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5845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docx

科学3年级下册34单元

课题

温度和温度计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具

学具

小组:

体温计

(1)、气温计

(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

(2)

全班:

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

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

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

温度

讲述:

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

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

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

(预设:

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

温度计

二、观察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

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出示:

“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汇报交流。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

出个题目考考你:

“25℃”,你会读吗?

学生试读

2、师: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

同时强调:

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

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

五、拓展

1、师: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

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课题

测量水的温度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难点:

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巩固温度计的读写

1、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温度计,我们学习通过温度计读、写温度。

现在老师手中有一支温度计,谁能帮我来读一读,写一写,到底表示了多少温度?

2、注意读数时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读、写温度)

3、看来大家都学会了。

刚刚测量的温度就是现在我们实验室内的温度,是℃。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除了刚才我们使用的温度计以外,同学们还看到过其他的温度计吗?

2、结合同学的介绍,老师课件展各式温度计的图片,作简单介绍。

三、学习测量水温的方法

1、看来不同地方都会用到不同的温度计,张老师这里有一杯水,你们说说看,我们该选择哪种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2、指导测量方法:

我们可以开始测了吗?

课件展示

图文结合学习测量方法

3、教师演示测量杯子中水的温度:

大家来看看,老师测量的怎么样?

哪些地方做的好?

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为什么?

四、水温会变化吗?

1、大家会了吗?

分小组测量桌子上水的温度。

指导记录:

2、分工后开始测量,说明测量要求

3、教师讲解在操作过程发现的问题(课件出示)学生判断对与错。

4、学生进行第二次测量,并汇报结果。

5、观察结果,谁的温度最高?

谁的温度最低?

谁的温度没变?

6、学生进行第三次测试,并汇报结果。

7、学生进行第四次测量,并汇报结果。

(出示测量结果,学生观察:

有什么发现?

8、那如果放学时来测量,或者明天我们再来测,会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

五、拓展

1、有什么办法可以再让水温继续下降呢?

为什么?

会怎么样?

生:

放冰箱里。

冰箱里的温度更低。

水会结冰。

2、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册。

 

课题

水结冰了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具

学具

每个小组准备:

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环节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图片展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张图片。

【教师提问】看完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开门见山】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直入主题,把学生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冰上面,有利于快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引入】我给每一小组都准备好了冰,请同学们拿出冰块,观察一下,冰都有哪些特点?

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

限时1分钟。

注意:

【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你们发现了几点?

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补充?

【学生汇报】冰的特点:

无色、无味、透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冰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时认真、仔细的态度,学会观察的一些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真能干,通过观察思考知道了冰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冰是水变化而来。

那么冰与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比较呢?

相同点:

无色、无味、透明

不同点:

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冰的特点及与水的相同与不同。

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事物的能力。

【实验探究】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水在0摄氏度开始结冰。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追问】哪幅图接近水开始结冰时的状态?

【教师引导】

该怎么做实验能让试管里的水结冰?

能不能现场做一个“冰箱”?

用什么来测量水的变化温度?

怎样让它的温度更低?

【实验步骤】

(1)在试管里加入大约一半的纯净水,记录水的温度(常温下)。

(2)拿一只塑料杯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观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温馨提示】

(1)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

(2)测量水结冰的温度时,可以用温度计轻轻搅拌冰水混合物,使水均匀受冷。

(3)维护课堂纪律,实验时保持安静。

【汇报交流】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

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选择探究方法、合作探究,从而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实践运用

1、你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吗?

2、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呢?

 

课题

冰融化了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具

学具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半杯冰块),温度计3支,温度记录表1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那厚厚的冰雪在什么条件下就融化成水了呢?

二、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我们也知道固态的冰也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那么冰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猜一猜

4、测量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

5、小组测量,师巡视指导。

三、探究冰融化的秘密

1、认真观察、分析记录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2、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为什么下降?

3、有趣的现象

烧杯外壁的的小水珠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就来探究这个有趣的问题。

4、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五、练习

四、小结

六、作业:

板书设计:

冰融化了

(融化)

冰(固态)水(液态)

(吸收热量)

 

课题

水珠从哪里来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具

学具

小组:

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一杯装清水、一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师: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发现在玻璃杯和塑料袋的外壁都出现了水珠。

(出示一个装好冰的玻璃杯,再现上节课的情景。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

水珠从哪里来?

2.学生预测,解释只要符合逻辑,鼓励越多越好。

(预设:

可能是从被子里渗出来的;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满出来的;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

3.师:

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合理的解释。

(预设:

不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因为玻璃杯是不渗水的;冰融化时杯子中的水还没有满,不可能满出来;加冰的时候一般都是小心的加入杯内的。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

做一组对比实验:

(出示:

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另一只上加冰,静静地放在桌上。

隔几分钟观察两个玻璃杯外壁有没有出现水珠。

3.学生观察。

师:

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

这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都没有形成小水珠。

加满自来水的玻璃杯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壁不渗水;空玻璃杯的外壁没有出现小水珠;而装满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说明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是有关系的。

4.师:

那么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杯内的冰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预设:

水蒸气遇冷形成;可能涉及水蒸气、凝结、水汽等,这时也可以提问:

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等等)

5.师:

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课后去查找一下资料,看看能否证明你自己的猜测,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课题

水和水蒸气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具

学具

为每组准备浅碟子一只,半杯清水,记号笔一支;不锈钢长柄汤勺2只,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透明玻璃杯1只。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导入

1.师:

桌子有点脏,老师用湿抹布擦一下。

桌子很快干了,桌子上的水哪去了?

