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5391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docx

届高三专题练习系列Ⅰ历史8古代中国的经济高分攻略

8.古代中国的经济

1.(2020·新课标I)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2.(2020·新课标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

故选D。

1.孟子将小农经济描述为,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百亩之田,还有五亩之宅地可以种桑养蚕,饲养鸡豚犬羊之属;江陵凤凰山出土汉简记载了18户小农家庭,户均人口72人,户均土地24亩,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亩。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理想严重脱离社会实际B.汉代农业生产技术获得发展

C.传统自然经济形态发生异化D.人多地少导致小农处境恶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简记载了18户小农家庭,户均人口4.72人,户均土地24亩,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亩”可知与孟子小农经济的描述相比,汉代户均土地数量明显减少,但借助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社会秩序,故选B项;孟子的主张不否定其理想色彩,但主张确实来源于社会实际,排除A项;先秦到秦汉,自然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汉代与先秦相比,小农生存环境是有所改善的,排除D项。

2.古代中国一水利工程设计精巧,它的精华部分曾被设计为邮票(见下图)其中,形如犁铧的砌石坝——铧嘴“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

由此可知,这一水利工程为(  )

A.井渠B.灵渠C.郑国渠D.都江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结合所学都江堰有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的设计可知是都江堰,故选D项;井渠是地下水道,排除A项;据所学,灵渠没有分流的设计,排除B项;郑国渠位于关中,不会“归于湘”,排除C项。

3.明末清初的《补农书》中说:

“桐乡田地相匹,蚕桑利厚……地之利为薄,多种田(种粮食的地)不如多治地(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  )

A.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加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C.导致了男耕女织模式瓦解D.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从种植业基础上发展经济作物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B项;经济作物获利大提高农民积极性,排除A项;男耕女织模式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明末清初的农业还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

4.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

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江南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在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夏税岁输木棉布等物的政策”可知政府通过设置“木棉提举司”,并颁布一些政策促进棉花种植的推广,说明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受到重视,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排除A项;明朝以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棉花种植的重视,并未提及农产品商品化的现象,排除D项。

5.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

这些规定(  )

A.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B.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

C.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可知受理时间主要在冬季农闲之时,“南宋时期……缩短了受理时间”这进一步保障了农事活动,说明宋代政府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利于维护农业生产,故选C项;据材料,限定案件受理时间可能会造成案件积压,排除A项;息讼贱讼是指处理追求“无讼”“息事宁人”的解决方法,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限定受理时间,不能及时解决民事诉讼,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6.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粮产区,自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粮食输入地。

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农耕经济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日趋细致D.工商业发展推动种植结构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从“曾是主要的粮产区”到“成为粮食输入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大量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中“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是国内棉纺织业的推动,而非新航路开辟冲击,排除A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长江三角洲“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成为“粮食输入地”,并不能说明宏观上的区域分工日趋细致,比如未涉及粮食从何区域输入,排除C项。

7.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

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以前所罕见。

据此可推知(  )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B

【解析】夏代墓葬中陶制酒器的数量空前,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故选B项;商朝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使得夏代的历史成为信史,排除A项;夏代手工业的成就说明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当时的奴隶剥削非常残酷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表明夏朝手工业品的数量众多,工艺精美,与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无关,排除D项。

8.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两汉时期是纺织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纺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下列属于汉代纺织业成就的是(  )

①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作坊兴起

②《说文解字》中提到的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③元明时期的织金绒、天鹅绒都是沿袭汉代技术

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起绒锦,花纹立体,层次分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作坊兴起是在唐朝出现的,故①错误;汉朝时,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相当丰富,故②正确;汉代丝织业就出现绒的丝织技术,所以说元明时期的织金绒、天鹅绒都是沿袭汉代技术,故③正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起绒锦,质量精美,花纹立体,层次分明,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据道光《徽州府志》载,徽州府开垦荒山棚民,租佃期限很长。

耕垦山场的劳动者,“一棚之人不下数十”,其来源大多是外地,“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

这可用来说明,道光年间徽州地区(  )

A.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B.农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社会秩序需要严格把控D.农业生产存在雇佣关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可知农业生产中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下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社会秩序无关,排除C项。

