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584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docx

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备课

中学化学“三化”教学研究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

1、趣味实验2、化学故事3、化学谜语

4、化学成语5、化学诗(歌)6、化学环保

7、化学能源8、化学食品9、化学科技

一、创设情境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任务特别是升学的压力仍然很大,部分教师在目标设计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而,学生的科学素养未得到应有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化学枯燥无味,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化学。

使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产生的原因:

1、《课程目标》学习不够,观念转变差;

2、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效果欠佳;

3、教学时间不足,素养培养难以实现;

4、评估内容不凸显,缺乏教学的导向作用;

5、部分教师素质与《标准》要求存在距离。

二、创设情境理论依据

翻开《化学课程标准》第2页课程设计思路,《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又翻开《化学课程标准》第6页课程目标的第一、二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化学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类是“知识与技能”,第三类是“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的非常清楚: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融合在一起?

要落实以上目标,方法之一是创设全新的课堂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象逼真的、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的、寓意深刻的情境创设为抓手,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会知识精髓、体验知识形成、师生及生生间互助合作的欢乐的空间。

三、创设情境的界定

“创设情境”是指运用适当的具体活动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一定的手段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四、创设情境的作用

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成为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

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而且还可以通过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的认知。

五、创设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情境教学并不是新鲜事物,凡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能利用创设的情境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去化解难懂的知识点。

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是不是追求华丽新颖、复杂深奥,还是图个热闹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目标、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等具体情况,那么,创设情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恰当的手段和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的专家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教师更好的讲解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

在一堂课中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把握一个度,如果为创设情境而冲淡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是得不偿失的。

情境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疑难问题的解决和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例如:

蜡烛燃烧试验探究

例如: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此例不恰当

例如:

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另一个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相当于一元人民币),去街上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

”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

学生兴致高昂,积极讨论,有的说买棉花、有的说买稻草、有的说买泡墓……

2、认知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还是有局限的,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和魅力。

例如:

在讲金属与盐反应时,讲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

后来,德国鬼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德国鬼子眼皮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他们却一无所知。

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

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

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请问同学们,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

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通过上述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联想,拓宽思路,活跃思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拓展教学内容:

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

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

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

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

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

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离子[AuCl4]-,从而使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减少,有利于反应向金溶解的方向进行,而使金溶解。

此例不恰当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

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反应过程,其产物是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却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为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在露天安置或埋在地里的自来水管以及其它铁制品,为使它美观、耐用,铁制品生产厂往往在其表面渡上一层锌或铜。

其生产过程很简单,先将铁制品表面的氧化物去掉,然后放入硫酸锌或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再取出铁制品,渡锌或渡铜就完成了,请你说说生产厂渡锌或渡铜的化学原理?

3、思维性原则

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

例如:

在讲第八章第四节几种重要的盐Na2CO3时,提到俗名苏打,还有一个俗名叫纯碱,启发思考:

难道Na2CO3在组成上是属于碱吗?

纯碱为什么称之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

引出用酚酞测试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得到Na2CO3第一条化学性质。

此例不恰当

比如:

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

“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

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又如:

一位老师讲到能源问题时用了一则漫画:

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却让学生联想到了许多。

因为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4、展示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必须经历由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认知活动转化的过程。

化学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由外部的、物质的、展开的活动向内部的、压缩的活动转化。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或实验和具体的故事情节,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

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认知规律。

5、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创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平衡发展的功能。

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应该营造其兴奋的心理环境,蕴含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

6、科学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内容上必须具备科学性,不能认为随意编编制,只要符合情理就可以。

而且,要求通过情景要把问题问到“关节点”上,即所提问题要反映“为什么这样提”。

问题情境设计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问题提出必须思想健康、科学、清楚,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例如: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能解酒,其中的原因在于食醋中的乙酸与酒中的乙醇能够发生酯化反应。

为此,在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分析以上观点缺乏科学根据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

实验结束后,多数学生能够发现,食醋不能解酒是缺乏反应条件的缘故。

(一般加入浓硫酸或碱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进行)

(二)创设情境应采用的手段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

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

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和文字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

神州六号。

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

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

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

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

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

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境呈现应把握好时机

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的需要时呈现情境

兴趣是流行性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语重心长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1、新课引入时出现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或多媒体展示并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

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

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

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

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化学性质有哪些?

