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393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中国的成立令民族工商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的机会。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在国家『发展经济』、『改造工商业』等政策的推动下,照相机的研制与生产逐渐被提上日程。

自1956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继成立了新型照相机生产厂,新中国的相机工业进入到起步阶段。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

(1)北京照相机厂简史

(二)

0(0)

第一段历史:

北京照相机厂

1955年,北京大来精机厂成功试制出12台以前苏联『卓尔基』(Zorki)为蓝本的135旁轴相机。

按照时间顺序,这应该是新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相机。

(相对于早期的木制相机而言)。

据说,这是当时《工人日报》对大来精机厂做的报道。

1956年1月15日,大来精机厂联合永新合作社、荣焱合作社成立了大来照相机厂。

在创始人刘学滨先生的代领下,该厂成功试制出以徕卡II型相机为蓝本的135旁轴相机和以理光『RICOHFLEX』为蓝本的120双反相机。

这是我国最早的徕卡仿制机与120双反相机,在中国相机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大来135旁轴相机。

大来120双反相机。

注:

关于大来照相机厂从何时开始生产相机、第一台大来相机是以徕卡II为原型还是卓尔基为原型,在不同资料中是存在争议的。

其关键在于卓尔基相机亦是徕卡的仿制机,因此很难从模糊的资料照片上加以区分。

1957年,大来照相机厂更名为『北京照相机厂』。

企业性质从公私合营转为国有,员工数量从约70人增加至500多人。

原『大来』牌120双反相机被更名为『长虹』牌,并在随后一年时间中生产了约7600台。

长虹120双反相机。

1958年,中国开始了『大跃进』运动。

在此期间,北京照相机厂主要生产了『天坛』牌120双反相机、『星光』牌135简易相机以及『蓝天』牌120简易相机。

1960年,《大众摄影》对星光牌相机的报道。

1963年,北京照相机厂停产照相机,改为生产胶片阅读器等缩微设备。

1964年8月,北京照相机厂并入到北京玻璃总厂下属的北京市玻璃研究所,同时光学车间并入到北京眼镜二厂。

尽管如此,北京照相机厂仍在坚持相机的研发工作,并于1965年成功试制出『北京』牌135单反相机。

据一份资料记载,为了研发与北京牌135单反相机配套的50mmF1.4镜头,北京照相机厂投入了数万元人民币的经费。

最初的北京EB135单反相机。

1966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相机被看作是西化思想的例证,因而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

同年10月,北京照相机厂恢复了独立建制,重新开始相机的生产、研发工作。

1968年,北京照相机厂以理光『SuperShot』为蓝本,生产了SZ-1便携式135相机。

这款产品最初以『北京』为品牌,同时机身上蚀刻有『为人民服务』或『毛主席万岁』字样,很具有文革时期的特点。

由于政府不允许以城市名称为相机命名,SZ-1被更名为『红光』,随后很快更名为『长城』。

在此之后,北京照相机厂先后生产了长城SZ-2、长城BS-3等产品。

北京牌SZ-1相机。

后期商标更改为『长城』牌。

20世纪70年代,北京照相机厂先后以禄来35、禄来SL66、尼康NikkormatFTN等产品为蓝本,试制出『长城35』135便携式相机、『长城EF-1』120单反相机以及『长城DFA-CL』135单反相机,这些机型具备当时国内领先的技术水平。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几款产品都只生产了寥寥几台样机,并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

仿禄来35的长城35相机。

仿禄来SL66的长城EF-1相机。

仿尼康NikkormatFTN的长城DFA-CL相机。

1983年,北京照相机厂开始生产内装闪光灯的普及型135单反相机『长城PF-1』,以及具备一定自动化功能的便携型135相机长城GS-35、GZ-35。

当年刊登在《大众摄影》上的GZ-35相机广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主要相机生产企业开始将生产重点转移至135单反相机。

