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5915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docx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说明】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③。

项梁尝有栎阳逮④,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⑤,以故事得已⑥。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⑦。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⑩,族矣(11)!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12),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3)。

  ①季父:

父之幼弟,即小叔父。

“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

放弃,丢下。

③竟学:

学到底。

“竟”,终于,完毕。

④逮:

及,指有罪相连及。

⑤请:

求,要。

书:

信。

抵:

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

⑥以故:

因此。

已:

止,了结。

⑦皆出项梁下:

意思是都不如项梁。

⑧繇:

同“徭”。

⑨阴:

暗中。

部勒:

部署,组织。

宾客:

“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

子弟:

指吴中的年轻人。

⑩妄言:

胡乱说。

(11)族:

灭族,满门抄斩。

(12)扛:

两手对举。

(13)虽:

即使。

惮:

害怕。

  秦二世元年七月①,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②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③。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④。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⑤。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⑥: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⑦。

门下大惊,扰乱⑧,籍所击杀数十百人⑨。

一府中皆慴伏⑩,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11),谕以所为起大事(12),遂举吴中兵(13)。

使人收下县(14),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15)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

“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16),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17)。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18),徇下县(19)。

  ①秦二世元年:

即公元前209年。

②会稽守通:

会稽郡郡守殷通。

  ③“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大约是当时成语。

“先”,在前边;“后”,在后边。

④将:

带兵。

⑤亡:

逃亡,避匿。

⑥眴:

目动,眨巴眼,使眼色。

⑦印绶:

指印。

“绶”,穿缚印纽的带子。

⑧扰乱:

乱,混乱。

“扰”也是乱的意思。

⑨数十百人:

一百来人。

⑩慴伏:

因惧怕而屈服。

“慴”,恐惧。

“伏”,同“服”。

(11)故:

从前,原先。

(12)谕:

晓喻,告诉。

所为:

等于说所以。

(13)举:

发动。

(14)下县:

指会稽郡下属各县。

(15)部署:

安排,布置。

(16)公:

对对方的尊称,等于说您。

主:

主管。

(17)伏:

同“服”,敬服,佩服。

(18)裨将:

副将。

(19)徇:

带兵巡行占领地方。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①,未能下②。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③,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

“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④。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⑤。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⑥,称为长者⑦。

东阳少年杀其令⑧,相聚数千人,欲置长⑨,无适用,乃请陈婴。

婴谢不能⑩,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少年欲立婴便为王(11),异军苍头特起(12)。

陈婴母谓婴曰: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13)。

今暴得大名(14),不祥。

不如有所属(15),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16)。

”婴乃不敢为王。

谓其军吏曰:

“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17)。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18)。

”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

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

凡六七万人(19),军下邳(20)。

  ①于是:

在此时。

②下:

用兵力威服,降服。

③矫:

假托。

④以:

率领。

西:

向西,西进。

⑤使使:

派使者。

后一“使”字旧读去声,是使者的意思。

与连和:

跟陈婴联合在一起。

⑥素:

平素,一向。

信谨:

老实谨慎。

⑦长者:

忠厚老实的人。

⑧其令:

指东阳县县令。

⑨置长:

推举首领。

“置”,设立。

⑩谢:

推辞。

(11)便:

立即。

(12)异军:

与众不同的军队。

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

又《集解》引如淳曰:

“魏君兵卒之号也。

《战国策》魏有苍头二十万。

”特起:

独起,就是独树一帜的意思。

(13)先古:

祖先。

(14)暴:

突然。

大名:

指称王之名。

(15)有所属:

有所归属,意思是去依附谁。

(16)“非世”句:

意思是因为你不是世人所指说的人物。

“指名”,指着称名。

(17)其人:

项氏的人,指项梁。

(18)必:

一定,必然。

(19)凡:

总共。

(20)军:

驻扎,扎营。

  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①。

项梁谓军吏曰:

“陈王先首事②,战不利,未闻所在。

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③,逆无道。

”乃进兵击秦嘉。

秦嘉军败走④,追之至胡陵。

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

景驹走死梁地。

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

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⑤。

馀樊君死。

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

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⑥,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⑦,皆阬之⑧。

还报项梁。

项梁闻陈王定死⑨,召诸别将会薛计事⑩。

此时沛公亦起沛往焉。

  ①距:

同“拒”。

②先首事:

最先领头起事。

③倍:

同“背”,背叛。

④败走:

战败而逃。

“走”,跑。

⑤别将:

与主力军配合作战的部队将领。

⑥别:

另外。

⑦拔:

攻下。

⑧阬:

同“坑”,活埋,坑埋。

⑨定:

确实。

⑩会:

会聚,集合。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①:

“陈胜败固当②。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③,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④‘楚虽三户⑤,亡秦必楚’也。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

今君起江东,楚蠭午之将皆争附君者⑥,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⑦,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⑧,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⑨。

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

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①说:

游说,劝说。

②固:

本来。

当:

应当,应该。

③怀王入秦不反:

楚怀王熊槐被秦昭王骗至武关会盟,结果被扣留,死在那里。

“反”,同“返”。

④南公:

战国时一位善预言的老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南公十三篇”,属阴阳家。

⑤虽三户:

意思是即使只剩三户人家。

“三户”是极言其少。

一说“三户”为地名。

⑥蠭午:

等于说蜂起。

“蠭”,同“蜂”。

“午”,纵横交错的样子。

⑦然其言:

以其言为然,认为他的话对。

⑧心:

熊心,楚怀王之孙名心。

⑨“立以为”二句:

立熊心为楚怀王,是为了顺从民众的心愿。

“怀王”本是熊心祖父的谥号,立心为怀王,于理不当,但这是合于“楚人怜之至今”的心情的。

  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楚。

假相田角亡走赵。

角弟田间故齐将,居赵不敢归。

田荣立田儋子市为齐王。

项梁已破东阿下军①,遂追秦军。

数使使趣齐兵②,欲与俱西。

田荣曰:

“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乃发兵。

”项梁曰:

“田假为与国之王③,穷来从我④,不忍杀之。

”赵亦不杀田角、田间以市于齐⑤。

齐遂不肯发兵助楚。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⑥。

西破秦军濮阳东,秦兵收入濮阳。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

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邕丘⑦,大破秦军,斩李由。

还攻外黄,外黄未下。

  ①东阿下:

东阿一带。

“下”,表示属于某一范围。

②数:

屡次,多次。

趣:

同“促”,催促。

③与国:

互相联合的国家,即盟国。

④穷:

困窘,走投无路。

⑤市于齐:

跟齐国做交易。

“市”,买。

⑥屠:

屠戮,毁灭。

⑦略:

夺取。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①,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

宋义乃谏项梁曰: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卒少惰矣②,秦兵日益③,臣为君畏之。

”项梁弗听。

乃使宋义使于齐④。

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

“公将见武信君乎?

”曰:

“然。

”曰:

“臣论武信君军必败⑤。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⑥。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

沛公、项羽相与谋曰⑦:

“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

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①比:

等到。

②少:

稍。

此句“卒少惰”实际是说“将骄”,即说项梁骄傲了。

这是一种委婉说法。

③益:

增加。

④使宋义使于齐:

派宋义出使到齐国去。

⑤论:

推断,预料。

⑥疾行:

快走。

及:

赶上。

⑦相与:

在一起。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①。

陈余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比,此所谓河北之军也。

  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②,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

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①甬道:

两旁筑墙的通道。

输之粟:

给王离、间涉输送粮食。

②之:

往,到……去。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

“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①,此可谓知兵矣。

”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②,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③。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

“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

“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④。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⑤,我承其敝⑥;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⑦,必举秦矣⑧。