10.宋朝之前,棉花种植主要在边疆地区。

北宋建立后,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植移。

在福建、广东一带盛行;南宋时,植棉区已经逐渐推广到了长江和淮河流域,并且棉纺织业逐渐兴盛。

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有利于缓和植棉区的人地矛盾

C.加速了城市市坊制度的崩溃D.得益于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主要讲的是棉花种植的范围扩大,棉纺织业的兴起发展,为广大植棉区人民创造了新的谋生途径,有利于缓解当时植棉区的人地矛盾,故选B项;宋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市坊制度的崩溃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棉花种植的范围扩大,两者无必然关联,排除C项;黄道婆生活在元代,与题干时间宋代不符,排除D项。

1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表明当时(  )

A.新型生产关系得以发展B.家庭丝织业已基本解体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民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雇人纺织的机户至少在三万家以上,受雇的机工数量更加庞大,两者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当时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且明朝中后期家庭丝织业已基本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表明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但不能得出已经居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

12.唐人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写到:

“碗:

越州上,鼎州、婺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可知,唐朝时期(  )

A.越窑青瓷的地位远远高于邢窑白瓷

B.越窑青瓷比邢窑白瓷更受大众青睐

C.茶器的材质仍然以陶器为主

D.邢窑和越窑代表了当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答案】D

【解析】有人认为邢州产的茶碗比越州的好,陆羽却认为,越州的青瓷做的茶碗最好,这从侧面说明邢窑和越窑代表了当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刑窑和越窑的瓷器各有特色,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陆羽青睐越窑青瓷,未涉及“大众”,排除B项;当时的茶器材质是瓷器,排除C项。

13.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下诏称“趣末者众,浮冗尚多”;永隆二年(681年),唐高宗说“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

唐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当时“稼穑之人少,商旅之人众”。

这表明唐代(  )

A.土地经营利润大幅提高B.人口流动逐渐减弱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D.弃农经商之风颇盛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武德二年,高祖下诏称“趣末者众,浮冗尚多”,反映从事末业即商业的人增多了;永隆二年,唐高宗说“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反映从事农业的人少了;唐中宗神龙初,宋务光认为从事农业的人少了,从事商业的人多了,这表明唐朝弃农经商之风颇盛,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从事农业的人减少了,从事商业的人增加,反映不了唐代土地经营利润提高,排除A项;人口流动指的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运动,材料反映的是职业选择而非地区流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从事农业的人少了,与农业种植结构无关,表明不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排除C项。

14.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论家中红白喜事,或是外出游玩赏宴,从桌椅杯盘到说唱劝酒,从请帖座次到掌勺传菜,都可以请专门机构包办。

“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

据此可知北宋(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萌芽B.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都可以请专门机构包办”可知,北宋时期代办各种事务的行业发展起来,出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做到,这意味着产生了新的行业,使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选C项;题干信息没法体现出雇佣关系,所以不能说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说到假赁业务是专门针对官员的,而且由“不过百钱”可知这并不是奢侈消费,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到纸币的出现,D与题目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宋人梅尧臣在其诗中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

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箭经箱为盗囊,津头更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

却来城中谈孔品,言语便欲非尧……”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  )

A.宋代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

C.宋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D.宋朝的营商环境相对宽松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箭经箱为盗囊”可知宋代走私现象严重,受到商业发展的影响,书生也贪求利益,说明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活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走私活动反映出的本质而非现象,排除A项;宋代理学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商业环境发展的情况,排除D项。

16.图2为形成于清朝前期的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

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

庄票的流通反映了(  )

 

图2

A.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业的管控B.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

C.庄票代替白银成为主要货币D.民间资本推动货币政策调整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弥补了商贩的资金问题”可知,庄票就是商贩在钱庄借贷的信用性纸币,所以这能反映出民间的资本性借贷发展了,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庄票的发行给金融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能反映政府需加强对金融业管控,排除A项;庄票只能是一种信用性货币,是解决商贩资金不足问题的,但不能说明它代替白银,更没有提到会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项;庄票是钱庄发行的,属于民间资本,但它是否推动了货币政策调整,题干没法反映,排除D项。

17.汉朝时期,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

由此可知当时(  )

A.农村大量农民弃农从商B.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C.汉朝商业政策较为宽松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可知汉代农村的经济结构多样,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项;从材料“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可知这些工商业者具有专业性,不能体现出是大量农民弃农从商形成的,排除A项;汉代是重农抑商政策比较兴盛的时期,商业政策并不宽松,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农村工商业者的经营丰富了农村市场的商品,并没有涉及农产品成为商品的程度提高,排除D项。

