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49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专题讲座.docx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专题讲座

教师心理问题自我调适专题讲座

一、认识教师的心理问题

北京半数中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

中新网2005年5月20日电 据竞报报道,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

半数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这项引人瞩目的调查是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北京100所城乡中小学的2000多名教师。

这项调查此前还没有向社会公开过。

在关于教师工作状态的问卷中,有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

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和考试。

同时,该课题组对北京100名教师的心理检核测发现,焦虑、睡眠障碍成为突出问题。

40岁教师压力大

课题组专家认为,40岁以下的教师作为教学体系的骨干,面临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参与教师心理课题研究的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聂振伟表示,40岁的老师虽然是教学骨干,而在近年对素质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青年教师更具有优势。

他们要在保证正常教学过程和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加紧充电,并与青年教师竞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问题聚焦】

在我国目前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

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影响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从人格到认知、意志、情趣、行为习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教师对教育环境的调控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决定意义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残酷的现实呼唤教师心理健康

当今世界是经济竞争的世界,经济竞争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又取决于教育水平,无疑,未来世界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要靠教育去培养。

历史的责任和残酷的现实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教育界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教师的内心也易发生波动或倾斜,由此加剧了内心的冲突。

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

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这将是历史的责任。

开展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2.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基本职能、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而心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基础。

教师的身心健康,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劳动又具有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培养人的周期比较长,而教师老松的示范性表现为教师将自身的各种特性作为手段去影响劳动对象,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

教师劳动同时又具有创造性和情感性,创造性表现为教师对象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因次教育教学要特别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劳动的情感性是因为教师、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只有在长期的、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情感才能增强教育效果,提高教师威信。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造成的损失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

教师人格与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教育方法、人格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中,心理健康的教师,为学生塑造完美健康的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向健康方向发展;反之,教师心理不健康,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因为在班级“心理场”中,教师占主动、支配地位,班主任与学生“有效接触”每天达7-8个小时,比家长还多,而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模仿的榜样。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刻的、长远的。

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设计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因此,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3.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

教师也是人,教师自身发展也存在生存与发展问题:

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教育政策变化快等,威胁教师的人格、工作、生活。

易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

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形成心理疾病,那么会对教育事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就无法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或发挥不出工作潜能,工作效率低,影响教师的其他生活质量,重者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威胁。

4.学校发展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学校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教师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未来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需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实在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而这需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来保证。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营造高品位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潜能的最大发挥,已成为家长和社会的强烈需求,那么,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根据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划分为三类:

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

1.发展性心理问题

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是指教师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帮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教师,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

(2)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教师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教师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的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虽然也对教师的工作、适应、发展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于“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它对教师所作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教师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信心等,都是以教师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为目标的。

原来老师也缺乏自信

今年元旦晚会,由于种种原因,我也需要到校晚会上歌唱一曲。

说实话,本人不擅长歌唱,尽管小学3年级时,有老师想让我登台演出过,都被自己拒绝了,现在回想,那时真大胆,竟然敢对老师说:

“no”。

可是工作了,就要把它当成政治任务来抓。

怎麽办,练吧。

于是乎,我选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

“快乐老家”,每天练习,简直比准备优质课还积极。

可是后来,唱给懂的老师听,原来还是有那么多的错误地方,好吧,再纠正,再练,直到快上台的几天,还是有不足之处,心里那个窝火啊,真想不唱了。

可是,这却不是我的风格,临阵脱逃,既然答应了,就得承担起来,哪怕效果不够理想,只要认真对待,才能不去后悔。

虽然,有人对我说,唱歌不是练出来的,是要靠天分的,我可是坚信什么都需要学习的,只是看你是否用心而已。

后来,我发现,其实我缺少的是对自己的自信。

本来,像我们这样的晚会节目,是师生同乐的,没有人要求你非得唱的和歌手一样好,只要是上去大大方方投入的走一趟,感染师生感动自己,那就是很成功的。

于是,我放松的走上舞台,原来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很好,如果有机会,我奉劝所有的我教过的学生,我认识的朋友都给自己一次这样的机会,那种收获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

(小雨滴博客2009-1-5)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教师也会缺乏自信,缺乏自信是教师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是发展性心理问题的一种体现,如果教师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会影响其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

1.适应性心理健康问题

适应是个体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地生存状态的过程。

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哈特曼认为:

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持续过程,以无须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及可预期性的环境。

由此不难发现,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既然是相互作用,发生改变的应该是双方。

但人们在谈到适应时,心目中想的主要是个体的改变,是个体改变自身去顺应环境的变化;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为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时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所取得的,这种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某一个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个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如果机体与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自身以重建平衡。

适应性心理问题的特点:

(1)适应性心理问题针对的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师,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2)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注重的是教师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教师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

(3)强调教育的原则,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视教师自身理性的作用,教育者并不是要亲自帮助教师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其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4)适应性心理问题的内容,侧重于工作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教师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教学受挫自杀  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

暴力管教学生、教学受挫自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

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人们不禁要问:

一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现在到底怎么啦?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

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据《检察日报》报道:

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

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中,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教师心理健康,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男教师答不了学生提问就自杀

“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很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耽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

误人子弟,杀人父兄……”这是去年7月,陕西省一位年仅25岁的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服毒自杀前留下的遗书。

无独有偶,江苏省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身亡。

据其家人事后介绍,这名教师近几天一直休息不好,心情也很不好。

据专家分析,以上两例走极端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往往又是最具说服力的:

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

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羊城晚报,2002-6-27)

这个报道充分说明了教师适应不良所造成的心理障碍,对教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候也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其特征:

一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一般以6个月为界线);二是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糟糕,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三是表现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

当教师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始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

有的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

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就容易导致严重精神疾病的产生,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

教师障碍性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焦虑性障碍:

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冲冲;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焦虑和焦虑症是不同的概念。

有的人把自己的紧张或者焦虑称为神经衰弱。

焦虑是面对未来,紧张是面对现实。

什么情况可能产生焦虑呢?

