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3746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神经病学重点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重点3.docx

《神经病学重点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重点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病学重点3.docx

神经病学重点3

神经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2、Horner综合征:

指病侧眼球轻微下陷、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应正常,上睑下垂、同侧面部少汗、眼压下降等。

3、共济失调:

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一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语言障碍。

4、假性球麻痹:

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主要是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使延髓运动性颅神经核---疑核以及脑桥三叉神经运动核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发生中枢性瘫痪所致,临床表现为舌、软腭、咽喉、颜面和咀嚼肌的中枢性瘫痪,其症候同球麻痹十分相似,但又不是由延髓本身病变引起的,故而命名为假性球麻痹。

5、脊髓半切综合征:

脊髓病损等原因引起病损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的临床综合征。

6、失神发作:

分典型和不典型失神发作,临床特点为有短暂的意识丧失,突然开始,突然结束,发作时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断,双目凝视,眼球短暂上翻。

7、谵妄:

谵妄是指一组综合征,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8、肌无力危象:

指因患儿本身病情加重或治疗不当引起呼吸肌无力导致的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状态,常有反复感染、低钠血症、脱水、酸中毒或不规则用药病史。

9、Wallenberg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的延髓背侧梗死,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主要表现为:

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2)病灶侧软腭、喉咽肌瘫痪;3)病灶侧共济失调;4)Horner综合征;5)交叉性感觉障碍

10、分水岭梗死:

指两条或两条以上脑血管供血系统的交叉区域,由于这一区域的供血单一,侧支循环不丰富,因此,一但某一供血系统发生病变,其该区易发生脑梗死,这种梗死称为分水岭梗死。

11、黄斑回避: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该现象的出现见于视放射中后部或视觉皮质区的损害或病变。

12、Todd瘫痪:

指严重部分运动性发作患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半小时至36小时内消除)肢体瘫痪

13、TIA:

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1.运动神经元病(MND):

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

3.脊髓横贯性损害:

多见于急性脊髓炎及脊髓压迫症。

主要症状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等。

4.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形成,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

5.运动系统:

由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下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组成,要完成各种精细而协调的复杂运动,需要整个运动系统的互相配合和协调。

6.嗜睡:

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7.昏睡:

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

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需经高升呼唤或其他较强烈的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8.浅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

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

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9.中昏迷:

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

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10.深昏迷:

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药或有下降。

11.去皮质综合征:

多见于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该综合征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外伤等。

12.眩晕:

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眩晕与头昏不同,后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等。

临床上按眩晕的性质可分为真行眩晕与假性眩晕。

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为真性眩晕,而仅有一般的晕动感并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错觉称假性眩晕。

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将眩晕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眩晕,前者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后者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

13.假性眩晕非系统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通常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感或摇摆感,很少伴有恶心、呕吐,。

常由眼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引起。

14.颅内压增高:

是指在病理状态下,颅内压力超过200mmH2O,常以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多为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并超出颅内压调节代偿的范围,时颅内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正常颅内压为80-180mmH2O。

1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H,最长不超过24H,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

16.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闭塞后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17.分水岭脑梗死(CWSI):

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

18.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未自行停止。

最常见原因是不规范AEDs治感染、精神因素、过度疲劳、孕产和饮酒等均可诱发。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时临床上最常见、最危险的癫痫状态。

首先选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19.莱尔米特征:

多发性硬化发作期时,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出刺痛感或闪电样感觉,自颈部沿脊柱放散至大腿或足部,称为莱尔米特征,是因屈颈时脊髓的局部牵拉力和压力升高、脱髓鞘的脊髓颈段后索受激惹引起的。

20.异动症:

又称为运动障碍,常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力障碍样动作,可累及头面部、四肢、躯干。

主要有三种形式剂峰异动症、双相异动症、肌张力障碍;

21.痫性发作: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临床上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的过程成为痫性发作,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术中形式的痫性发作。