故不如先斗秦、赵⑨。

夫被坚执锐⑩,义不如公;坐而运策(11),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12),贪如狼,强不可使者(13),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14),饮酒高会(15)。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

“将戮力而攻秦(16),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17),士卒食芋菽(18),军无见粮(19),乃饮酒高会(20),不引兵渡河因赵食(21),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22),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

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23),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24),非社稷之臣(25)。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26),即其帐中斩宋义头(27),出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28)。

皆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29)。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使桓楚报命于怀王(30)。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①征:

征兆,兆头。

②说:

同“悦”。

③卿子:

当时对人的尊称。

冠军:

《汉书》颜师古注:

“言其在诸军之上。

”④“夫搏”句:

“搏”,抓取,这里指叮咬。

“虻”,牛虻。

“虮”,虱卵。

全句意思是能够叮咬大牛的牛虻并不能破牛身上小小的虱子,比喻钜鹿城虽小,但很坚固,秦兵不能马上攻破它。

又:

《汉书》颜师古注:

“言以手击牛之背,可以杀其上虻,而不可以破其内虱,喻今将兵方欲灭秦,不可尽力,与章邯即战,或未能禽,徒费力也。

”《索隐》:

“邹氏搏音附。

今按:

言虻之搏牛,本不拟破其上之虮虱,以言志在大不在小也。

”⑤罢:

通“疲”。

⑥承:

趁,利用。

敝:

疲惫。

⑦鼓行而西:

敲着鼓行进,向西攻秦。

⑧举:

攻取,占领。

⑨斗秦、赵:

使秦国和赵国互相争斗。

⑩被:

同“披”。

坚:

指坚甲。

锐:

指锐利的兵器。

(11)运策:

运用谋略。

(12)很:

同“狠”,不听从,执拗。

(13)强:

倔强。

(14)身;亲自。

(15)高会:

大会宾客。

(16)戮力:

合力,并力。

“戮”通“勠”。

(17)岁饥:

年荒,年成不好。

(18)芋:

芋头,这里指薯类。

菽:

豆类。

(19)见:

同“现”,现成的,原有的。

(20)乃:

却,竟然。

(21)因赵食:

依靠赵国的粮食来食用。

“因”,凭借。

(22)新造:

刚刚建立的。

(23)埽:

同“扫”,尽,这里是全部集中的意思。

专属于将军:

都托付给你了。

(24)徇:

谋求。

(25)社稷之臣:

指名副其实的国家大臣。

“社稷”,本为社稷坛,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后来代指国家。

(26)朝:

参见。

(27)即:

就在。

(28)枝梧:

本指架屋的小柱与斜柱,枝梧相抵,引由为抵抗、抗拒之意。

(29)假:

代理。

(30)报命:

复命,回朝报告。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①,救钜鹿。

战少利②,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③,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④。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⑤,莫敢纵兵⑥。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⑦。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⑧,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①河:

这里指漳河。

②少利:

胜利不多。

③釜:

锅。

甑:

做饭用的一种瓦器。

④冠诸侯:

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

⑤壁:

壁垒,营垒。

⑥纵兵:

出动军队。

“纵”,放。

⑦惴恐:

恐惧。

⑧辕门:

即营门。

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

⑨膝行而前:

跪着向前走。

“膝行”,有膝盖行走。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①。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②。

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③,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

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④,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

“赵高用事于中⑤,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⑥;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⑦。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⑧:

“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⑨。

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⑩,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

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11),而诸侯并起滋益多(12)。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13)。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14),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15)。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16),岂不哀哉!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17),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8);此孰与身伏鈇质(19),妻子为僇乎(20)?

