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679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宿迁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它”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皇帝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分封制度虽然与中国姓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分封制度主要是通过层层分封维护等级森严的制度,而非解决遗产继承问题,故错误;B选项,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血缘为纽带来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问题,故符合题意正确;C选项,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显的形式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核心特点是等级有序,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D选项,皇帝制度与中国姓氏并无直接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2.“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

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

”文中“秦制”指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王位世袭制度自夏朝创建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B选项,分封制度是西周的典型制度,最终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C选项,宗法制度是西周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继承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而非秦制首创,故错误;D选项,根据材料西周的制度是针对地方统治的分封制度,这种制度存在弊端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秦朝建立之后改分封制度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3.“(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

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

”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郡国并行制度是汉初的一项地方制度,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慢慢解决了此项制度的弊端,与材料中“士族血统论”无关,故错误;B选项察举制作为汉朝的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是孝和廉,材料中的提到的核心却是“祖宗功业”和“士族血统”,不符合题意故错误;C选项的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逐渐以门第取士,导致寒门无法登堂入室士族垄断仕途,信息符合材料信息,故正确;D选项的科举制度是针对士族门第,而采取的以才华取士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

4.“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

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5.下图为南宋《脚踏三锭纺车图》。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A.家庭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B.民营手工业生产城乡所需日用品

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手工业发展

D.纺织业以手工劳动方式进行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材料信息只能看出纺车等工具和纺织方式,而不能看出产品流向和纺织业的比例问题等,故无法判断是何种形态手工业,故错误;B选项,由于材料中并无产品流向,故B选项错误;C选项,只是静态的图片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这种动态的史实,故错误;D选项,图片中的纺车是手工生产,符合图片信息,故正确。

6.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

这样的制度设计

A.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材料中的机构应该为元代行省制度,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与贵族特权无关,故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早在秦朝的郡县制度就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体系,行省制度并非首创;C选项,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是明朝朱元璋加强专制的举措而材料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行省制度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适应了元朝疆域扩大的要求,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题意故正确。

7.“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选项,明初宰相擅权威胁皇权,故导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归六部以加强皇权,故正确;B选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涉及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关皇权和专制,故错误;C选项,是现象而题中设问是本质,故错误;D选项,内阁确立于明成祖时期,故与知识不符错误。

8.“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

”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英国发动的与其他国家没有直接联系,故错误;B选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英法发动的,美俄名义上调停实际借机侵略,此次战争加深中国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符合题意故正确;C选项,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与英法等国无直接联系,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除此四国之外还有其它四国,且同时入侵不分先后,故不符合题意错误。

9.“农民战争当然是正义的,但最终却不可能建立一个超越封建专制的特殊政权。

”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事策略的失误

B.治国理念的落后

C.反动势力的绞杀

D.阶级属性的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民战争不可能超过阶级属性建立一个超越封建制度的国家,因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的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A选项找到的是军事原因和主旨不相符合,故错误;B选项找的是治国理念,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排除;C选项,找到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不符合题中主旨,故错误。

10.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宿迁籍)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

该材料

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根据材料描述的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的反割台斗争而非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B选线全民族抗战史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的史实,与甲午战争之后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推出《马关条约》割台后,台湾军民引用抵抗日军入侵体现出了爱国之情,与C选项相符合故正确;D选项,根据材料是甲午战后的反割台斗争而非甲午战争的战斗场景,故错误。

11.“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

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列国之兵士,恃威横行。

”这次战争后

A.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外国军队已经攻入北京城,不符合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史实,而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选项错误;B选项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根据“列国之士兵”“北京”“东交民巷西什库”等信息推断此次应该为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C选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根据材料为八国联军侵华,故错误;D选项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外国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题意,故正确。

12.2009年,江苏淮安出土一批铜钱。

这批铜钱均为机器压制,背面印有五色旗图案。

这批铜钱的铸造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抗战时期

D.建国初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得知该时期使用五色旗而五色旗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旗帜,A选项属于清末不符合时间信息,故排除;B选项符合,民国初年使用五色旗的信息,故符题意且在时间最早,故正确;C选项时间相对于B选项较晚且1928年以后青天白日旗就逐渐取代了五色旗并且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纸币也逐渐取代了金属货币,故C选项排除;D选项建国之后的国旗为五星红旗且建国时间晚于民国初年,不是最佳选项故排除。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完全胜利

C.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11年且涉及到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革命推断应该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B选项,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反帝斗争的真正胜利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错误;C选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性质的完全改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新中国的诞生,故错误;D选项,辛亥革命结束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故错误。

14.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

A.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C.造成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D.导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的做题的关键是对于图片上文字信息的解读尤其是时间信息的解读,根据民国十六年四月十八日推断这是1927年4月18日,结合“枪决赤党”推断这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此事件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走向失败,故C选项错误;A选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此时是1927年且是国共合作走向失败,不符合题意故错误;B选项国共合作和工农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北伐,此时国共合作走向失败严重影响了北伐的进军,故错误;D选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红军的战略转移,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5.“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材料反映的是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起义而非一次重要会议,故A选项错误;B选项的八七会议是中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清算了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做出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决策,符合材料中信息,故正确;C选项的秋收起义是八七会议之后的一次武装起义而非重要会议,故错误;D选项遵义会议是土地革命时期,清算土地革命时期党内军事上左的错误的一次重要会议,隶属于土地革命时期而非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转折点,故错误。

16.毛泽东在瑞金养病期间,曾和卫士钱昌鑫开玩笑:

“你姓钱还不够,还要那么多金子!

当心打你的土豪啊!

