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09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知识.docx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五、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

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

视觉方面: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

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主导地位。

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

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2)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

听觉方面:

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

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

阅读活动和言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

运动觉方面:

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

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

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

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

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

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

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

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3、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

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

从空间知觉来看,受过训练的学前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物体。

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算术过程中,他们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名称,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

在辨别方位上,初入学儿童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

从时间知觉来看,小学儿童一般已能辨认“昨天”、“今天”、“前天”、“后天”以及“日”、“周”、“月”等时间概念,但对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年、几十年、世纪、年代、纪元等,则比较难理解。

因为这些时间概念超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范围。

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简单应用)

1、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第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深刻性。

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任务。

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上,而不去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

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儿童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2)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

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感性知识。

关键问题是,要使儿童在每次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获得成功。

这种成功感,会使儿童对下一次的观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

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

一是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和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儿童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

三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操作。

四是要边观察边作记录(如画一些图、作些笔记),及时记录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可以减少遗忘。

五要指导儿童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也可以写观察小文章。

形式可灵活多样,让儿童得到锻炼。

(4)加强言语的指导

儿童知识经验尚不丰富,对于一些对象和现象的观察会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

教师必须掌握情况。

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

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

特别要加强对差生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困难更大,或者信心不足,或者态度不端正,教师要耐心指导,因材施教,切不可把他们遗忘了。

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

(二)记忆

一.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领会)

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

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掌握自己的记忆活动,该记的东西往往不能适时记住,该回忆的时候,往往不能适时重现出来,但是,学校要求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他们的记忆就必须服从学习任务。

因而,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小学儿童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仍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还很差,识记常常离开了学习任务的要求。

他们能很好地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不感兴趣而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易记住。

识记了缺乏自觉性,教师叫写才写,叫记才记。

分不清教材内容的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祥记、牢记,哪些可以从略。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

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日益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高年级儿童识记的自觉性、主动性更高,他们能主动地掌握识记,按照一定的任务进行识记并记住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必须掌握的材料;也能努力去记住那些记不住或难记的东西,并能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

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

由于在学习中,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的,几乎全是用词表达的材料,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事物发展的规律,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因此,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

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小学低年级更多的是运用机械识记,他们背书时常常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反复背诵。

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这种状况迅速起变化,儿童能改变单纯依靠机械反复的识记方法,学会从意义上,逻辑上掌握学习材料,采用意义识记。

由于各学科教材内容要求他们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须学会分析事物的主次方面,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对所识记的材料进行逻辑思维的加工,高年级儿童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中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有意识记为主。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无意识记,适当安排,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而获得巩固知识。

但是光靠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小学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教学还必须有意识记,而且小学儿童主要依赖有意识记来获得系统的、巩固的知识。

教师在讲课前,就应当根据本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单元在记忆上的任务;要使学生知道应当记什么,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有目的的、自觉地去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

教师又必须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

2)在教学中,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

教学中要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需要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

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了容易。

所以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

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

3)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根据遗忘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和遗忘作斗争,加强知识的巩固。

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只有复习才能有效地使识记的材料得以巩固。

(1)及时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3)避免干扰和过度疲劳。

4)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

分布识记优于集中识记;

(2)结合重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3)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

5)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

(敏捷性、巩固性、正确性、准备性)

(三)想象

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领会)

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

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要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这就促进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加强。

2、小学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鲜明、生动、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

想象内容最初往往具有实在事物的复制和简单重现的性质,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以后在各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丰富,注意、观察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能形成更充实、更生动、更富于创造性成分的再造想象,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了日益发展起来。

高年级儿童能对他们已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创造性的改造,使之产生自己直接经验中从没有过的新的结合;能够进行新的构思,创造出某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东西,创造想象显著发展起来。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往往非常鲜明生动。

他们的想象要靠具体对象作依靠,如果没有这些对象,他们的想象就难以进行。

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逐渐不靠具体对象、图画之类的帮助,而开始靠词来想象,他们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小学儿童想象的现实性逐步提高。

二.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简单应用)【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1、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想象。

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它不仅能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联系的。

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创造想象中也包含有再造想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两种想象的联系,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才能使小学儿童的学习富有生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儿童常常表现出对事物、对未来的幻想,教师要根据儿童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主义的幻想过渡的特点,善于引导小学儿童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发展积极的、健康的、有社会意义的幻想,使它成为学习和活动的推动力。

2、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

既要充实表象的数量,又要提高表象的质量,尽可能扩大表象的储备。

因为学生表象越丰富、越充实,他们的想象也就越生动、越活跃。

为此,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和文字、语言等各种描述材料,并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画和语词所标志的意义。

其他还有组织学生参观展览会、博物馆、旅游、阅读文学作品,进行园艺生产劳动和实验等,都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经验,扩大想象的基础。

3、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

小学儿童的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想象的程序来说,小学儿童的想象又是从具体、直观的水平,逐步过渡到概括性、逻辑性的水平,也是词的思维水平的。

因此,发展学生的言语,也是促进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

丰富学生和词汇,发展学生的言语是小学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注意的国。

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是启发小学儿童想象,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用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对于抽象的材料、也要设法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

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作出示范,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4、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活动。