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和积极思维。

2、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我用一个质地硬软适中的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倒入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子立刻变形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因为质地比较软,瓶子被扭曲的不成样子,在讲台上痛苦地“挣扎”着,同学们看的惊呆了,连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课堂演示实验突出趣味性,不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化学科技小制作和课外实验活动的知识,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在课题内容教学结束时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故事: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坚固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忽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

有人放火;

学生2:

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

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

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缓慢氧化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在训练或评估时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汶川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破坏,死亡动物尸体腐烂,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是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

震后灾区的防疫工作是一个关键问题。

震后灾区环境预防病毒的方法是消毒,常见的碱类物质、甲醛等都有较好的杀死病毒的作用。

其中烧碱溶液因消毒效果好且廉价易得被广泛使用。

但烧碱密封不好容易变质。

在困难和防疫的关键时期,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开支和确保消毒的效果,防预部门在某商家取了13.3g的烧碱样品送到质检部门检测。

质检部门的检测报告如下:

检测报告

检测原理:

将13.3g的烧碱样品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量。

从而确定样品中烧碱的变质程度。

试验数据:

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你依据检测报告,通过计算回答此商家出售的烧碱变质程度?

 

例如: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在海拔8848m的高原上焊接钢轨时,无高压电的情况下,采用铝热反应来焊接钢轨,其原理是:

2Al+Fe2O3高温2Fe+Al2O3。

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它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这类反应很重要,将在高中继续学习。

经科学家研究表明,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存在着必然联系,凡是反应前后存在同种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前后不存在同种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的一定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现有下列反应:

①CaO+H2O=Ca(OH)2②2Na+Cl2点燃2NaCl

③Mg+2HCl=MgCl2+H2↑④CaCO3△CaO+CO2↑

⑤2H2O通电2H2↑+O2↑⑥Fe(OH)2+H2SO4=FeSO4+2H2O↑

⑦Fe2O3+3CO点燃2Fe+3CO2按上述观点,其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

A. ①②③④⑥⑦ B. ②③④⑤⑥C. ②③⑤⑦ D.以上均是

(四)创设情境应采用的途径

化学学习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通常有以下机种:

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以“异”入境、以“理”入境、以“趣”入境。

1、以“趣”入境

利用趣味试验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或化学史料的许多有趣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总是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步入化学世界,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希望从中窥切自然界的奥秘。

例如:

化学入门课时,常做有趣的试验来上入门课,如:

氢气球悬挂红幅标语“欢迎学习化学”;讲燃烧时用“烧不然的手绢”。

又如:

在讲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时,我事先在广口瓶中放一个生鸡蛋,然后加入稀盐酸,浸没,学生惊奇的看到蛋壳上有密密麻麻的气泡,并慢慢浮起来,用导管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过了一会,学生尖叫起来:

“看,蛋白出现了!

”通过出现的嫩嫩蛋白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及时引导学生: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迪与活跃学生思维。

以“疑”入境包括“试验生疑”(试验提出问题,比如:

学习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设计探究“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的高、中、低三支蜡烛,哪支先熄灭?

