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863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docx

中考物理复习声现象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

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详解】

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

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

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C.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

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

C.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故C正确;

D.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音调由频率决定,故D错误;

故选C.

4.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

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人一定能听到声音B.只要听到物体发声,则物体一定在振动

C.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听到声音还需要有介质,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也不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D错误;

C.如果没有介质,振动产生的声音人也是听不到的,故C错误;

故选B。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中“蝉声、鸟声”靠音调区分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音

C.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

D.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中“笛声”是靠笛子传播进入人耳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区分声源,故诗句中“蝉声、鸟声”靠音色区分,故A错误;

B.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为了不惊动鱼”是在声源处控制噪音,故B错误;

C.声音由振动产生,诗句中“钟声”是大钟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诗句中“笛声”是靠空气传播进入人耳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7.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

C.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响度很大,故B错;

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她的声音是通过电磁波传过来的,故C错;

声带不振动是不能发声的,故D错;

应选A.

8.阅读《“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回答问题

“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在20Hz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例如,频率低于1Hz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千米以外的地方.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40m/s,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绕地球三圈.1961年,前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4Hz-8Hz的次声能在人的胸腔和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及肺壁受损.军事的次声波武器,就是产生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变形,而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的一种武器.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其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名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50年前,美国一个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后,罗伯特·伍德悄悄打开了次声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在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

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也有一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能听见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狗(15Hz-50000Hz)、大象(1Hz-20000Hz)、鲸(15Hz-10000Hz)、水母(8Hz-13Hz).能发出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波)、鳄鱼(靠震动背部发出次声波)、老虎(虎啸拥有次声波的威力,可以震错位人的耳朵关节,声音由低到高,能传播很远).既能发出次声波又能听到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和鲸鱼.可见,在自然灾害面前,动物往往能提前预警,不是没有道理的.

(1)苏门答腊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约为120000km,则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__h.(保留整数)

(2)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因此,次声波可以传播的很远.

(3)次声波武器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_________(选填“能量”或“信息”).

(4)大象可以通过叫声或脚踏大地向同类传递信息,要想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大象应该______________(选填“吼叫”或“用脚踩踏大地”).

【答案】98小能量用脚踩踏大地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次声波绕地球三圈走过的路程

,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

(2)[2]由材料“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可知,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

(3)[3]由材料可以知道,次声波武器可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能量;

(4)[4]由材料可以知道大象用脚踩踏大地可发出次声波,这次声波能传播的距离较远,可以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而吼叫的声音相对来说传不了多远.

9.在人与山崖间有一条铁路穿过,一列火车在人与山之间拉响汽笛,人看见火车冒出烟1s后听到汽笛声,又经过2s后听到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则人与山距离多远?

【答案】680m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如图所示,声音从鸣笛处→人,传播用时1s;声音从鸣笛处→山崖→人,传播用时:

(1+2)s=3s

设人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340m/s×1s+340m/s×3s

得出:

s=680m

答: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是680m

10.一辆轿车正匀速驶向一座高山,司机鸣笛后6s听到回声,若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则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空气中声速为340m/s)

【答案】960m

【解析】

【详解】

由速度公式

得汽车的行驶路程为:

声音得传播路程为:

则鸣笛时汽车到高山得距离为:

所以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到高山距离为:

答:

汽车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

11.我国一艘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在水面下某处静止不动,声呐系统发现在正前方3.8km处有一艘不明潜艇匀速驶来。

声呐系统立刻再次发出超声波,经过5.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

声呐系统接收到声波后立刻向不明潜艇发射直线运动的鱼雷,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鱼雷的平均速度是80m/s。

求: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

【答案】

(1)20m/s;

(2)3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明潜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据我方潜艇的距离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与不明潜艇相向而行,其相对速度为

20m/s+80m/s=100m/s

从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到不明潜艇,至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我方潜艇,不明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发射鱼雷时两艇的相对距离为

3750m-50m=3700m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答: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12.某同学乘坐一辆汽车面对一座高山。

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若汽车是静止的,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5s听到回声,则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2)若汽车以10m/s的速度正对着高山驶去,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3s听到回声。

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

(1)850m;

(2)525m。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

t=

×5s=2.5s,

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s=v2t=340m/s×2.5s=850m;

(2)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s×3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3s=1020m,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

2s=s1+s2,

s=

=525m。

答:

(1)若汽车是静止的,则汽车距离高山850m远;

(2)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525m。

 

13.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

(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________(选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能强

【解析】

【详解】

(1)[1]耳朵在玻璃圆筒口上方清晰地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2]人看见闹钟,是闹钟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参照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

(4)[3]因为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后,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所以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于玻璃板。

14.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_______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在控制其它的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从而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因此应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同时辨别所发出声音的高低.

15.在音乐会上,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放声高歌,其中音调高的是________歌者,响度大的是________歌者(选填男、女).