一般讲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不确定未来事件,就容易产生焦虑。

广泛性的焦虑症一般指持续性时间超过六个月(短时间的一般只称为一种焦虑现象),总是有对可能性不高的无理由的担忧,明明不可能也要过份地担忧。

特征主要有:

(1)思绪狭窄、紊乱;

(2)长时间过分担忧;(3)情绪急切、过于激动紧张(有时候歇斯底里);(4)往往伴随失眠、反复恶梦等。

广泛性的焦虑症几乎是一切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的一般特征。

恐怖症也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心理障碍。

如“创伤和应急障碍”,亲临车祸、凶杀、战争、地震等都容易产生这样类似的后遗症。

当今学术界还认为焦虑性障碍还可以包括十分典型的病态“完美主义”人格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如:

(1)过度的自我批评、过多的体念失败、自我强加的过高标准或者过高的目标追求;

(2)恐惧失败;(3)不顾后果地追求成功;(4)饱受应该得到目标的折磨;(5)一般都很难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感受;(6)喜欢把意志强加给别人。

如华为集团追求完美事件、绵阳一高考“机器”等例子都是“完美主义”导致的典型事件。

②抑郁性障碍

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主要表现特征有:

(1)心境恶劣;

(2)对事物没有兴趣;(3)人际关系紧张,好像看哪个都不顺眼,缺乏亲情感;(4)自我评价降低,无自我价值感。

恐怖性障碍:

患有恐怖性障碍的教师,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

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

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众人而前脸红,面部表情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强迫性障碍:

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

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

(1)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

(2)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3)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

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疑病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

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产生心理障碍,几乎人人都可能会遇到,较长时间内不良心境的持续积累,就可能会造成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怪异等等,这些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也适用神经症,包括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还适用于生理心理障碍(即身心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各种智力发育异常等。

 

二、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调整不良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优化和认知重建,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

教师不良认知的表现

所谓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

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

一是高估自我。

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

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

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

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

二是低估自我。

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

“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

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

导致教师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

(一)自卑

如何看待自卑?

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状态。

可以说自卑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

教师作为从事一种特定职业的人,既会产生社会上一般人所可能有的自卑感,也会产生与其职业相联系的自卑感,即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与别人的职业相比较,觉得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此而苦恼的感情。

日本学者关计夫对教师自卑感的划分为:

(1)经济上自卑感;

(2)地位的自卑感;(3)职业的自卑感;(4)精神紧张导致的精神疾患的自卑感。

自卑作为自我情绪体验,必然反应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

自卑烦恼催人老,自卑自艾遂人忧。

自卑者总感到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

具体表现为:

认知歪曲,适应障碍,意志薄弱,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理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

   自卑产生的原因?

教师的自卑感,是由于教师职业这一客观事物不能满足教师对它的主观需要而引起的。

所以分析教师自卑心理既要分析教师职业特点,即客观原因;又要分析教师自身的主观需要,即主观原因。

第一,客观原因。

如前所述许多人对教师在职业背景下,进行自卑感的划分,归纳出自卑产生的客观方面。

例如,关计夫认为教师自卑感可能来自经济、地位、职业以及精神紧张,前三方面都反映了造成自卑的客观因素。

李景辉也对教师自卑的进行了来源的划分,在经济收入、地位、办事难、住房挤、婚配难、工作苦、社交技能差、专业地位差、改善待遇难、双重人格以及病态等11方面的自卑中,客观因素是不可低估的一环。

教师的自卑心理很多是与职业相联系的。

客观地说,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确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因此,有效地解决教师职业中的实际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卑心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例如:

政府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减轻教学负担等等。

此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及职业存在着种种误区,认为教师应是完美的人,于是,教师承担着其他职业无法相比的多种角色及角色期待。

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如意,例如,许多年轻人不愿当教师,当了教师的不安心工作并设法转行等等。

许多研究认为,职业声望与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认为,如果以亲属或周围人为参照,自己的职业比他人职业层次高时,其工作满意度较高,反之满意度较低。

因此,教师自卑心理的存在与教师职业声望有关。

第二,主观原因。

如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那么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

教师的自卑心理归根结底是由个体本身造成的,是自我评价不当造成的。

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那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些人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工作、生活的挫折及自身个性特点,容易造成心理冲突,产生职业上的自卑感。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

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

由于人们头脑中的某些信念是不合理的,虽然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观念的存在,但现实很难满足这些不合理的期望与要求,如“我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在每件事上我必须干得出色,否则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喜欢我”等。

当现实与它们发生矛盾时,便会产生某些以偏概全的、消极的、不合理的自我评价,或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

因此,某一件事的失败常常会导致他们对自我价值或整个人的否定。

自卑的危害?

教师职业自卑心理对于教师自身,乃至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性。

首先,对自己的影响。

自卑感作为一种情感,必然影响主体的其它心工里活动和行为。

由于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种苦恼状态,所以主体就要力求减轻它,采取的首选手段就是补偿行动。

怀有自卑感的教师,其补偿行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形:

①跳槽,即设法调换自认为好的工作或下海经商,有的还通过考研而另辟生活之路。

②努力当一个出色的人民教师。

③改做学校管理服务下作。

④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