22.急性脊髓炎:

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时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脊髓炎,以病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

以T3-5最为常见。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激素(急性期,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VB;抗生素;其他;

Froin征:

椎管严重梗阻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超过10g/L时,黄色的脑脊液流出后自动凝结,称为Froin征。

贝尔征(Bell):

体格检查时,可见患侧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

23.吉兰巴雷综合征GBS:

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由于口轮匝肌瘫痪,骨气、吹口哨漏气;颊肌瘫痪,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龈;面瘫多见单侧,若为双侧则考虑是否为吉兰巴雷综合征;

24.Ramsay-Hunt综合征:

膝状神经节受累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消失及听觉过敏外,画着还可有乳突部疼痛,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成为Ramsay-Hunt综合征。

25.重症肌无力危象:

是指呼吸机受累时出现咳嗽无力甚至呼吸困难,需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诱发因素包括呼吸道干扰、手术、精神紧张、全身疾病等。

胆碱酯酶抑制剂。

26.重症肌无力:

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外源性IgG可以干扰AchR抗体与AchR结合从而保护AchR不被抗体阻断。

27.皮质盲:

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

28.杰克逊癫痫:

大脑皮层运动区有皮质损害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称为杰克逊癫痫。

29.Bell征。

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facialpalsy)也称为Bell麻痹(Bell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患者表情肌瘫痪,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

问答题

1、左侧胸5半侧脊髓损害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可有①胸5神经根分布区自发性疼痛,夜间加剧,每于咳嗽、喷嚏、转体、负重等用力动作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此谓神经根刺激症状。

②胸5平面以下右侧躯体出现难以形容的烧灼样疼痛,为脊髓丘脑囊受压所致。

③左下肢无力、僵直、走路踩棉花感。

体征可有①感觉系统:

右侧胸5平面以下痛瘟觉缺失,左胸5以下深感觉消失。

②左侧胸5周围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带在早期可出现。

③左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

2、脑出血与脑梗死临床鉴别要点

脑梗死脑出血

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动态起病(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等颅压高症状

意识障碍无或较轻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核区)

CT检查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无色透明可有血性

3、简介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答案不全)

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搓丸样动作)、肌强直(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运动迟缓(面具脸)、姿势步态障碍(冻结现象,前冲步态,慌张步态)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目的和措施有哪些?

(仅供参考)

治疗目的:

减少其发展为脑梗死的几率,减少复发,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措施:

1)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扩容治疗;溶栓治疗;其他如降纤酶治疗;3)外科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控制危险因素。

5、如何判断脊髓横贯损害时夫人病灶水平?

判断脊髓损害水平:

根据感觉障碍平面,运动障碍表现,二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来判断.如颈膨大损害时上肢软瘫,下肢硬瘫;肩以下各种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胸段损害上肢正常,下肢硬瘫,躯干以下感觉障碍等。

6、低钾型周期性瘫痪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常于饱餐后夜间睡眠或清晨起床时发现肢体肌肉对称性不同程度的无力或完全瘫痪,下肢重于上肢、近段重于远端;也可从下肢逐渐累及上肢瘫痪肢体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可伴有肢体酸胀、针刺感,脑神经支配肌肉一般不受累。

吉兰-巴雷综合征呈四肢弛缓性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可有周围性感觉觉障碍和脑神经损害,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可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鉴别。

7、脑出血的治疗目的和主要措施是什么?

治疗目的:

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内科治疗措施:

①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2~4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褥疮等;②调整血压,改善循环;③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④止血治疗;⑤亚低温治疗;⑥预防并发症。

外科治疗:

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术和脑室穿刺引流术等

8、癫痫药物治疗的原则?

停药的指征是什么?