”这段谈话出现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瑞金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红都,打土豪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等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土地革命的重要内容,由此推断B选项正确;A选项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发动工农群众进行大革命但并未进行打土豪的土地革命,故错误;C选项,抗战时期为了联合一切抗日阶层组成统一战线,此时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非土地革命中的打土豪,故错误;D选项,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的根据地在陕北,且此时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更多的是土地改革即分田地但是并不打土豪,故错误。

17.“在总计长达5600余里的华北主要交通线上,出现了数十万大军……他们炸铁路、毁桥梁、攻厂矿、拔据点,顷刻间,日本在华北的交通网、通讯网全面瘫痪。

”材料反映的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中的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在华东,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B选项的徐州会战位于华北和华东之间,主要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C选项,武汉会战位于华中且是防御战而非主动进攻,故错误;D选项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针对于日军主要进攻敌后战场的策略以及国内的消极情绪,中共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振奋了国内抗战的信息,符合题意故正确。

18.“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集中力量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

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为此,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A.全面进攻

B.重点进攻

C.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全面进攻是1946年由国民政府发动的,而题意是1947年中共的反击,故A选项错误;B选项重点进攻是1947年之后,国民政府针对全面进攻失败之后进行的调整,题中设问是针对此事件中共的应对,故错误;C选项,针对国民政府进攻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为代表的三路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打进了国统区此事件称之为战略反攻,符合题意故正确;D选项战略决战1948年开始的其背景是战略反攻的胜利,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19.“1949年1月6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起总攻……到1月10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90多个据点……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辽沈会战时间较早是从1948年的9月到11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选项错误;杜聿明是淮海战役的重要国民党军官时任徐州剿共副总司令,符合题意故B选项正确;杜聿明与平津战役并无直接联系,故C选项错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份发动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

20.“60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在其监督下既有分工又协调一致地依法履行职能。

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

”这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是统一战线性质组织

B.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C.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性质,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为此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出了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的人大并未体现,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制建设,78年之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完善逐渐健全了社会主义的法制,故D选项错误。

21.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原则和规则,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这部宪法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表明新时期法制建设走向健全

D.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A选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遭受过挫折但是并未中断不存在恢复,故B选项错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1982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明确了许多制度和原则,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健全,故C选项正确;从1954年宪法的颁布我国就已经开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故D选项的表述不准确错误。

22.“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

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

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联合国和美国

C.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苏联和日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70年代外交的主要突破口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改善,这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出现新局面,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选项是我国五十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原则提出时,就已经注意改善邻近国家和新型独立国家的关系,不符合此时的重点,故错误;C选项新中国初期便重点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是此时的重点,故错误;D选项,此时中苏关系依旧为改善且中日关系改善的突破口就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错误。

23.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

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

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

2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

”其中“重大的压力”促成了

A.光荣革命的爆发

B.《权利法案》的颁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议会改革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光荣革命爆发于1688年是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产生于光荣革命之后,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时间不符合材料中的先后顺序,故B选项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在1721年之后逐渐形成,而工业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晚于责任内阁的形成,故C选项错误;D选项,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需要更大的政治权利,故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符合题意故正确。

25.“《宣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总结出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

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D.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该文件的内容推断,此《宣言》是《共产党宣言》,依据的内容是“总结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选项正确;目前人类的生产力尚低,故共产主义理想尚未实现,故B选项错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是巴黎公社,正式建立政权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而非《共产党宣言》,故C选项错误;早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的经济危机之中,资本主义的弊端就已经显现,故D选项错误。

26.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条约,并号召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劳动群众摆脱奴役和剥削的事业进行到底。

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A.代表了人民大众利益

B.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战的爆发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而二月革命之后临时政府并没有满足人们的土地和和平的要求激起了俄国人民的不满,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发布《和平法令》试图退出一战符合人民的利益,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主要是针对停战缔结条约,并未涉及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中号召各国工人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却并未实现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故C选项错误;D选项,《和平法令》号召退出一战,后苏俄政府与德奥集团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才正式退出一战,故错误。

27.姜宪明、何苗的《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2009年):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

”下列关于“政治军事领域”联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剧了美苏矛盾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引发了美苏冷战

D.导致了朝鲜分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信息,这两个组织是从1949年左右以后逐步成立的,地点主要是在欧洲,涉及经济方面的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而政治军事则是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的格局,故A选项正确;北约组织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也增强了世界上不安定的因素,故B选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原因则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故C选项错误;朝鲜分裂是美苏对峙的结果,而非北约推动的,故D选项错误。

28.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告诉白宫幕僚:

“我们离核战争已经不远了”。

10月24日,美军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海上隔离和封锁正式启动。

同时,美军进入高度戒备,随时准备向苏联全面核攻击。

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德国分裂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62年且与核武器相关,则指向了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主要是因为美苏两国在核武器上的不均衡局面造成的,也使得世界一度笼盖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故D选项正确;A选项的德国分裂在1949年就已经完成,故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错误;B选项的1953年就已经结束,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故错误;C选项,越南战争并不符合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及核打击等信息,故错误。

29.下图所示会议产生的影响是

A.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B.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D.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推断此次会议应该为不结盟运动会议,不结盟运动的核心内容就是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结盟,故A选项正确;“万隆精神”形成于万隆会议,与此次会议无关,故B选项错误;C选项两次世界大战导致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非不结盟运动,故错误;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是不结盟运动的目标之一,但是并未实现,故D选项错误。

30.尤金﹒赖斯《现代欧洲史》:

“欧洲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新的贸易集团的竞争,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有令人惊叹的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

而且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融入全欧洲及全球维度的经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