2.学生预测.(可能被桌子吸收了。

可能被风吹干了,可能被太阳晒干了。

二、水到哪去了?

1.下雨后,地面上会有些水洼(积水)。

天晴了,水洼里的水会很快干了。

水洼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预测。

(可能沉到泥土里,可能被太阳晒可能被风吹干。

3.师:

所有的水都渗到泥土里了吗?

我们一起做个试验验证一下吧.

4.出示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6.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预设:

水没有了,水减少了。

7.师:

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渗入碟中,它是以哪种方式减少的?

8.课件出示水变成了水蒸气。

9.师引导得出结论:

 

10.师:

回到第一个问题,桌子上的水哪去了?

水洼里的水怎样干的?

将我们的想法画下来。

11.学生汇报画面内容,师生补充.

三、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师: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生猜测。

(预设:

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快。

空气越干燥水蒸发的越快。

有风吹,水蒸发的越快。

3.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

给水加热能否加快水蒸发?

我们一起试验验证一下吧。

4.出示实验方法要求:

5.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6.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师相机板书:

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四、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

1.师激趣提问: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入空中。

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大海河流里的水会不会越来越少?

水蒸气会变成水吗?

2.生预测.(地球上的水会越来越少。

水还会变成雨水落下来......)

3.实验验证,出示实验方法要求:

4.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5.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预设:

大玻璃杯底有水珠、有水珠往下流.....)

6.师总结板书:

从水里蒸发出来的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变成人们看得见的水滴。

五、拓展延伸

1.水蒸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预设:

海水制盐、暖气供暖..)图片出示:

利用烘干机烘干手,晾衣服。

2.列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图片出示雾云的形成。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水变成水蒸汽的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遇热(蒸发)

水水蒸气

(凝结)遇冷

 

课题

1、我们知道的磁铁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

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具

学具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

(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

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

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

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

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

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呵呵!

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

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

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

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

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

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

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

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

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

(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

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

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

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我们知道的磁铁

 

课题

2、磁铁有磁性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具

学具

1、磁铁和被测试物品:

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

璃珠、木片或木块、纸片、弹簧、布条等物品(材料的种类多一些,铁材料制品要有多种,要有铜、铝等非铁的金属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如:

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用作测试材料)。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问题导入:

1、我们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

(如:

金属?

铁?

••••••)

2、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

(做实验)

二、磁铁能吸引的物体:

1、老师准备了这些材料,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材料小样)。

我们先预测一下物体会不会被磁铁吸引,然后再做实验进行检验吧。

(预测时说说理由或根据)

2、我们小组的桌子上就有这些材料,一会儿就要请大家来做做小小检验员了。

实验可不要忘了做记录啊。

(投影出现记录表)检测后把被测试物体按“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类填写好,然后小组讨论记录下两类物体在材料上的各自特点。

(学生实验并记录填写好表格)

3、交流汇报。

4、小结。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磁铁可以吸引什么物体?

(3)与我们刚上课时的观点相比较,原来的观点是得到了确认,还是需要做一些修改呢?

(回顾板书,修正板书。

5、辨认铁制品。

(1)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

(实物投影出示:

主要是硬币、茶叶筒等)

(2)学生观察判断并交流。

(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

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

(用磁铁)

(4)那我们就用磁铁来检验一下刚才的判断吧!

学生实验。

(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

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

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

教师小结:

磁铁都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我们可以把磁铁的这种性质叫作磁铁的磁性。

三、隔物吸铁:

1、引入研究。

(1)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带来的遥控小车吗?

现在大家都知道老师能指挥小车是因为有磁铁的原因,可当时知道吗?

为什么?

(纸包住了磁铁)磁铁被纸包住了,隔着纸,还能吸铁吗?

(2)学生猜测,教师演示。

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交流汇报。

(3)原来隔着纸的磁铁也能吸铁啊!

那搁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

想研究哪些物体呢?

学生列举。

2、实验设计。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体(实物投影出示),怎么做实验呢?

哪个小组先设计好了哪种物体的研究计划,并口头交流汇报获得了我们的认可,就可以先领走该种物体了。

(特别关注隔水实验的设计)

3、学生实验并做记录。

(相应的物体后面做好记录)

4、汇报交流。

5、小结。

(1)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补充介绍并演示:

磁铁隔着铁片吸铁。

(让学生领悟到书中结语中“一些”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课,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什么帮助?

你有什么收获?

2、老师的钥匙不小心掉到了井里,不把衣服弄湿,怎样才能把钥匙成功捞上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