【答案】女男

【解析】

【详解】

[1]我们所说的“男低音、女高音”,都是指声音的高低,即指的是音调的高低;音调高的是女高音;

[2]我们所说的“放声高歌、轻声伴唱”,都是指声音的大小,即指发出声音的响度,故响度大的是男低音。

二、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6.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

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

B.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过程用时20min

C.乙图中,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少

D.乙图中,烧杯中盐冰水混合物中水会变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甲图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故A错误;

B.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过程用时

20min-10min=10min

故B错误;

C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而盐冰水混合物吸收热量熔化,烧杯中盐冰水混合物中水会变多,故C错误,D正确。

17.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分别用质量相等的水和另一种液体进行对比实验,并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图所示实验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得(已知

A.乙物质是水B.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8.4×103J/(kg·℃)

C.甲的放热能力比乙强D.乙比甲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题意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水和另一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题中的图象可以看出,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

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温度降低得多的比热容小;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所以甲液体是水;故A项不符合题意;

B.由题图可知:

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是60℃,放热15分钟后甲液体的末温是40℃,乙液体的末温是20℃,则水放出的热量:

乙放出的热量:

而水和乙液体的质量相同,即

;在相同时间内水和另一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则有:

解得,

;故B项不符合题意;

C.由于甲液体的比热容大,所以甲的放热能力比乙强,故C项符合题意;

D.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水比较适合用作发动机的冷却液;即甲比乙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故D项不符合题意。

18.有一只不准的温度计,它的刻度是均匀的,但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为2℃,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显示为98℃,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显示为30℃,则实际的温度是多少?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温度计每一刻度表示的温度是

当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30℃时,实际的温度是

答:

把它放在某液体中显示为30℃,则实际的温度约是

19.煤、石油、天然气的过量开采使人类面临能源危机.某县在冬季利用地热能为用户取暖.县内有一口自喷状态地热井,出水温度为90℃,出水流量为150m3/h.

(1)每小时流出的水是多少kg?

(2)求每小时流出的地热水温度降低到50℃,所放出的热量.

(3)这些热量如果用天然气蒸汽锅炉供热,且天然气蒸汽锅炉的热效率为90%,则利用上述地热能供暖一小时可以节约多少天然气?

[ρ水=1.0×103kg/m3,c水=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4×107J/m3]

【答案】

(1)1.5×l05kg;

(2)2.52×1010J;(3)700m3

【解析】

【详解】

(1)每小时流出水的质量

m=ρV=1.0×103kg/m3×150m3=1.5×l05kg;

(2)水放出的热量

Q水放=cmΔt=4.2×103J/(kg•℃)×1.5×105kg×(90℃-50℃)=2.52×1010J;

(3)这些热量如果用天然气蒸汽锅炉供热,则

Q有用=Q水放=2.52×1010J,

天然气需要放出的热量

Q放=

=2.8×1010J,

天然气的体积

V=

=700m3.

答:

(1)每小时流出的水是1.5×l05kg;

(2)每小时流出的地热水温度降低到50℃所放出的热量为2.52×1010J;

(3)利用地热能供暖一小时可以节约700m3的天然气。

20.为了探究液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

下表是所有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烧杯的实验记录(选填烧杯号),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分析比较①②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比较③④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

(1)

(2)中的结论,然后综合归纳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答案】①③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同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

【解析】

【分析】

(1)探究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种类有关,保持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物质的种类不同,分析比较哪两个烧杯;

(2)比较①②两烧杯,同种物质,质量不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同,分析吸收的热量与哪个因素有关;比较③④两烧杯,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分析比较吸收的热量与哪个因素有关;

(3)根据

(1)

(2)中的结论,综合归纳可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详解】

(1)[1]①杯的质量是300g,升高10℃用的时间是12min,③杯的质量是300g,升高10℃用的时间是6min,而每分钟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说明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同;

(2)[2]①②两烧杯,同种物质,质量不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3]③④两烧杯,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同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3)[4][5][6]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

【点睛】

本题考查比热容的概念,需要知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21.某小组的同学做“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他们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确定以下控制的变量,你认为其中多余的是____________.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B.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另一种液体D.盛放水和另一种液体的容器相同

(2)加热到一定时刻,水开始沸腾,此时的温度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_℃,这表明实验时的大气压强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实验中,____________表示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水至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的内能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而另一种液体相应时刻并没有沸腾,但是温度计的示数比水温要高的多.请你就此现象进行分析,本实验的初步结论为:

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_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未知液体的吸热能力____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水的吸热能力.

【答案】B98小于加热时间(长短)增大不同小于

【解析】

【详解】

(1)[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需要控制相关物理量不变,需要保证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也相同、加热时间和方式相同,但并不需要酒精灯里所加酒精量相同,故选B;

(2)[2][3]水的沸点就是这刻的温度,由图可以看到它的沸点是98℃;这个沸点低于1标准大气压时的沸点,所以实验时的大气压强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