原则:

1)确定是否用药;2)正确选择药物;3)药物的用法;4)严密观察不良反应;5)尽可能单药治疗;6)合理的联合治疗;7)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原则;8)个体化治疗。

停药指征:

一般认为原发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在完全控制4~5年后,失神发作停止半年后,可考虑停药,但停药前应有缓慢减量的过程,一般不少于1~1.5年无发作者方可停药。

1、请描述Bell面瘫的典型临床表现,及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1)Bell面瘫的典型临床表现:

①贝耳口而瘫通常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2天达高峰;②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包括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闭合不能或不全,浅闭眼时出现贝尔现象,患侧鼻唇沟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漏气,食物滞留;③所有同侧舌前味觉障碍;④部分病人病份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

(2)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

病侧额纹减少,闭眼不拢、眼裂较大、鼻唇沟度浅,露齿时口角歪向对侧,鼓腮吹口哨时病受侧是由于神经核或核下性病变。

中枢性面瘫:

只出现病变对侧下半部后的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度浅,口角歪向对侧,是由核上的皮质延脑束或皮质运动区病变。

2、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内科治疗措施是什么?

外科治疗适应症?

(1)内科治疗措施:

①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2~4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大小便通畅,预防褥疮等;②调整血压,改善循环;③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④止血治疗;⑤亚低温治疗;⑥预防并发症。

(2)外科治疗适应症:

一般认为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内)。

需考虑手术情况如下:

①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核壳出血大于等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等于5ml);②小脑出血大于等于10ml,或直径大于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③重症脑室出血

3、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有哪些?

瘫痪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常见原因有哪些?

(1)动眼神经支配的肌肉有:

上直肌、上睑提肌、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

(2)动眼神经瘫痪临床表现:

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很大限制。

(3)常见原因有海马钩回疝、后交通动脉瘤、中脑病变等

4、帕金森病的“四主征”是什么?

、帕金森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药物治疗有哪些种类,并请每种举一例?

(1)四主征:

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

(2)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3)治疗药物类型及举例:

①抗胆碱药物:

苯海索;②金刚烷胺;③复方左旋多巴:

美多芭;④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麦角类(溴隐亭、倍高利特);非麦角类(普拉克索);⑤MAO-B抑制剂:

司来吉兰;⑥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恩他卡朋;⑦其他药物:

神经保护剂:

辅酶Q10。

5、如何鉴别诊断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鉴别要点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病位

皮质运动区至支配脊髓前角的锥体束

脊髓前角、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

肌张力

增高(急性期呈减低)

减低

瘫痪类型

痉挛性瘫(急性期迟缓性瘫痪)

迟缓性瘫痪

腱反射

亢进

减低或消失

病理反射

阳性

不出现病理反射

肌肉萎缩

无肌肉萎缩,久病后废用性萎缩

肌肉萎缩明显

电检测

无变性反应

变性反应

6、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及一般处理、选药原则、首选药物是什么?

定义:

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

一般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2)监护生命体征:

呼吸,心脏功能,血压,血氧等;3)建立静脉通道;4)查找诱发癫痫的原因并治疗。

积极防治并发症,对症治疗,防止脑水肿、控制感染、纠正代谢紊乱,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

选药原则:

1)能静脉给药;2)可以快速进入脑脊液;3)无难以接受不良反应,能在脑内存在足够长时间以防止复发。

首选安定(地西泮)。

30.帕金森病(PD):

是一种常见于中来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1.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典型表现为拇指与示指呈搓丸样运动);肌强直(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姿势障碍(冻结现象与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2.非运动症状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障碍;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中来年发病,缓慢进展性病程,必备运动迟缓及至少具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或姿势平衡障碍中的一项,偏侧起病,对左旋多巴治疗敏感作出临床诊断。

帕金森病治疗:

首选左旋多巴。

31.周期性瘫痪分型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正常钾型三类,临床上以低钾型多见。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见诱因由疲劳、饱餐、寒冷、酗酒、精神刺激等;2.常与饱餐后夜间睡眠或清晨起床时发现肢体肌肉对称性不同程度的无力或完全瘫痪,下肢重于尚志,近端重于远端;3.发作持续时间不等,最先受累的肌肉先恢复。

