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577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A卷.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十二单元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A卷

第十二单元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

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

”这主要表明英国

A.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维护工业垄断地位

D.推行专利保护制度

2.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3.一战前的15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增长了3倍。

1880年到1910年间,世界香蕉、糖、可可、橡胶等产量分别增长了约60倍、3.5倍、3.8倍、8倍。

这组数据

A.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

B.说明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C.反映出世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

D.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

4.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经济学界兴起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认为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这体现出

A.经济理论决定政府政策

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C.工业化改变了英国面貌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5.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4%

4.6%

14.5%

37.7%

29.8%

A.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B.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D.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

6.据记载,1896年德国电气工业有股份制公司3942个,股份资本19500万马克,而到1900年股份制公司减为34个,股份资本却增加到43600万马克。

材料现象

A.说明德国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适应了大工业生产发展需要

C.反映了德国电气工业走向衰落

D.加速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7.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400年中,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表现出许多与在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同之处,殖民者的手法更加多样化,除了签订“保护”条约、武力征服等常见手法外,还有租借地、联姻、签订不平等条约等一些独特的方式。

其主要原因是与非洲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人民富于反抗精神

C.人口众多地形复杂

D.国家众多面积最大

8.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

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B.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巨大冲击

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

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

9.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这表明工业革命

A.有助于生产的合理化

B.降低了社会人文关怀

C.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D.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10.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11.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最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

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

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

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2.造成下图中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圈地运动的进行使农村人口减少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服务业萎缩

C.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

13.从16世纪中期开始,法国使用的货币图尔里佛(币名称)的含银量不断下降,1541年时该货币的含金量是50%,到1571年则只有17%,1591年则仅有5%,对该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使法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4.1765年瓦特发明了分离式凝汽器,这是蒸汽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

他于1769年取得了关于分离式凝汽器的专利。

1782年,瓦特又实现了两项更为著名的改进,并取得了专利。

后来他又与博尔顿合作进行蒸汽机的改进工作,最终研制成功双作用的回旋杆蒸汽机及其凝汽器和离心式调速器。

这一过程说明

A.瓦特能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工业革命服务

B.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瓦特进行发明改进的动力

C.蒸汽机的改进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15.下表描述了英国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源自高德步、王钰编著的《世界经济史》)。

这对英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加快了人口大规模流动

B.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C.重工业主导了国民经济

D.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16.1883年卡尔建立了奔驰汽车公司,189。

年哥德利普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

后为了生存,合并成立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简称奔驰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梅赛德斯一奔驰。

这反映了

A.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B.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

C.汽车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D.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

17.下面是1845—1870年间德国铁路通车里程表(单位:

公里)。

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此时的德国

A.国家统一加速工业革命进程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经济发展推动各地联系密切

D.经济发展日益依赖国内市场

18.1825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

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

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C.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19.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

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

有人这样描述:

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

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D.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2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

这种构成

A.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

B.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

C.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

D.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

21.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

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

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

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22.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

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

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3.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

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

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

材料表明

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D.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24.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

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B.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C.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D.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15世纪之前,英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操纵在汉萨同盟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手中。

15世纪开始,英国赋税结构中商业税逐步替代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

都铎王朝时期,国家的税制体系基本完备,赋税征收的力度也逐步加大。

16世纪,英国的关税收入超过王室领地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强大的汉萨同盟被彻底驱逐出英国;日益兴起的海运集团对议会的游说,推动了两项航海条例的通过,规定英国进出口商品须由英国船只运输。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对外贸易自主权的成长》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开放地增多,转口贸易日渐频繁,大量洋货在中国低成本倾销,免税商品范围不断扩大。

清末,有志之士发出了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吁。

巴黎和会上,北京政府收回国权的要求被无视。

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

1926年,广州十万余人集会要求“早日实现取销一切不平等条约”。

1928年起中国逐步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4.7%上升到2008年50%以上。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英国实现贸易自主权的因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相对于英国收回贸易自主权的有利条件。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对外贸易的认识。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材料一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

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

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谍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

到183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

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9世纪中叶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

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邓小平复出主管教育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

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

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6分)

历史答案

第Ⅰ卷

1.【解析】根据“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可知,英国为了维护其工业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故C正确;根据“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可知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A错误;“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可知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此后英国推行对外扩张政策,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并非专利保护,排除D。

【答案】C

2.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

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

“向下”和“向外”。

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解析】材料信息实际上指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

能源和市场。

“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而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B;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因此黑人奴隶贸易逐渐停止,故C错误。