”)、“对比生疑”(通过对比提出怀疑,比如:

对比碳、石墨、金刚石燃烧的产物,学生会怀疑三者可能是同一种元素)和“以谬生疑”(金刚石不是金、水银不是银、纯碱不是碱)

又如:

两年前,402热电厂使用的燃料是自然煤(未进行脱硫处理)。

该厂附近的居民经常闻到空气有异味,很少见到蓝天白云。

附近居民们要求402厂还他们清新空气和一片蓝天。

附近一所中学的同学也有同样的心理。

他们学习化学以后,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意识到这有可能是该厂排出的废气超标造成的,若果真是他们到环保局反映此情况。

于是他们请了老师指导,做了下列的探究性实验,请你一道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协作完成下列任务。

【提出问题】该厂附近所降雨水是否是酸雨?

空气里SO2是否超标呢?

【查阅资料】

Ⅰ.我国关于SO2在风景区、居民区、工厂区的空气质量最高标准分别见下表:

级别

SO2一小时测定平均含量(mg/m3)

0.15

0.5

0.7

Ⅱ.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如不与稀盐酸、稀硝酸等反应)。

【设计实验1】第一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刻

5:

05

5:

10

5:

15

5:

20

5:

25

5:

30

5:

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⑴所降雨水(填“是”或“不是”)酸雨。

⑵在测定期间内,雨水的酸性(填“增强”或“减弱”)。

【设计实验2】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以下步骤来测定空气中SO2的含量。

⑴用2L的空可乐瓶采集工厂附近的空气样品。

采样的具体操作是:

⑵向取回的装有空气样品的可乐瓶中倒入NaOH溶液,盖紧瓶塞后充分振荡。

仿照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加入一定量氧化剂H2O2,使其中Na2SO3完全转化为Na2SO4。

向可乐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Na2SO4和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⑷经过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固体质量为1.165mg。

计算:

1.165mg硫酸钡中硫元素的质量为m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2L空气样品中SO2的质量为mg。

由空气质量标准可得出结论:

该厂排放的SO2。

【发现新问题】考虑到空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第一组认为第二组同学的SO2的含量偏大,其依据是

你提出的实验改进方案是。

【反思与应用】为尽快改善该地区的空气质量,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3、以“情”入境

化学物质五颜六色,化学反应千变万化,化学产品层出不穷,其作用和功能千差万别,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素材比比皆是。

如课程标准中所例举的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教具和影像资料等,还举了几个创设情境的实例,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可阻止学生观看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

前面例举神州六号或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

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影像和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使人兴奋的学习情况。

如播放配音乐解说与水有关的录像或影片(如海水之波澜壮阔、滔滔江流之汹涌澎湃、林间涓流之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皑皑雪岭之洁白壮丽、锦锦冰山之晶莹别透等)使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气氛中,感受水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美。

相反,学习水污染时,可以播放排污和污染造成危害的影视或图片,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污染带来的严重危机。

4、以“异”入境

使学生产生异议、通过学生争论或讨论,进入探索情境。

例如:

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不等于100mL,可现在黑板上写上50+50≠100。

使学生产生异议,引入课题。

5、以“理”入境

例如:

讲到煤和石油时,可以这样创设情景:

对于煤和石油大家并不陌生,它们是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粮食”和“工业的血液”。

你们知道煤和石油机器产品有哪些用途吗?

先由学生讨论,然后归纳。

6、以“实”入境

即利用亲临其境实地考察、试验、实物展示等手段创设生动活拨的学习情境。

《课程标准》第12页的案例“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就是运用有趣的试验创设问题情境的。

还比如:

在学习“化学肥料”时,可以去化肥厂或田间,看看化肥厂的生成和选择以及使用的方法。

例如:

讲“酸碱指示剂”时,可以采用“小花”变色。

也可以采用“水中魔法”。

“水中魔法”是指用烧杯和玻璃棒做一个酸碱指示剂的试验的魔术。

1、教师展示:

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烧杯和玻璃棒;

2、学生操作:

学生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

3、教师演示:

用玻璃棒在水中搅拌。

现象:

变红,则有血腥之灾;不变,则万事大吉。

想要知道“水中魔法”的化学原理吗?

请给我来……

提出问题:

A、所用化学式剂有哪些?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