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38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docx

哈122中学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

哈122中学2015届高三学年期末考试

高三文科综合试题

第Ⅰ卷Ⅱ

24.“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

”从中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①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抑商的观念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大体含义是唐代科举制要严格审核考生的籍贯以及家庭出身,婚姻状况等信息,严厉禁止手工业者和商人参加科举,所以①③④三项表述正确,答案选c。

点评: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解题时只要掌握科举制的具体特点和影响便不难解答此题。

25.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说:

“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

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B.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C.理学注重的是教人“学作圣贤”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注重探究世界的本质

试题分析:

“养心”、“诚”、“明”是儒家的思想,其目的是维护社会伦理,A项正确;从材料中孟子的话可知C项正确;从材料中周敦颐的话得出B项;孟子所说的“心”仅指思想,陆王心学所说的“心”是万物产生本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故答案D。

26.清代学者陶熙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以上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B.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清政府的“重本抑末”政策有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经济的理解。

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致富之后,都对购买田地,而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

这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

B项是错误的;它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

所以选B。

2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试题分析:

B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通商口岸对城市经济发展不是起到了破坏作用,它起到的是建设性的作用,C项是无关项,D项是错误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A项。

28.早期维新思想认为:

“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

”“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

”“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出制定宪法的要求,因此选择C

29.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

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

这表明                             (  )

A.当时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普遍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所有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建立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方列强在辛亥革命后先是支持清政府,转而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清朝驻荷兰一国公使不能代表清驻外大臣,C项错误

30.2002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乡淳风桥村村委会公开拍卖本村的两辆公车。

之所以卖掉,是因为在村民代表大会上,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

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

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

这反映了

A.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

B.基层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C.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D.中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升

试题分析:

由“村民代表大会上,70多名村民代表提出:

村里经济还相对落后,绝不能这么铺张浪费。

会议表决通过了卖掉公车的决定”可以知道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不能体现领导干部专制作风,排除C,夜不能体现公民法制意识的普遍提升,故排除D,选B。

31.1968年加拿大政府提出“我们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拥有经济利益,在避免中国与邻国,尤其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出现紧张状态方面拥有政治利益。

我们的目标是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该政府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同时考虑到在台湾有一个分立的政府。

”对上述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谋求在中美力量角逐中的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B.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C.开始于美国分庭抗礼,形成了联华的外交政策

D.打破文革期间中国外交冰封局面引发建交热潮

解析:

加拿大并未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对于台湾,加拿大承认有一个分立政府,因此B错误;C中,“开始于美国分庭抗礼”表述错误;1968年正处于“文革”期间,因此D错误,故选择A。

3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

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

“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A.关注神多于关注人

B.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C.认为依靠宗教信仰即可获得解脱

D.仍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解析:

西塞罗和柏拉图分别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西塞罗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代指热衷于古典文化的人。

从材料信息可知,彼特拉克认为,当自己思考宗教时,自己仍然是基督徒,仍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能与教会决裂。

故D项符合题意。

33.德尼兹·加亚尔在《欧洲史》中写道:

“19世纪末,欧洲与欧洲国家瓜分了几乎整个世界,或是扩大或是建立广阔的殖民帝国。

工业化国家利用万国博览会来展示经济威力及其在殖民地的功绩。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殖民扩张

B.殖民扩张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

C.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

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9世纪末”,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相符,故选D

34.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反对过度干预经济,英国实行“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政策,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这表明

A.凯恩斯主义盛行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B.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经济发展艰难

C.西方国家对逐渐失效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调整

D.西欧国家实力增强逐渐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解析:

题干中给出时间限定条件,“20世纪80年代”,因此排除A、B,题干中不涉及D,所以选择C

35.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

“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

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

”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由“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因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

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

”得知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其它与材料无关。

所以选C。

40.(25分)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

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

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

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当代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流行语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

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

答案:

(1)共同之处:

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

(4分)

特点:

家族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于家族发展。

(1分)

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三取二得4分)

积极影响:

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过12分)

(2)西方:

政治:

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

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

(2分)

(3)发展趋势:

古代:

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2分)

近代:

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2分)

现代:

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2分)

(4)因素:

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2分)

41.(12分)在学术界中,美国“边疆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J.特纳认为:

“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

中国学者孙宏年也在其著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也提出,“疆界观”分为两种:

一是文化上的“疆界观”,是指在文化归属感上的认同与否,即传统的“夷夏之辨”(“夷夏之辨”主要是中国与朝鲜、越南等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邻国及周边的部族确定谁是文化上的“蛮夷”、谁是“华夏”的问题);二是地理上的“疆界观”,是针对领土、疆域等的现实认知。

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18、l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问题: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疆界观的实质(6分),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中英两国疆界观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答案:

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其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3分)。

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3分)。

与之相反,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现代化进程。

这种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3分)。

在工业化时代,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分)。

45.(15分)【历史上重点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

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

今谨收集版籍(注:

“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

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

(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9分)

答案:

(1)措施:

建立县制。

(2分)

过程:

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颁布诏书,废藩置县。

(4分)

(2)内容:

改革地方行政体制。

(2分)

相似之处:

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

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

(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4分)

解析:

第一问是考察改革的内容,材料一是建立县制,材料二的过程是先奉还版籍后颁布诏书废藩置县;第二问是找出相似之处即对旧有地方体制的改革,然后分别答出其改革的意义即可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美国人的巨大优点,在于他们允许犯错误,而事后又能纠正错误……美国的民主法制,经常是残缺不全的。

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

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

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因为贵族生来总是少数。

材料二 在民主国家,不断关心自己的事业和重视自己的权利的人民,可防止他们的代表偏离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为代表规定的总路线。

如果民主国家的行政官员比其他国家的易于滥用权力,则人民一般不会让他们长期留任。

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

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

——以上均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美国的法律认可侵权的危险行为”,并指出美国是如何纠正“错误”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主政治的优越之处。

(9分)

答案:

(1)允许奴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的相等的权利。

(4分)纠正错误:

宪法修正案方式(2分)

(2)民主政治有纠错功能;(3分)民主政治照顾大多数人利益;(3分)民主政治通过定期选举等手段来控制行政官员为大多数人服务。

(3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加以回答不难得出允许奴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的相等的权利,第二问结合材料“在于他们允许犯错误,而事后又能纠正错误”可以得出纠正错误:

宪法修正案方式

(2)依据材料“如果民主国家的行政官员比其他国家的易于滥用权力,则人民一般不会让他们长期留任。

在贵族国家的政府中,官员就受他们的阶级利益支配了。

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有时与多数人的利益一致,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反的”可以得出民主政治有纠错功能;民主政治照顾大多数人利益;民主政治通过定期选举等手段来控制行政官员为大多数人服务。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局限及完善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话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威尔逊表述的美国参战目的(6分)

答案:

(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任答三点得9分)

(2)威尔逊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理由:

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

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

”“一家能勤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

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情以不晏起为首。

——《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

“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

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

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

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

(7分)

答案:

(1)主要教育思想:

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

(8分)

(2)评价角度:

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

革命党人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

标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

影响因素:

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情况、时代性、评价角度等。

(7分)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一提供的关键信息概括曾国藩的教育思想: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孝友;“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耕读;“一家能勤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勤敬;“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惰。

(2)该问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郭斌和教授认为:

“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是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指责曾国藩是“遗臭万年的汉奸”,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

研究者所持的史观、阶级立场、所处的时代背景、评价的目的、关注的史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