陈述,属于教育目的体系中的哪一部分?

(培养目标)就我国一贯坚持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而言,上述引文中涉及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哪几个组成部分?

简要说明之。

(参考:

第60页)

(2)      上述陈述,乃是对个体发展规格的设计,试联系实际,说明学校教育在促成上述目标实现方面能够发挥的特殊功能。

(参考:

第53-54页)

8、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我们确定教育目的、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尊重的,试结合所学,联系实际,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目的的确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设计的关系。

(参考:

第50-51页)

《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五、六、七、八章)

 

一、填空与选择

1.         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

教育最基本的两个功能,就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966年,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作一种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1986年,我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将教师列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3.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的角色有: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和研究者角色。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需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教育工作需要的专门技能。

4.         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 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无歧视原则。

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规定,青少年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5.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6.         “课程”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学科和学生是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课程的内部因素也制约着课程发展。

7.         近代教育史上,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有:

(1)形式教育论:

以唯理论哲学、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偏重能力培养,认为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官能的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古典语言、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

(2)实质教育论:

以经验论哲学、联想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课程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3)学科中心论:

从学科本身出发,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4)儿童中心论:

从儿童出发,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经验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5)社会中心论:

关心社会问题,主张以社会问题和社会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

8.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可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为杜威。

我国新一轮课改中将“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9.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基础性、适用性、衔接性,教科书编写还要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直线排列和螺旋(圆周)排列相结合。

10.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如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等,都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

11.     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作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夸美纽斯提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12.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的杜威。

13.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14.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它包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全部信息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

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

15.     从学生修习的角度,课程也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还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6.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的编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17.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其中,内容标准部分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

18.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基本特点。

教科书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19.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应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0.     我国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九、十章)

 

一、选择与填空

1.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继承性。

2.         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德育目标是:

“……”

3.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         德育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人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6.         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7.         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通过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都具有教育意义。

8.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