18.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记载

出处

宋国一庄姓商人开了酒铺,他“升概甚平”(称酒公平)“遇客甚谨”,还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多做生意

《史记·货殖列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史记·田单列传》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把酒铺招牌挂得很高,以招徕顾客”、“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可知战国商户通过悬挂招牌,打造精致商品等方式招揽顾客,注重经营技巧,故选A项;明清时期出现长途贩运,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业有所发展,材料中并未提及商业受到抑制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经商理念,排除D项。

19.图1为宋代海外贸易路线概况。

它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  )

图1

A.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对象B.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C.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D.在官府管理和鼓励下较为活跃

【答案】D

【解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官府管理和控制下进行的,图1中宋朝海外贸易路线扩展至非洲、东南亚许多国家,说明其在官府管理和鼓励下较为活跃,故选D项;从图中可以看出宋朝海外贸易已经延伸至遥远的非洲海岸,并不是以周边国家为主要对象,排除A项;材料仅呈现了宋代海外贸易的路线,并未提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无法看出其地位不断提高,排除B项;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仅从图1路线图无法得出C选项的结论,排除C项。

20.许倬云指出:

汉武帝时代,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财富,打击城市经济,中产以上皆破产,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用品的主力。

地方产品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

该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的政策(  )

A.阻碍了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助推官营手工业确立D.压缩了民间市场的需求量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政府用重税劫夺工商业财富,打击城市经济”可知汉武帝的政策是重农抑商,由“地方产品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可知,其政策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选B项;由“地方产品经过帝国铺设的全国道路网,发展为一个全面的资源交流网”可知,汉武帝的政策是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交流的,而不是阻碍了全国经济交流,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从夏商周时期就确立了,而且汉武帝的政策是打击私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C项;由“以农村为基础的农舍手工业遂成为生产日用品的主力”可以推知,民间市场的需求量并没有因为汉武帝的政策而压缩,只是由农村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来提供了,排除D项。

21.《汉书·食货志上》载董仲舒对汉武帝说: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宣帝时颁行的《令甲》规定:

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

这表明当时(  )

A.诸侯国实力增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D.抑制土地兼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限民名田”“塞并兼之路”、“名田他县,罚金二两”反映了西汉不同时期都实行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缓和阶级矛盾达到巩固统治,故选D项;材料强调抑制土地兼并,不涉及诸侯国实力增加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抑制土地兼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未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排除B项;“主要方式”无从判断,排除C项。

22.《华夷变态》中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荷兰船四艘、英船三艘人(入)航厦门,由于厦门货源不足,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处,大量收购砂糖,并在别处收购,甚至造成砂糖缺货。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对外贸易口岸集中于福建

C.厦门对外贸易繁荣D.福建遭到了外国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处,大量收购砂糖,并在别处收购,甚至造成砂糖缺货”可知,当时沿海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并有所发展,这反映出当时海禁政策有所松动,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到福建,因此并不能得出对外贸易口岸集中于福建,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厦门对外贸易繁荣,排除C项;材料只是阐述了“有荷兰船四艘、英船三艘入航厦门”,无法由此得出福建遭到了外国经济侵略,排除D项。

23.史书记载:

均田制实行以后,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B.均田制的实行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原有土地制度

C.自耕农经济盛行推动社会的发展

D.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依然牢固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说明均田制的实行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关,排除A项;土地兼并剧烈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排除C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反映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削弱,排除D项。

24.中国古代文字中“租”“税”从“禾”,“庸”字同“佣”,指承担劳动的人,“调”则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捐”则可以自由献纳。

这些不能用来佐证(  )

A.中国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赋役B.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

C.农业税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D.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租”“税”“庸”“调”“捐”都与农业有关,未涉及商业,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庸”字同“佣”,指承担劳动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劳动人民承担沉重的赋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调”则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说明赋税是国家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税”字从“禾”可以判断农业税是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5.《大明律》载:

“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这反映出明朝(  )

A.长途贩运贸易受到限制B.注重维护公正贸易环境

C.严格实行海禁闭关政策D.重视用法治来管理民众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凡将马、牛、铁器、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货物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可知明朝实行严格的海外贸易政策,限制民众的对外贸易,是海禁政策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而非长途贩运,排除A项;材料中呈现出的是不公正的贸易环境,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律的内容而非管理民众的形式,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