而北京照相机厂则反其道而行,开始生产以德国『皮罗塔』(PILOT)为原型的简易式120单反相机。

这一系列共有DF-1至DF-5五款产品,均为腰平取景,后期产品加装了自拍器。

长城DF系列简易120单反相机

1984年12月,北京照相机厂引进了日本柯尼卡公司的C35EF-3型自动曝光相机生产线,并于1986年8月开始正式投产。

到了90年代末期,此款相机已经实现了超过7成的国产化。

柯尼卡C35EF-3自动曝光相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进口相机涌入到我国市场。

这些造型时髦、功能先进的产品,对我国国产相机的销售造成了巨大冲击。

1993年,北京照相机厂和香港宝源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北照宝源光学工业公司”,开始大量生产低价格的傻瓜型相机。

据称,北京照相机厂直到2008年都在生产低于100元的傻瓜式照相机,主要供应农村市场。

现在的北京照相机厂主页上还保留了“长城”全自动相机的产品介绍。

2009年,北京照相机厂携柏卡品牌亮相P&

E摄影器材展。

关于柏卡品牌,小编曾经在《你知与不知的单反相机发展史》中所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简单来说,这个品牌虽然曾经是蔡司集团的一员,但现在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与德国蔡司再无半点联系。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现在的柏卡数码相机,与明基、海尔、先锋、肯高等品牌的数码相机非常相似,他们都来自于相同的OEM工厂。

(文/ET)

现在销售的柏卡数码相机。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

(2)天津照相机厂简史

2012-08-0222:

11:

13 来源:

网易数码 有587人参与

天津照相机厂前身为平和机械修理厂,它与北京照相机厂一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生产照相机器材的厂商。

天津照相机厂的宣传资料。

前文回顾: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

(1)北京照相机厂简史》

『创立之初』

平和机械修理厂创立于1946年,最初以维修相机、精密仪器作为主营业务。

1952年,该厂增加了『照相机制造』业务,开始以徕卡IIIc型(约1941年)相机为蓝本,进行零部件的测绘与仿制。

1956年4月18日,平和机械修理厂联合万象工艺社、利群工艺社等四家私营企业成立了天津公私合营照相机厂。

天津照相机厂在成立之初便选定以玛米亚6型相机为仿制蓝本。

在技术厂长刘东林的带领下,全厂十几名员工在短短54天时间里,就成功试制出两台样机。

作为建党35周年的献礼,这款相机被命名为『七一』。

七一相机是我国最早的120相机,除光学玻璃外,其余480余个零件均采用了国产原料。

由天津照相机生产『七一』是中国首款120相机。

1956年7月2日,天津日报在显著位置对『七一相机』进行了报道。

而上一篇中我们提到的大来135,则是在一个月后登上《工人日报》的。

正因如此,很多文章都将七一相机作为新中国第一台照相机。

据资料记载,七一相机共生产了约40台样机,由于加工能力有限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此之后,天津照相机厂以德国Altissa相机(约1936年)为蓝本试制出了结构更为简单的『幸福』1型相机。

由于外形与自行车车灯相仿,因此这种相机又被称为『车灯式』相机。

幸福-1型车灯式相机。

幸福系列相机共有1型(1958年)、2型(1959年)两款,后者在造型上显得更高档一些。

『晨光相机的诞生』

1958年,中国进入到『大跃进』时期。

轻工业部向全国相机工业代表提出了独立设计制造『超国际』水平单反相机的艰巨任务。

最终,在国庆前期,由中科院精密仪器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照相机厂等单位共同设计,天津照相机厂生产的『晨光』135单反相机试制成功。

晨光135单反相机样机得到了轻工部的好评,而天津照相机厂也因此获得了专项拨款和苏联专家的技术协助。

60年代初期,全国性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迫使晨光相机的投产进程陷入停滞。

从1962年到1965年,天津照相机厂利用现有设备小批量生产晨光原型机(亦称为『晨光621』)及其改进版D1型相机。

由于产量较少(一说为120台),因此小编没能找到关于晨光相机的更多资料。

但从外形上看,晨光相机与蔡司Contax系列(约1949年)的设计风格颇为近似。

『晨光』是中国首款独立设计的135单反相机。

『东方系列相机』

在晨光相机停产后,天津照相机厂又以雅西卡MinisterD(约1963年)为蓝本试制了『东方』S系列135旁轴相机。

从1964年到1985年,该系列共生产了4代产品。

仿雅西卡MinisterD的东方S-1相机。

自1979年起,天津照相机长开始生产与海鸥4B相机(约1967年)相仿的东方系列120F双反相机。

该系列的后续产品实现了自动测光功能,但由于没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最终在1983年左右停产。