发作频率不等。

治疗:

周期性瘫痪发作时成人一次口服或鼻饲氯化钾。

对有呼吸肌麻痹者,应及时给予人工呼吸,吸痰、给氧。

心律失常者可应用10%氯化钾30ml、胰岛素10单位加5%葡萄糖液1000ml静脉滴入。

但禁用泮地黄类药物。

因为缺钾时心脏对洋地黄的敏感性增高,易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

周期性瘫痪发作间歇期的治疗:

发作较频繁者,可长期口服氯化钾1-2g,3次/d,或氯化钾2g每晚睡前服用。

如并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肾上腺皮质肿物者,应进行相应的药物或外科手术治疗。

尚须警惕个别患者仍有心律不齐,治疗困难,且可因室性心动过速猝死。

32.脑血栓形成时脑梗死的常见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根本病因。

33.脑梗死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并能有某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解释,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脑出血、脑栓塞、颅内占位病变。

脑出血与脑梗死临床鉴别要点

脑梗死脑出血

发病年龄多为60岁以上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安静或睡眠中动态起病(活动中或情绪激动)

起病速度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十分钟至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全脑症状轻或无头痛、呕吐、嗜睡、等颅压高症状

意识障碍无或较轻多见且较重

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多为均等性偏瘫(基底核区)

CT检查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无色透明可有血性

34.脑梗死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整体化治疗;

脑梗死中静脉溶栓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

1、急性脑梗死;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3、年龄18-80岁;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

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

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

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

1、年龄>80岁;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35.癫痫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症状性癫痫、特发性癫痫、隐源性癫痫;又可分为部分性发作与全面性发作;

影响痫性发作的因素:

年龄、遗传因素、睡眠、内环境改变。

神经元异常放电时癫痫发病的电生理基础。

EEG脑电图时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办法。

癫痫的鉴别诊断:

晕厥、假性癫痫发作、发作性睡病、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血糖症;

癫痫发作与假性癫痫发作的鉴别

真假性癫痫发作的场合不同精神诱因是假性癫痫发作的基础,往往有人在场,发作形式也呈多样化;而癫痫发作是在任何场合之下都是可以进行的,发作突然或者刻板。

真假性癫痫发作的眼位不同假性癫痫发作时眼睑紧闭,眼球乱动;癫痫发作时上睑抬起,眼球上串或者转向一侧。

真假性癫痫发作的瞳孔表现不假性癫痫发作时瞳孔正常,对光反射存在;癫痫发作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真假性癫痫发作的面色改变不同假性癫痫发作时患者面色呈苍白或者发红;癫痫发作时患者面色发绀。

真假性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和终止方式不同假性癫痫发作时间可长达数小时,需要安慰或者暗示治疗才可终止;癫痫发作时持续时间为1~2分钟,自动终止。

除此之外,癫痫患者可能出现舌咬伤和尿失禁;假性癫痫发作一般无上述表现。

36.癫痫的药物治疗一般原则:

确定是否用药、正确选择药物;

37.卡马西平(CBZ)时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苯巴比妥(PB)常作为小儿癫痫的首选药物;乙琥胺(ESX)仅用于单纯失神发作。

38.周围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

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发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滑车神经麻痹:

单纯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

展神经麻痹:

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

动眼、滑车及展神经合并麻痹很多见,此时眼肌全部瘫痪,眼球只能直视前方,不能向任何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39.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

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及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常见于脑血管病。

40.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谈话,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工模,成为贝尔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于齿龈之间。

4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周围型: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下表现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中枢型:

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下表现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理论上者比前者治疗困难

42.真行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鉴别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病变部位

疑核,舌咽,迷走神经

双侧皮质脑干束

下颌反射

消失

亢进

咽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