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85460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docx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目录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3

第一节病因病机4

一、外感六淫4

二、感受疫毒4

第二节诊断与鉴别诊断5

一、诊断要点5

二、鉴别诊断6

第三节辨证论治6

一、辩证要点6

二、治疗原则7

三、分证论治8

四、预防调摄12

第四节常用中成药要览12

学习指导与教学大纲

正确指导合理用药是药品零售及使用领域的执业药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做好药学服务的基础。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需要辨证论治,近年来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发展较迅速,品种繁多,如何指导患者正确选择适合病情的中成药,就必须有扎实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

针对执业药师知识结构中,中医临床学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状况,我们将《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列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内容。

介绍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希冀各位执业药师通过学习这些材料,提高诊断辨别外感发热的技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学习的目的要求如下:

1.掌握外感发热的含义。

2.掌握外感发热的病证辨别。

3.掌握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及成药举例

4.熟悉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治疗外感发热的中成药及临床应用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发热,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

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有暂时的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则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章着重讨论与患内科杂病密切相关的外感发热病。

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第一节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

外感发热,多因气候反常,或人体调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乘虚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入里化热导致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六淫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二、感受疫毒

疫毒又称戾气、异气,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疫毒为四时六气运化失常所引动而肆虐,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正如发生在02年的那场非典。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正气与之相搏,正邪相争,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

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入营入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第二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急性发病,一般在3日之内,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症。

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传变迅速,若有传染性者,往往有疫情接触史。

2.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脓细胞,大便中有脓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二、鉴别诊断

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

内伤发热,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等导致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其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第三节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诊察热型,对外感发热的辨证,有重要的意义。

外感发热,常见下列热型,如恶寒发热、往来寒热、潮热与不规则热等,临床需注意观察。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下,如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C~40C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周之久。

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湿热等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或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

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犹如潮汛一般。

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

    5.不规则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如时行感冒、风湿热等。

二、治疗原则

外感发热,由六淫及疫毒所致,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由表及里,或有脏腑功能失调,郁热化火,病机虽有不同,但发热为其共性,“热者寒之”,因此,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

    1.清热解毒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

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通腑泻下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

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通过泻下以去积、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

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

3.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本法对外感发热并无直接的解热作用,但热毒之邪,必伤阴液,又易耗气,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

三、分证论治

1、卫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或浮数。

[治法]解表退热。

[处方举例]荆防败毒散(风寒型)、银翘散(风热型)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正柴胡饮冲剂(风寒型)、藿香正气水(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银翘解毒丸或双黄连口服液(风热型)、防风通圣丸(外寒里热型)等;退热针剂可选柴胡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

2、肺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处方举例]麻杏石甘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金莲清热冲剂、小儿肺热咳喘冲剂、急支糖浆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3、胃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处方举例]白虎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白虎合剂、牛黄解毒丸、瓜霜退热灵、炎热清胶囊;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等。

4、肠腑实证

[临床表现]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

[处方举例]大承气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清宁丸、新清宁片、三黄片、一清胶囊;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5、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处方举例]大柴胡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龙胆泻肝丸、金熊炎必克胶囊、金胆片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6、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处方举例]王氏连朴饮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甘露消毒丹;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7、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举例]葛根芩连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葛根芩连微丸、复方黄连素片等;退热针剂可选穿琥宁注射液等。

8、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处方举例]八正散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八正合剂、癃清片等;退热针剂可选鱼腥草注射液等。

9、营血分证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口渴咽痛,头昏目赤,斑疹显露,小便黄赤,大便燥结,甚至惊厥抽搐,舌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凉血。

[处方举例]清营汤加减。

[成药举例]内服可用紫雪散、新雪丹、解毒清心丸;退热针剂可选清开灵注射液等。

四、预防调摄

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

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

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酒精擦浴等,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

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

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

第四节常用中成药要览

名称

组成

功能

主治

制剂与规格

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正柴胡饮冲剂

柴胡、防风、陈皮、生姜、芍药、甘草等。

表散风寒,解热止痛。

用于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咳嗽、四肢酸痛等症。

冲服剂:

10g/袋

开水冲服,10g/次,3次/日。

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藿香正气丸(水丸剂、冲服剂、酊水剂)

 广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陈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姜、大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用于感冒、呕  吐、泄泻、霍乱、湿阻等病。

其基本指征是:

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院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  舌苔白腻、脉濡缓。

现代多用于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肠胃炎等。

  

水丸剂:

9g/袋;冲服剂:

10g/袋;酊水剂

水丸剂:

9g/袋,9g/次,2次/日;冲服剂:

10g/袋,log/次,2次/日,开水冲服;酊水剂:

5—10m1/次,2次/日,用时摇匀。

忌生冷油腻。

银翘解毒丸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淡豆鼓、淡竹叶、荆齐、芦根、甘草。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现代多用于流感、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等见上述表现者。

  

丸剂:

9g、4。

5g/九、10丸/盒。

温开水送服,9g/次,1—2次/日。

忌食辛辣、油腥等食物。

抗病毒口服液

板蓝根、生石膏、生地黄、玄参、知母、藿香、连翘、龙眼草、金银花、桅子、黄芩。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用于风热感冒、瘟病发热等热性病。

现代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患。

  

口服液:

10ml/支,10支/盒。

10m1/次,3次/日、饭后服。

阴虚便塘不宜使用。

小儿退热冲剂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仁、牡丹皮、黄芩、柴胡、淡竹叶、白薇、地龙、重楼。

清热解毒。

用于小儿感冒发烧及上呼吸道感染。

颗粒剂:

5g/袋(相当于原药材11g)、15g/袋(相当于原药材33g)。

开水冲服。

5岁以下5g/次;5—10岁15g/次,3次/日。

双黄连口服液

金银花、黄芩、连翘。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口服液:

每支装10ml。

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防风通圣丸

防风、荆芥、薄荷、麻黄、白术、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

解表通里,疏风清热。

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头昏、目赤肿痛、口渴咽痛、胸膈痞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瘟病初起、风疹湿疮、肠风、痔瘘等症。

现代用于湿疹、等麻疹、座疮、神经性皮炎、多发性皮疹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丸剂:

50粒重38g,6g/袋。

口服,6g/次,2次/日。

金莲清热冲剂

金莲花、大青叶、生石膏、知母、生地黄、玄参、苦杏仁(炒)。

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

主治外感热证。

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

亦适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有上述症状者。

颗粒剂:

每袋装5克。

每盒装10袋。

口服,成人一次5克,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服1次;小儿1岁以下每次2.5克,一日3次,高烧时每日4次;1~15岁每次2.5-5克,一日4次,高烧时每四小时1次,或遵医嘱。

虚寒泄泻者不宜服用。

小儿肺热咳喘冲剂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石膏、麻黄、杏仁、鱼腥草、黄芩、麦冬、知母、甘草。

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化痰止咳。

用于小儿肺热之发热,咳嗽,喘急,苔黄,脉数者。

冲剂:

每包12克。

开水冲服,每日3次。

1岁以下婴儿每服1/3包,1~3岁幼儿每服半包,3~5岁小儿每服2/3包,5岁以上小儿每服1包。

急支糖浆

金芥麦、枳壳、鱼腥草、紫菀、麻黄、甘草、四季青、前胡等。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宣肺解表。

用于风热犯肺、痰热阻肺、肺热望盛等症。

现代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

  

糖浆剂:

100m1/瓶。

内服,20—30m1/次,3—4次/日。

小儿酌减。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热之品,咳嗽属寒者忌服。

白虎合剂

石膏、粳米、知母、甘草。

清热生津。

用于高热大汗、口干舌燥、烦渴引饮。

  

合剂:

100ml/瓶

内服,20一30ml/次,3次/日,服时摇匀。

牛黄解毒丸

牛黄、雄黄、生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

 清热泻火解毒。

用于火热毒邪炽盛于内、上扰清窍所致之咽喉的痛、牙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及喉痹、牙龈病等。

现代多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牙周炎、牙周间隙脓肿等属热毒炽盛者。

 

片剂:

24片、18片/包;大蜜丸:

3g/丸。

片剂:

24片、18片/包,2片/次,2—3次/日;⑦大蜜丸:

3g/丸,1丸/次。

2—3次/日。

孕妇禁用。

瓜霜退热灵

 羚羊角、麝香、西瓜霜、朱砂、冰片等。

清热解毒,开窍镇静。

用于热郁高烧、惊厥抽搐、咽喉肿痛、舌疔等症。

胶囊剂:

o.3g/粒。

口服,4—6粒/次,3次/日。

炎热清胶囊

石膏、知母、柴胡、黄芩、龙胆草。

解表清里,清热解毒。

用于风温、风热或风寒化热及湿温热毒,痰热壅肺所引起的发热、咳嗽、喉蛾、热淋等病。

现代用治呼吸道炎、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

也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等。

胶囊剂:

0.3g/粒。

口服。

成人每次3粒,病重者可剂量加倍,一日3—4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寒证或虚证忌用。

新清宁片

为熟大黄所制。

清热解毒,活血化阏,缓下。

用于内结实热之咽肿、牙痛、目赤、便秘、下痢等症。

药理研究证实有解热、抑菌及抗流感病毒等作用,尚有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可用治菌痢、化脓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肠炎等病症。

糖衣片:

o.3g/片,50片/瓶。

口服,3—5片/次,3次/日。

必要时可适当增量。

用天便秘,临睡前服5片。

清宁丸

 大黄、厚朴、陈皮、香附、黄芩、绿豆、大麦、黑豆、槐枝、桑叶、车前草、白术、法半夏。

清热泻火,通便,消食导滞。

多用于胃肠湿热或上焦火盛,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头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头晕耳鸣、目赤牙痛、腹痛胀满、大便秘结、小便淋痛,以及黄疽、痢疾、皮肤湿疹等症。

现代常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牙周炎、牙龈脓肿、口腔溃疡。

以及膀胱炎、尿路感染、急慢性肝炎、痢疾等见有上述表现者。

大蜜丸:

9g/;水丸:

每100粒重10g。

9g/1次,1次/日;6g/次,2次/日。

三黄片

大黄、盐酸黄连素、黄芩总甙。

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赤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等。

片剂:

30片/袋。

口服,一日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孕妇慎用。

一清胶囊

大黄、黄芩等。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

用于热毒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结等症及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见上述症候者。

亦可用于热盛迫血妄行所致吐血、咯血、鼻血、内痔出血等症。

胶囊剂:

每粒装0.5g。

每次2粒,一日3次。

出现腹泻时,可酌情减量或治疗结束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龙胆泻肝丸(片)

 龙胆草、柴胡、泽泻、生地黄、黄芩、桅子(炒)、木通、车前子、当归(酒炒)、炙甘草。

清肝泻火,清利肝胆实热。

用于肝胆实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口苦、胁痛、耳聋耳鸣之症,以及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外阴搔痒肿痛、小便淋浊、妇女带下等症而津液未伤者。

现代多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高血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湿热者。

  

蜜丸:

10g/丸;片剂:

o.5g/片。

蜜丸:

10g/丸,内服,10g/次,2—3次/日;片剂:

o.5g/片,内服,5—6片/次,2次/日。

 本品味苦性寒,久服易伤脾胃,故凡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

 金熊炎必克

熊胆、龙眼、冰片、黄芩、黄连、大黄、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地黄。

清热泻火,散风退翳,保肝利胆,消炎止痛。

可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疮疖肿痛,急、慢性肝炎及胆囊炎、胆道炎、急性中耳炎、副鼻窦炎、急性结膜炎、痤疮、暗疮、急性前列腺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病症

胶囊剂:

o.25g/粒,20粒/盒

2—4粒/次,2次旧。

小儿酌减。

外用适量,凉开水调匀涂患处。

甘露消毒丹

 滑石(飞)、苗陈、黄芩、石富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射干、白豆蔻、薄荷。

化湿,清热,解毒。

用于湿温、暑湿、黄疸等证,症见身热困倦、胸闷腹胀、食少呕吐、口淡尿赤、舌苔厚腻或干黄,或见身目色黄等。

现代多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症。

  

水丸:

每50粒重3g

6—9g/次、l一2次/日,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用布袋包煎。

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

凡湿热兼有阴虚津亏之证,应当慎用。

葛根芩连微丸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解表清里

多用于外感表证,邪热入里所致的泄泻痢疾,见有身热下痢、胸皖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微丸:

1g/袋,10袋/盒

口服,3次/日,成人3g/次,5岁以下小儿1g/次。

 金胆片

龙胆草、金钱草、虎杖、猪胆膏等。

消炎利胆

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也可用于胆道感染。

片剂:

每片0.32g,100片/瓶

口服,5片/次,2—3次/8。

孕妇慎用。

复方黄连素片

盐酸小檗碱、木香、白芍、吴茱萸。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

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利,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

片剂:

每片含盐酸小檗碱17mg。

0.35g×100片

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

 八正合剂

木通、翟麦、车前子、扁蓄、大黄、滑石、甘草、桅子、水灯心

清热,利尿,通淋。

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各种淋证。

症见小便浑赤、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不利、目赤咽干、口燥、舌苔黄或黄厚等。

现代多用于尿道炎、膀胱炎、肾孟肾炎、泌尿系结石见有上述表现者。

合剂:

200m1/瓶

内服,15—20m1/次,3次/日,用时摇匀。

久病体虚及孕妇慎用,忌油腻生冷。

癃清片

黄柏、金银花、黄连、赤芍、败酱草、仙鹤草、牡丹皮等。

清热解毒,凉血通淋。

用于热淋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腰痛、小腹坠胀等症。

片剂:

0.6g×48片/盒

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重症一次8片,一日3次。

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紫雪散

石膏、升麻、寒水石、丁香、滑石、芒硝、磁石、硝石、玄参、水牛角浓缩粉、木香、羚羊角、沉香、麝香、朱砂、甘草。

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谚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血、尿赤便秘等症。

现代多用于乙脑、流脑、猩红热等急性热病,以及麻疹,热毒内陷而见高热喘促昏迷等症。

  

散剂:

1.5g/瓶

冷开水调服,成人1.5—3g/次,2次/日。

孕妇忌服。

忌食辛辣油腻。

新雪丹颗粒

 升麻、磁石、石膏、寒水石、滑石、硝石、芒硝、龙脑、牛黄、珍珠层粉、沉香、穿心莲、山栀子、竹叶卷心。

消炎,解热。

可用于各种热性病的发热(如扁桃体炎、上呼吸道炎、咽炎、气管炎、感冒、肺炎等所引起的高热)以及温热病之烦热不解。

  

颗粒剂:

1.5g/瓶

颗粒剂:

1支/次,2次/日,口服。

解毒清心丸

   石菖蒲、黄芩、地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淡豆鼓、玄参、天花粉、紫草、水牛角。

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用于温湿暑疫,高热不退,痉厥昏狂,谵语发斑。

蜜丸剂:

每丸9g。

口服。

每次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孕妇忌服本品。

忌食辛辣食物。

清开灵(口服液、胶囊)

胆酸、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苓、金银花、桅子、板蓝根。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醒神开窍。

用于温热病引起的高热不退,烦躁不安,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病毒性脑炎,脑血栓,脑出血等病症。

  

口服液:

10ml/支,5支/盒。

冲剂:

3g/袋。

胶囊:

10mg/粒。

口服液:

1支/次,3次/日;冲剂:

l一2袋/次,2—3次/日;胶囊:

2—4粒/次,2—3次/日。

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久病体弱出现腹泻者慎用。

柴胡注射液

以柴胡一味,经提炼而成。

和解退热,疏肌解热。

主要用于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头痛、目眩、口苦、耳鸣及疟疾、痢疾、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症。

现代主要用于流感、普通感冒、疟疾等退烧。

  

针剂:

2ml/支(相当于生药4g)。

10支/盒。

肌注,1—2次/日,成人首次用4n、1,以后2m1/次,儿童1—1.5m1/次。

鱼腥草注射液

鱼腥草提取物。

清热解毒,利湿。

用于呼吸道感染,某些化脓性疾病(如乳腺炎、肺脓疡等)、妇科炎症、白带、尿路感染与手术后发烧。

 

针剂:

2m1/支,每盒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