【答案】D

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发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都获得了大幅度增长,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不是单纯民族工业方面,该项表述片面,排除;BC项,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但是不能得出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世界农业生产是否实现机械化的结论,排除。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中“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论”“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思想,让市场自我调节经济活动,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根据材料中时间“18世纪中叶以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即将开展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所以材料中的现象是工业资本发展的需要。

故答案为D项。

A项,政府政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不是单纯由经济理论而决定,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即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的英国即将进行工业革命,“工业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D

5.【解析】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看出,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所占比重很不平衡,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C正确;1913年英国仍然是殖民帝国,排除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无法体现美国的工业化是否已经完成,排除D。

【答案】C

6.【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电气工业的股份制公司个数减少,而股份资本却大幅增加,这说明生产和资本走向了集中,这是垄断组织的表现,而垄断组织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危机,A错误;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居于世界第二位,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C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D错误。

【答案】B

7.【解析】之所以在不同时期表现的侵略扩张的手段不一样,主要是由于亚洲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A正确;殖民扩张手段与人民的反抗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人多地形复杂、国家众多面积最大是次要因素,排除CD。

【答案】A

8.【解析】依据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到20世纪,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反映了19世纪之前教育主要集中在精英和富有的阶层,选项中的特权阶级和材料中的精英和富有阶级是不同的概念,而且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不是建立义务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目的是要夺取政权,不仅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排除;D项,“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是可能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在推动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材料中“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说明,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排除。

【答案】A

9.【解析】依据材料中“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分析可知,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味地崇尚自由贸易和竞争、追求利润,缺乏对穷苦人和失业人口的关注,降低了社会的人文关怀。

故答案为B项。

A项,根据材料中“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采取大机器生产,工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越来越贫困,这样不利于生产的合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贫穷”的人不被重视,反而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有利条件,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是强调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排除。

【答案】B

10.【解析】材料中“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反映了“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积极进行技术革新,说明新技术的推广受到当时经济环境的限制。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中“英国企业家”“开办棉纺工厂”说明观念并不落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企业家”不愿推广新技术,而不是技术革新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排除;D项,材料中“英国企业家”仍在使用部分“手工织布”,不能判断传统手工业、机器工业何者在当时居于优势地位,排除。

【答案】A

11.【解析】依据题干“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这种价格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可以看出《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9世纪中期,废除这一法律,而且外国粮食可以自由进入英国。

在时间和发展过程来年,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要求,得到国家的承认,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选项与史实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谷物法》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废除《谷物法》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12.【解析】对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即从事工业的人口比重增加和从事农业、服务业的人口减少的共同因素,从1841年到1877年恰好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时间,由于工厂制的确立,工业城市快速发展,因此从事工业的人口由43%增加到55%,故C正确;圈地运动不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排除A;从1841年到1877年恰好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时间,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突出,排除D。

【答案】C

13.【解析】从材料看出,从1541年开始到1591年,法国货币中含银量不断下降,反映的是货币贬值,这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A正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B错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已经转移,C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D。

【答案】A

14.【解析】材料反映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获得技术专制,激励瓦特进一步改进蒸汽机的性能,说明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是瓦特发明改进的动力,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排除;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

【答案】B

15.【解析】图表反映的是英国光荣革命和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

从数据的显示来看,农业劳动人口比重,农业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无到有,且比重不断增加。

而由此产生的新的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谋求在政治上的话语权。

因此这些的变化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所以答案选B。

材料不能体现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开始于轻工业,而且材料并没有涉及重工业,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工人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

【答案】B

16.【解析】根所学知识可知,1885和1886年,卡尔与哥德利普构造出了各自的第一辆汽车,1883年卡尔先起炉灶,在曼海姆建立了奔驰汽车公司,1890年哥德利普紧随其后在斯图加特建立起戴姆勒汽车公司。

1894年和1896年,两公司分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油机公共汽车和第一辆汽油机载重汽车,经过了初期的竞争与发展和一战后的经济衰退、国外同行业产品的冲击,为了生存两家公司联手御敌,于1926年合并正式成立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简称奔驰公司),从此诞生了德国汽车成长与发展的摇篮,这说明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故B选项正确;“后为了生存,合并成立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简称奔驰公司),铸就了名扬世界的品牌―梅赛德斯一奔驰”体现了生产垄断组织的形成,与企业组织形式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汽车工业领域中的垄断组织形式,没有体现汽车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组织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无法得出生产集中会改变企业命运,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17.【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