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796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doc

教育综合知识

(一)时事政治模块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

1.教育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

(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教师职业道德概念: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作用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作用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坚持知行统一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努力做到“慎独”

4、学习先进人物

5、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6、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三)教育学模块

1.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分为: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狭义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2.三个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4.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政治制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

2.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治的制约,同时也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

教育学对政治的作用:

a、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b、培养和早就政治人才c、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3、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教育与科技文化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教育又积极反作用于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5.教育与个体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形式。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水平

学校---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型规范

2、学校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功效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判功能4、指导功能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3、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组成部分:

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教育从产生到今天,其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非形式化”的原始教育到“形式化”的学校教育,再到今天构成完整体系的“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幼儿教育:

实施机关为幼儿园,

2、初等教育:

包括普通小学和成人初等学校

3、中等教育:

包括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技工学校

4、高等教育:

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

8.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养

1、教育专业精神2、教育专业人格3、科学文化素养4、学科专业素养

5、教育专业知能

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2、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

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6)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教师主动融洽师生关系

2、要研究掌握批评学生的方法

3、教师要注重形成自身的威信

4、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适当的满足

5、教师要多于学生交往,增强彼此的喜欢程度:

以教学过程为主,多于学生沟通;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多方面了解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9.课程

(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为: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来划分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分为: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材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

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特征: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3、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0.教学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构成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又是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并培养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性规律

2、教学发展性规律

3、教学教育性规律

(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a、选择正确的直观教育和现代教学方法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导向性原则-----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让学生动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的教学

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d、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

5、练习法6、实验法

运用: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教学的条件、时间、设备

4、学生的特点

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人格特点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

2、上好课的要求: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活跃

作业的检查与批改------1、作业内容科学

2、作业分量适度,难易适度

3、对作业提出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经常检查批改作业

5、作业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外辅导------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做好对学生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3、为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研究指导,帮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成绩评定要求根据标准,力求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准确,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应防止凭印象评定。

(6)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3、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倡导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鼓励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开放

11.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教学评价=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

1、激励作用2、调节作用3、诊断作用4、管理作用5、发展作用

(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主要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方法:

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2、表现性测验评价法

3、评定量表评价法

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

5、同伴评定法与轶事记录评价法

6、成长记录评价法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

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

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

12.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1)德育及其意义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德育的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