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92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doc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把“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

这一总要求,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信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十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哪些重要问题?

   答: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我们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目标、任务和政策,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社会和谐的内容和要求在内。

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是不一样的。

但从总体上说,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充分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并不是说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只是提供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真正做到社会和谐,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

特别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我国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甚至是原来不曾有过的。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这两个“前所未有”,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我们要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处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进行破坏活动的现实环境中,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既要立足国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又要着眼长远,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还要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矛盾总会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会一劳永逸地消除矛盾,而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重要的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也是现实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

我们要坚持两个纲领相统一的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提出与当前情况和实际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在现阶段,就是要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发展目标出发来思考和确定我们的任务,首先解决那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十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答:

1、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2、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随着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

一方面,改革触及许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要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普遍提高,维护自己对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意识日益增强。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做到理论准备充分、政策思路更缜密、方法步骤更慎重。

要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观念,进一步完善改革决策的机制、规则和程序,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对涉及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进行论证、反复进行协商;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改革,要认真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3、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才能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在充分发挥各方面推进改革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协调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规范改革行为,既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又努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进一步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十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答: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

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

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

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

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

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以上“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

   十五、为什么要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首先,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翻,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

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十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来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干部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十七、为什么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注意把握哪些关键环节?

   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而又使我们面对着许多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又必然会使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露出来。

   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也要求社会更加和谐。

多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社会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出来,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三是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和谐因素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干扰着我国政治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正因如此,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都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深刻体现着党的决策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着眼整体推进,把握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是基础。

社会和谐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注意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

   第二,实施制度建设是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可以有效保证目标的实现。

要加大制度创新和建构的力度,尽快形成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体系。

第三,完善社会管理是保障。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障。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是支撑。

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作用。

   第五,加强党的领导是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各级党委应八百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提出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是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要担负的领导责任。

   十八,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胡锦涛同志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对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努力使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

这一重要论述,可以说是指向十分明确,把党的建设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在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我们今天在全党大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坚实的保证。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检验党的建设标准的思想,体现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高度统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要深入学习好科学发展观,要通过学习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方案和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而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要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同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就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党的建设体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落实到执政兴国的实践中,并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

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确保实现科学发展。

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犯下和认识问题的本领,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党的建设的重要标准,就要始终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和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