同一时期,天津照相机厂还生产了型号为801的环摄相机。

东方120F采用了与海鸥4B相仿的设计,但远没有后者知名。

1983年10月,天津照相机厂通过引进雅西卡Partner相机(约1983年,产地为香港)零部件,开始组装生产东方EF-35系列简易相机。

该系列一共有3代产品,后期增加了多重曝光和自拍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照相机厂还在EF-35的基础上生产了可拍摄24×

18mm画幅的EF-72半格相机。

东方EF-72是中国相机工业发展过程中为数不多的半格相机。

『退出历史舞台』

1984年3月,天津照相机厂兼并天津东郊拖拉机修造厂和华北电器厂后,成立了天津照相机总厂。

同一时期,天津照相机厂协助江西照相机厂等单位设计了『JG』(建国)系列相机。

于1985年推出的东方S-435相机,是小编所能找到的由天津照相机厂设计的最后一款产品。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家曾经生产过中国第一台120相机与第一台自主设计135单反相机的厂商,竟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连关闭日期都没有明确记载。

天津照相机厂末期生产的东方S-435相机。

 

中国相机工业回眸(3)上海海鸥照相机厂

2012-08-0918:

01:

06 来源:

网易数码 有3348人参与

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曾为海鸥照相机厂题词

第三段历史:

上海(海鸥)照相机厂

上海照相机厂同样是中国最早一批照相机生产厂之一,前身为上海相机试制小组。

在今天,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仍然是国内照相机行业的领军企业。

1957年,上海市钟表工业公司调集照相机修理部的工人,成立了照相机试制小组。

同年11月,该组徕卡IIIb型(约1936年)为蓝本成功试制35mm旁轴相机(一说以苏联卓尔基为蓝本)。

1958年,上海市在原照相机试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照相机厂筹备处,而后联合大明誊写用品厂、海通工艺厂等单位,于3月17日成立了上海照相机厂。

试制成功的35mm旁轴相机得到了小批量生产,并定名为『上海58-1型』。

上海58-1型旁轴相机试制品。

58-1型的生产时间不到一年。

自1959年起,上海照相机厂开始生产其改进版58-2型相机,并一直持续到1963年。

(注:

由上海长城工业社生产的58-3型120折叠相机,和由大明铁工厂生产了58-4型120双反相机,与上海照相机厂的58系列相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

除了58-1/58-2外,上海照相机厂还曾以爱克发Isolette(1950年以前)为原型生产了中国最早的120折叠式相机『上海201』。

上海201型是中国最早的120折叠式相机。

『海鸥4系120双反相机』

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在决定进行产品出口后,注册了『海鸥』商标。

从此,该厂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以『海鸥』作为品牌。

4系120双反相机是最知名的海鸥牌相机之一。

其前身是上海照相机厂在1959年以禄来Rolleiflex(约1930年前后)为蓝本试制的仿制机。

4系120双反相机有4A、4B、4C等几个大型号(传闻有4D),每个大型号又包含了若干小型号。

除此之外,上海照相机厂还在出口日本、德国等国家时,使用了类似『TexerAutomat』、『B.I.GTwin4』等不同品牌。

1998年海鸥相机厂推出了纪念建厂40周年的海鸥4A-107金机。

直至今天,海鸥4系双反相机仍然深受国内摄影爱好者、器材收藏家的追捧。

而在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中(上海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还保留了海鸥4A-109型相机的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

对海鸥双反相机情有独钟的朋友可以找机会去参观下。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的资料照片。

『东风相机与红旗20相机』

1966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类似『外国人有的中国人要有,外国人没有的中国人也要有』的口号得到了广泛传播。

1968年,在江青的授意下,上海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分别接下了仿制哈苏500C与徕卡M3的任务。