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同时它又是在创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的基本活动形式。

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中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都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四)思维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领会)

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也逐渐增加,最终出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形式。

在整个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应该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在小学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都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它们各自所占的不同罢了。

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不能学习理论知识,不会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同样,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也不等于说他们不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

恰恰相反,在整个小学阶段,其中也包括高年级儿童。

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的抽象和概括还多是对事物的具体、直接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

面对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教师的责任在于:

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消极适应这一特点,以加快完成从具体形象成分这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

小学思维的各方面特点:

1、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

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发展所制约。

概括是掌握概念的前提,不会进行概括就难以掌握概念。

因为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概括水平在不断地发展提高。

儿童概括水平的提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

低年级儿童主要属于这种水平,他们所概括的是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

(2)形象抽象水平。

中年级儿童处于由直观形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

(3)本质抽象水平。

高年级儿童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与概括,初步接近于科学的概括。

教师要帮助儿童掌握概念,必须了解儿童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不顾儿童知识经验和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强迫他们学习一些深奥的、复杂的、他们难以理解的概念,以致使学生只能形式地死记硬背一些定义,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事与愿违。

2、判断推理的发展。

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们随着儿童掌握知识的日益复杂而发展起来。

事物的属性知识不多,因此,他们判断很不全面,低年级儿童判断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简单,不会多方面寻找事情的原因,常作出绝对的判断。

到了中、高年级,逐步能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能提出不同的假设,作出正确地判断。

由于儿童对事物间的关系认识日益深入,到了中年级已能对别人的判断作出公正的论证,指出其判断错误之处,能从多种原因中确定主要原因;不仅能作出直接论证,而且还能作出间接论证,初步表现出自觉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学习各种知识提供了重要前提。

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一样,也在不断进步。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推理需要有直接观察所提供的直观前提之上,并且多是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推理。

到了高年级,儿童才能根据抽象的前提进行推理,但还需要把前提具体化,推理才能顺利进行。

二.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领会)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结合起来组成为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

儿童首先在自己的活动中有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实际经验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分析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才发展到不直接依赖具体事物而在头脑里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

2、比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类事物上去,使之普遍化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更为高级的分析、综合。

人们借助抽象与概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飞跃。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即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知识归入一定的体系,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的知识系统。

系统化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掌握了系统化知识,才算真正理解了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

既易于识记,又易于回忆,有利于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

三.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简单应用)

1、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善于从多方面、全面地去分析研究问题。

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找出问题的本质,并能在许多不同知识和实践的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考。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并能预见事物发展进程。

两者亲密联系。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

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慎重地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个人的见解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

(3)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提出问题明确,推理符合逻辑规则,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结论正确,合乎客观实际,富有说服力。

人们要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善于把分散的、个别的问题进行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活动,思维的概括性能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使认识不断深化,这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及时地、灵活地运用原理、原则,随时修正自己和假设和谋划。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迅速而正确地看出事物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地判断,当机立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经和方法。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培养

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是很突出的,即使到了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常常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

因此,帮助儿童掌握大量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是发展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地条件。

在小学阶段,儿童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主要是在他直接接触环境的过程中和阅读活动中形成的。

其他加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也都是获取知识的机会。

除了增加儿童感性知识的数量之外,教师也要关心扩展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

对于儿童来说,感性知识的重要的品质还是它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事物事实,它的概括水平高,在应用时能在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

因此,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接触实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使其获得事物的完整表象,并让他们有机会学会运用这些感性材料。

(2)发展儿童的言语。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他们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因此,儿童言语的发展水平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一般说来,如果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题过程能用言语表述出来,那么,这就表明他的思考过程是清楚的,对知识是理解的。

儿童在思考时常常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在头脑中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常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的。

用内部言语思考的优点是使思考快速地进行,但也往往导致思路不连贯,模糊不清。

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叙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相应的解题过程。

儿童既会实际操作,又能用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出来,这就形成思维的一项重要品质——思维的自觉性。

(3)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

帮助儿童学会思维就是逐步提高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能力等。

其中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成分,而抽象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

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础,人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即对它进行分析,找出它的组成部分和细节,最后又把这些个别成分与因素综合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当作整体来认识。

当然这时对整体的认识已不是最初的笼统的认识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遇事问个为什么,喜欢对事、物进行分析的习惯。

低年级是最初只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只会对各个因素作逐一的分析,但是如果引导得法,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概念和表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综合。

抽象概括,特别是概括,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成分。

概括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是把事物中许多共同点结合起来,并得出深化的认识过程。

概括是有不同水平的:

把事物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结合起来是初级的概括;把区分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和关系结合起来就是高级形式的概括。

不论儿童的概括处于何种水平,教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认真加以训练,并使之逐步提高。

(五)言语

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领会)

进入小学以后,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能够听懂教师的言语讲述和指示,能了解教师讲述的意义,能抓住主要思想。

在说出的言语方面,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主要形式。

学前儿童的对话言语占有主要地位,在对话的过程中,还常用手势、表情来加以补充,独白言语尚不发展。

进入小学以后,由于学习的要求,独白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儿童已基本上能选择词汇,组织内容,措词精确,主次分明,表达完整、连贯。

二.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