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1963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ocx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首先是被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的,然后才由抽象的哲学范畴走向社会应用,形成和谐社会的经世之用思想。

  古代哲学范畴,“和”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质。

“和”的本质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协和一体。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

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和”的理念提出在时间上要晚得多,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和”理念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

关于“和”的价值,最经典的语句就是“和为贵”。

“和为贵”的思想是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的,这是说和谐是天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在进入社会生活层面后,“和”就由抽象的哲学范畴变成了和谐社会的理想。

可以说,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从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说法,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体现了一种对平等、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源。

西方的和谐概念源于哲学。

自古希腊时期以后,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

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如社会领域就产生了和谐社会的理想。

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的观点和“理想国”构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

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的和谐社会思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还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就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大部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发展到新的阶段。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这些社会不和谐因素已经较为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

古今中外的和谐思想虽不是理论依据,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别是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转型期和现代社会的一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具有参考价值。

古今中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更是博大精深。

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即通过对乐律和谐的发现与天地万物的赞美,由自然理性导出社会理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仅崇尚物和、事和、人和、家和,而且形成了“小康社会”、“大同社会”“世外桃源”等和谐社会理想,还有“协和万邦”和追求天地人和的大境界。

西方古代就有和谐美的追求和和谐哲学理论,后来又有了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

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表达的和谐社会理想和所设计的和谐社会制度,集中体现了西方人的社会理想。

自古以来的这些和谐社会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基本上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和正确途径,还科学地预示了未来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并且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如马克思指出: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1],就为我们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视角。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两条最基本的原则、关于三大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既能帮助我们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又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过去,我们往往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未来社会的预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今天对我们更重要的,远不只是这些,也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还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

过去我们更重视这个“新世界”,而对他们批判的那个“旧世界”和现实社会主义在那个“新世界”中的历史方位缺乏深刻的认识。

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清醒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那个“旧世界”相当于“现代社会”,那个“旧世界”种种弊端和矛盾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用最卑鄙、最残酷、最野蛮、最伪善的动机和手段毁坏了古老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端就是社会两极分化、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集中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总是有限度的,而且不可能摆脱畸形发展的怪圈。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相当于“后现代社会”),才能真正解决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于正处在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现代化理论和西方各种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思想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现代化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世界潮流,也是当今时代潮流,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不懂得现代化理论、世界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就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西方现代化理论异彩纷呈,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关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如“李嘉图定律”、西蒙·库茨涅茨的“倒U形曲线规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的政治社会学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赫西曼的“隧道理论”、朗西曼的“ABX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整合理论、美国哲学家与政治理论家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看法。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和谐现象、选择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无疑具有借鉴作用。

由以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包括: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坏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如何把握其科学含义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

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民主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2)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3)诚信友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

没有诚信,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人际关系就会紧张;没有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不是死水一潭,而是要在发展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和谐。

因此和谐社会必须充满活力。

这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5)安定有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安定”是指社会发展的稳定、社会关系中的和睦相处和人们的心理平和。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但是,社会安定决不是“万马齐喑”,而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定胜天,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科学的,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才是爱护自己。

这一点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证明。

拼资源,拼消耗,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这些过去我们曾经犯过无数次的错误,无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根本性的伤害。

现在,我们必须从观念、战略和行动上予以纠正,树立和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适应的观念、战略和行动。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3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主要内容是: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

和谐社会,四个字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要去党的文章上摘取内容,就按照自己心里想的,来分析这件事情。

目标:

建设成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中国人民物质水平比较高,社会各方面的福利保障比较到位,而且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修养素质提高到一定水平。

任务分为长期任务和紧要任务:

紧要任务:

首先继续深入打击各种贪污腐败,党的各层干部腐败现象太严重了,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严重损害了党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

如果没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塑造出的光辉形象,如果没有党中央高层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仅从下面各层的表现来评价它,我们的党就完了,估计很多地方都是烂透了。

所以这个工作非常重要,非常严峻。

然后一些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

同时,因为中国人多,为了发展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应该走高福利、低收入的路线。

从现在汽车消费就可以看出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收入高了,大家都买汽车,结果能源消费、交通、污染各个方面在短时间内爆发。

而采用高福利、中低收入的方式,既能保证人民的生活和福利,又可以节约能源。

长期任务:

坚持党的廉洁和效率,坚持为老百姓牟利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

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