由于是政治任务,所以工厂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采用了非正常的产品制造流程。

1969年,以哈苏500C为蓝本的东风120单反相机率先试制成功,与之相搭配的镜头则有50mmF4、80mmF2.8和150mmF4三款。

在上层领导的要求下,最终产品以非常规手段将快门速度从1/500秒提升至了1/1000秒,同时在机身设计上也做出了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改良。

从1970年至1973年,东风120相机共生产了不足100台。

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其加工工艺无法与哈苏500C相提并论,并且机械可靠性较差、故障频频。

东风120相机及其配套镜头、附件。

1970年,以徕卡M3为蓝本的红旗20旁轴相机试制成功。

其中,『红旗』二字采用了毛体书写,而『20』则代表了向建国20周年献礼的意义(该项目是在1969年开始的)。

从1973至1979年,红旗20相机共生产了不足300台,与之配套的35mmF1.4、50mmF1.4和90mmF2镜头数量更为稀少。

由于大量零部件需要手工加工,最终导致红旗20相机的成本高达数万元,并且完全无法实现批量生产。

以徕卡M3为原型的红旗20旁轴相机。

随着相机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东风相机与红旗20相机的价格日益走高,早已大幅超越它们的原版机型——再次说明这两款产品的形式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

事实证明,做一款『工艺品』相机并不难,但要实现现代先进相机的批量生产,仅仅依靠政治命令又或者举国之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在肯定前人努力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海鸥DF系135单反相机』

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以美能达SR-2型(约1958年)为蓝本成功试制了135单反相机。

这款产品在1966年以『海鸥』为品牌投入市场,产品型号则以代表『单反』汉语首字母的『DF』为开头。

20世纪70年代末,海鸥DF系列产品不仅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135单反相机,同时实现了向海外的出口。

出口型的海鸥DF-1单反相机黑色版。

1978年,原上海照相机厂和上海照相机二厂、五厂合并成立了『上海照相机总厂』。

到了1987年,又通过并入上海照相机三厂等单位成立了『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

上海照相机厂自1985年起开始引进美能达X-300型单反相机生产线,并于1989年开始投产DF-300系列产品。

同一时期,日系厂商纷纷推出自动对焦单反相机。

而我们的产品不仅技术落后,同时还在国产化的进程中消耗了大量时间和财力。

后期的海鸥DF-300系列相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动化功能。

『今时今日』

20世纪90年代末,海鸥照相机厂曾因资金问题一度濒临破产。

在国家减免了部分债务后,终于勉强对过难关。

1998年,海鸥照相机厂成功试制了国内第一台数码相机。

这款名为DC-33的产品只具备约30万像素的分辨率。

在此之后,海鸥照相机厂也曾尝试生产了若干数码相机,但都未得到普及。

2010年,海鸥照相机厂发布了《海鸥照相机品牌重塑构想》一文,重新唤起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关注。

但时至今日,海鸥照相机厂针对民用市场的产品仍然只有UV镜和镜头转接环(EOS-NEX、EOS-M43)等寥寥几种。

海鸥DC-33是首款国产数码相机。

那一句『海鸥展翅、飞向世界』,何时才能成真?

第四段历史:

江西(凤凰)光学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政策支持,因此发展迅猛,一直在中国相机工业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凤凰还成为国内光学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世纪60年代,中央根据战略位置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并将三线确定为全国的战略大后方。

根据这一安排,中央决定在华东地区组建一个综合型的光学仪器厂。

自1965年8月起,上海照相机二厂、上海电影机械厂、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南京测绘仪器厂等企业的部分员工和生产设备开始迁移到江西大茅山区。

1970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正式建成投产。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大茅山主厂房旧址。

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投产的第一款产品是随上海照相机二厂迁移过来的205型相机,并且由于此时没有独立商标,因此在此后近十年时间里,一直延续使用了『海鸥』品牌。

除了照相机外,江西光学仪器总厂还同步进行了电影机械、光学元件以及测绘仪器等光学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改换为凤凰商标的205型旁轴相机。

