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87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doc

2010年招教考试复习备考资料大全

(教育学、心理学、综合理论、教育法规、新课程理念)

什么是招教?

考什么科目?

何时报名考试?

  教师招聘录用考试或称教师招聘考试、教师录用考试,一般简称招教。

是近年我国教育部门落实“凡进必考”原则,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

  知识点一般涵盖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材教法、教育法规、班级管理、教育写作、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说课、答辩、教案等,具体情况各地不同。

根据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各县区教师招聘考试由本县区负责,市直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由市教育局负责,各地考试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地根据本地教师队伍状况、编制状况等确定,考试时间也由当地自行确定。

但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如果安排招聘,一般会安排在暑期进行。

可以到当地教育部门咨询。

什么是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的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了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后,只有具备教师资格(持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聘任或任命担任教师工作。

教师资格作为一种法定的国家资格一经取得,即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时间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撤销。

2010年河南招教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

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

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

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

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育心理学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

教师可以准确、合理、有效、全面的了解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

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一)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易网整理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考试\大整理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它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学易网整理。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在这一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主要体现为: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学易网整理。

  

(2)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教学过程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3)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整体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贯彻《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应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成绩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级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可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自教学。

  5、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为主,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6、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标准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