”章邯狐疑(21),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22),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①让:

责备,责问。

②请事:

请示有关事情。

③司马门:

皇宫的外门,常有武官司马把守,所以叫司马门。

④出故道:

走来时所走的路。

“故道”,原路。

⑤用事:

掌权,擅权。

中:

指朝廷。

⑥疾:

同“嫉”。

⑦孰计:

仔细考虑。

“孰”,同“熟”。

⑧遗:

送给。

⑨赐死:

赐剑令自杀。

⑩戎人:

指当时的匈奴。

(11)以十万数:

拿十万来计算,言其极多。

(12)滋益:

更加,越发。

(13)更代:

替代,接替。

(14)多内郤:

朝廷中有怨仇的人多。

“郤”,裂缝,裂痕。

(15)无:

无论。

(16)孤特独立:

就是孤立。

“孤”“特”“独”三字同义。

(17)从:

同“纵”,合纵,指联合攻秦。

(18)南面称孤:

就是称王。

“南面”,面朝南。

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

“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19)孰与:

表示……跟……相比怎么样的意思。

身伏鈇质:

即身遭刑戮。

“伏”,趴。

“鈇”同“斧”,斩人用的刑具。

“质”,同“锧”,斩人时所垫的砧板。

(20)为:

被。

僇:

通“戮”。

(21)狐疑:

犹豫不决。

(22)度:

同“渡”。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

”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

“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

已盟①,章邯见项羽而流涕②,为言赵高③。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④。

到新安。

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⑤,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⑥,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⑦,轻折辱秦吏卒⑧。

秦吏卒多窃言曰⑨: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⑩,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11),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计(12),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

“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①盟:

立誓约。

②涕:

泪。

③为言:

对项羽说。

④前行:

先锋,先头部队。

⑤异时:

从前。

故:

从前,这里可译为曾经。

繇使屯戍:

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

⑥遇:

待。

无状:

没有样子,不像样子,指无礼。

⑦奴虏使之:

像对待奴隶一样使役他们。

“虏”,也是奴隶。

⑧轻:

轻易,随便。

折辱:

屈辱,侮辱。

⑨窃言:

私下说,偷偷说。

⑩诈:

欺骗。

吾属:

我们这班人,我们。

(11)即:

如果。

(12)微闻:

访察到。

“微”,通“覹,窥视,探察。

  行略定春地①。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②,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④,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①行:

行将,将要。

②旦日:

明天。

飨:

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

③幸:

宠幸,宠爱。

④气:

预示吉凶之气。

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①。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

毋从俱死也③。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④,不可不语⑤。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⑥‘距关,毋内诸侯⑦,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⑧?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⑨,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⑩?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11),项伯杀人,臣活之(12)。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13)?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4)。

”张良出,要项伯(15)。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16),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17),籍吏民(18),封府库(19),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0)。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1)。

”项伯许诺

  。

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2)。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王许诺。

  ①善:

“亲善,跟……要好。

②具:

全部。

③毋从俱死:

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

④亡去:

逃离。

⑤语:

告诉。

⑥鲰生:

浅薄愚陋的小人。

“鲰”,小。

⑦内:

同“纳”。

⑧当:

挡住,抵挡。

⑨固:

固然,当然。

⑩安:

何,怎么。

有故:

有旧交。

(11)游:

交游,交往。

(12)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

(13)孰与君少长:

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

(14)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事”,侍奉。

(15)要:

邀请。

(16)卮:

酒器。

为寿:

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

(17)秋毫:

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18)籍:

登记。

(19)府库:

仓库。

(20)非常:

指意外变故。

(21)倍德:

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

“倍”,同“背”。

(22)蚤:

通“早”。

谢项王:

向项王陪罪。

“谢”,谢罪,道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①,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③。

项王、项伯东向坐④,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⑤,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⑥,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⑦,若入前为寿⑧,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⑨,若属皆且为所虏⑩。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11),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12)。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13)。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14),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15),哙遂入,披帷西向立(16),嗔目视项王(17),头发上指,目眥尽裂(18)。

项王按剑而跽曰(19):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0)。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21)。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22)。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23)。

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24),刑人如不恐胜(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