『凤凰与Phenix』

1978年1月,三机(电影机、照相机、电视机)产品生产计划调整与开发会议在广州召开。

为了向建国30年献礼,国内主要照相机生产厂的科技人员被召集到一起,成立了照相机联合设计组。

自此之后,一批以『JG』(建国汉语拼音缩写)为开头的产品相继试制成功,成为颇具我国特色的一段历史。

在JG系列项目中,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承担了JG301型135旁轴相机和JG303型135单反相机的生产工作。

其中,前者在设计上参考了柯尼卡C35FD和佳能QL17,后者则参考了宾得PentaxME和启能CM-4。

不过,小编现在无法找到关于JG303的任何照片。

作为建国30周年献礼的凤凰JG301旁轴相机。

1983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取得了『凤凰』商标,品牌战略实现阶段性成果。

1988年,江西光学仪器厂迁至江西上饶市。

1996年3月,凤凰光学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1997年5月28日,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成为国内光学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PS.自20世纪70年代起,伴随国产照相机走出国门,国内知名照相机品牌都拥有了英文商标。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凤凰的英文商标被写作『Phenix』而不是英文直译的『Phoenix』——究竟是为了规避冲突还是当时的失误,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四种不同卡口的凤凰单反』

据不完全统计,以凤凰为品牌的单反相机共有20余种,并且包含了C/Y、PK、MD、AI三种不同卡口——放眼海内外,一家企业生产4种不同卡口135单反系统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引进了雅西卡FX-3型相机生产线。

到了1988年前后,终于以FX-3为蓝本成功试制了采用C/Y卡口的DC303型135单反相机。

为了迎合广大摄影爱好者的需要,在1992年之后推出的DC303K等机型更换为更流行的PK卡口。

以雅西卡FX-3为原型,更换为PK卡口的凤凰DC303K单反相机。

90年代末期,凤凰光学推出了采用MD卡口的DC500/700/900系列机型。

值得一提的是,凤凰光学曾聘请德国知名设计师卢吉·

科拉尼(LuigiColani)为DC701/DC901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于1999年推出了DC10/DC20两款高端产品。

科拉尼有『21世纪的达·

芬奇』等美誉,偏爱流线型,曾参与波音飞机、宝马汽车、佳能T90相机等众多产品的外形设计。

世界知名设计师参与设计的凤凰DC20单反相机。

1999年年末,凤凰光学向大家展示了国内首款自主研发、支持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的EK100单反相机(采用PK卡口)。

而在2001年之后推出的DN系列单反相机,则使用了AI卡口。

『凤凰特种相机』

凤凰光学曾经推出过几款纪念版、限量版相机。

时至今日,这些相机的收藏价值已经远高于其实用价值。

1997年,为了纪念香港回归和公司上市,凤凰光学推出了205型相机复刻版。

这款相机外壳镀金并镶有纯金香港紫荆花区徽、纯银中国版图;

顶部刻有『1997.7.7』数字;

搭配真皮饰皮和水晶展示盒。

205特种相机仅生产了100台,每台都配有公证书。

为纪念香港回归而推出的『凤凰205特』金机。

1998年,在日本安原伸先生的大力推动下,凤凰光学联合日本安原制所联合推出了T981型全手动旁轴相机。

这款产品又被称为『安原一式』,采用50mm视角眼平取景器和L39卡口。

此后,凤凰光学还推出了采用30mmF2.8固定镜头、具备更多自动化功能的秋月相机。

秋月相机亦被成为『安原二式』,同样为出口型产品,国内仅销售约300台。

被称为『安原一式』的T981旁轴相机。

被称为『安原二式』的秋月固定镜头旁轴相机。

1999年,为纪念建国50周年,凤凰光学特别以T981型相机为原型,推出了JG50纪念版相机。

这款产品采用了红色金属机身和真皮饰皮,顶部蚀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纪念』字样。

JG50纪念版共生产了500套,除机身外,套装内还包含了50mmF2.8镜头、铭牌和锦盒。

为纪念建国50周年而推出的JG50旁轴相机。

除了上面介绍的若干产品外,凤凰还曾经尝试推出了T120/T140摇头机、SX系列数码相机等产品,但都没能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应。

具备410万像素和3倍光学变焦的凤凰SX410z数码相机。

进入21世纪后,凤凰光学和北京、上海(海鸥)照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