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0103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docx

项羽本纪课后练习

项羽本纪

一、通假字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用期,同,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同“”

骑皆伏曰“”同“”,

马童面之“”同“”,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毋妄言,族矣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项王军壁垓下

2.使动用法

竟学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3.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

4.名词作状语

无不膝行而前

项王则夜起

豪杰蜂起

三、古今异义

1.吾知公长者古义:

;今义:

2.地方千里古义:

;今义:

3.然羽非有尺寸古义:

;今义:

4.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1.将溃围,斩将,刈旗()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2.当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3.东项王复引兵而东()

期山东为三处()

五、虚词积累

1.以梁以此奇籍此()

无不一以当十()

2.之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何楚人之多()

项梁怒之()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六、特殊句式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

与籍避仇于吴中()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

敬畏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

即使

C.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为:

替、给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卒:

同“猝”,仓促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B.项王自度不得脱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乃持项王头视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

B.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

流逝B.与秦军遇遇:

相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

营垒D.诸侯皆属焉属:

归属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B.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乃”相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是决定楚汉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使项羽一生的功业发展到顶峰。

作者从侧面描述战争的过程,却极具气势。

B.文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C.《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D.慷慨悲歌的项羽和叱咤风云的项羽,在司马迁笔下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盈。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

”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

“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

“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①为气任侠:

任性使气,见义勇为。

②嫚:

用言辞轻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

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

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

迎合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

项羽灭亡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

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能实行。

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

见面后,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羽本纪

一、通假字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用期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同“徭”

骑皆伏曰“伏”同“服”,佩服

马童面之“面”同“偭”,背向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毋妄言,族矣灭族。

亦足王也称王。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进。

项王军壁垓下驻扎。

2.使动用法

竟学使……完毕。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使……沉,使……破

3.意动用法

梁以此奇籍以……为奇。

4.名词作状语

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

项王则夜起在夜里。

豪杰蜂起像蜜蜂。

三、古今异义

1.吾知公长者古义:

品德高尚的人;今义:

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2.地方千里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

3.然羽非有尺寸古义:

权势;今义:

分寸。

4.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

统治;今义:

管理。

四、一词多义

1.将溃围,斩将,刈旗(名词,将领)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动词,率领)

2.当当是时,楚兵冠诸侯(介词,在)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动词,抵挡)

3.东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

期山东为三处(东面)

五、虚词积累

1.以梁以此奇籍此(介词,因为)

无不一以当十(介词,用,拿)

2.之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何楚人之多(这么)

项梁怒之(代词)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结构助词,的)

六、特殊句式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被动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定语后置)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期山东为三处    B.地方千里

C.吾知公长者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

敬畏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

即使

C.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为:

替、给

D.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卒:

同“猝”,仓促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

B.项王自度不得脱

C.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D.乃持项王头视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

B.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

C.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

D.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B.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D.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

流逝B.与秦军遇遇:

相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

营垒D.诸侯皆属焉属:

归属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乃”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B.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乃”相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乃”不相同,两个“以”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是决定楚汉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使项羽一生的功业发展到顶峰。

作者从侧面描述战争的过程,却极具气势。

B.文中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C.《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D.慷慨悲歌的项羽和叱咤风云的项羽,在司马迁笔下相反相成,相互辉映,完美地结合为一体,使得英雄的形象更加丰盈。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

”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

“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

“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①为气任侠:

任性使气,见义勇为。

②嫚:

用言辞轻侮。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匿濮阳周氏匿:

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意: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拜:

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阿:

迎合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④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

项羽灭亡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

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能实行。

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

见面后,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测评

1.D [A项古义:

本句中意为山的东面;今义:

中国的一个省。

B项古义:

土地方圆;今义:

某一个区域,空间的某一部分,部位。

C项古义:

性情谨慎敦厚的人;今义:

年龄大、辈分高的人。

]

2.D [卒:

终于。

]

3.B [A项“繇”同“徭”,C项“辟”同“避”,D项“视”同“示”。

]

4.D [①乃:

竟;②乃:

于是;③虽:

即使;④虽:

虽然。

]

5.B [A、C、D为省略句,B为倒装句。

]

6.A [逝:

奔驰。

]

7.D [“乃”,一为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一为“仅仅,只”。

“以”,一为连词,表目的,来;一为介词,“用,拿”。

]

8.A [作者对巨鹿之战,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而以侧面描写为主的写法。

正面描写用短句快节奏地概略叙述战斗过程。

主要用侧面描写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

9.

(1)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

(2)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10.A [匿:

隐藏。

]

11.D [①朱家说的话,说季布是在履行职责;③季布介绍当时的情况;④只能说明季布明理。

]

12.B [B项季布援引历史故事,只说明出兵难以取胜,最后吕后罢朝不复议击匈奴事。

吕后从未发过攻击匈奴的命令,所以B项“吕后收回成命”是错误的。

]

13.

(1)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

(2)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任性使气而又见义勇为,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将他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拜见汝阴侯滕公,趁机对滕公说:

“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

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

“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

“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

“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

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

这是当面撒谎!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了。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

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

“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

“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

”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启程去了。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

“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

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

再说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声,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

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扬了它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