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9153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docx

教科版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科学小精灵的话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小学科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了。

在我们一起度过的愉快的几年科学学习时光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这几年里,我们已逐渐成为了一个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时刻留心身边的小事情,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研究、探索这些问题。

在我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我们便拥有了一页页做过的实验和观察记录,如果现在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回忆一下我们做过些什么,对一些事情曾经是怎么看的,和现在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那么,还等什么呢?

让我们开始这学期的学习吧!

当然,在本学期的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但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实验和观察记录,而且要能综合运用文字、图画、表格、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还要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如果在和同学交流时,发现了自己记录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过来。

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和观察时,都要实事求是地做十分认真和细致的记录,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小精灵

 

 

第一单元放大镜

1.1放大镜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观察对象

报纸上的文字

()树叶

用眼睛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

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用眼睛看到的报纸上的文字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二、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实验操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第一种:

将需要进行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第二种:

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课外活动:

自制一个放大镜,并且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树叶、报纸上的文字和各种类型的纸,并将观察到的各种纸的特征记录下来,并与之前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比较。

三、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小部分的更多细节;

 ●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1.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1、我的观察发现。

放大镜的倍数

5倍

10倍

观察布料的结果

两次观察到的不同点

2、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编号

物体名称

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结果

1

粉笔

2

铅笔头

3

石头

4

5

6

7

8

9

10

11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和我们使用的观察工具有关;

1.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1、放大镜下的昆虫

观察对象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图像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2、课外活动

课外利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一种昆虫,并且进行记录。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机构和生活习性。

●昆虫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

三、阅读拓展:

蚜虫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

触角3~6节,有原生和次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器。

跗节2节,第1节很短。

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

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蚜虫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发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霉菌滋生,并能传播植物病毒,是最重要的农林害虫类群之一。

世界已知4000多种,归为2总科13科。

1.4、放大镜下的晶体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

名称

放大镜下的形状(图)

玻璃片上的晶体形状(图)

食盐

 

白糖

 

碱面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晶体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

三、阅读拓展:

晶体有什么性质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

其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作周期的排布。

性质有:

均匀性——内部各部分的宏观性质相同(如密度、化学组成等);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如电导率、热膨胀系数、折射率等)依不同的方向而变化;自范性——能自发的生长出晶面,晶面相交成晶棱,晶棱汇聚成顶点,晶面数F、晶棱数E、顶点数V之间的关系是F+V=E+2;与无定形物不同,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对称性——晶体理想外形和内部结构具有特定的对称性,对X射线产生衍射效应。

雪、食盐、石英、胆矾等都是晶体。

晶体又可以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1.5、怎样放得更大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然后观察物体,把发现记录下来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学家设计并使用显微镜来拓宽观察领域、开展对更多问题得研究;

三、阅读拓展。

如何让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

由于常见的放大镜焦距都比较大,要制成显微镜,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很大,学生的手又容易晃动,在调节过程中会出现两个放大镜不平行或不在同一轴线上的现象,造成从放大镜中看不到图像的现象。

可以让学生找一把直尺,让两个放大镜都靠着直尺,这样就不容易偏了。

也可以找一个较长的纸筒(如装薯片的纸筒)在一边筒壁上开一个宽1厘米长10厘米的口子,让放大镜的手柄从这个口子伸出纸筒外,沿口子上下移动放大镜,就能保证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了。

1.6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自制的显微镜开展对身边的生命世界的研究,形成一份“显微镜下的生物体”的研究报告。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要求选择、确定一个有关身边生命世界的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研究,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计划—观察—结果—交流”,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尝试象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

课文重点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观察内容、观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

1.7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成员:

课题名称

问题的提出

 

 

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的结果

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备注

 

二、阅读拓展:

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

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胡克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有许多小孔,状如蜂窝,他便称之为细胞(细胞的英文名cell,原意是小房间。

细胞里还有什么?

罗伯特·胡克没有进一步说明,只是十分简单地说其中还有空气或液汁。

现在知道,胡克在软木组织中看到的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以后,许多学者在不同的生物体中都重复看到细胞。

植物有细胞,动物也有细胞,但这些学者同样没有注意到细胞内含物是些什么东西。

1831年,罗伯特·布朗从兰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1835年,有人在低等动物根足虫和多孔虫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的内含物——细胞质。

这样,细胞基本结构和形态逐渐为人所知。

1.8微小世界和我们

年月日

一、探究活动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收集表

收集时间:

_______收集人:

_______

成果种类

 

相关资料

 

 

 

资料来源

 

                         (成果种类:

食品医学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其他)

酵母发面的实验记录表

小组成员:

________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发现

 

时间:

()——面粉体积:

( ) 

时间:

()——面粉体积:

( )

时间:

()——面粉体积:

( )

时间:

()——面粉体积:

( )

 

实验分析

 

二、本课希望形成的科学概念:

●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物质及其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三、阅读拓展

什么是微生物 

顾名思义,微生物是与宏生物(人类、动物、植物)相对而言的微小生物。

如细菌、霉菌、病毒等,它们微小得人用肉眼直接观察难见其踪影,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将其放大成百上千倍乃至上万倍才能见其真面目。

微生物虽小,却具有适应性强,吸收营养迅速,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

要说繁殖之快,有的细菌只要条件适宜,可以20分钟繁殖一代;要说繁殖之广,在自然界中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上到85000米以内的天空中,下到1000~2000米的土层里和11000米的海底都可以觅到微生物的踪迹;要说数量之多,微生物至少有50多万种,一克土壤中可有100亿个细菌和真菌,每毫升海水中可有870万~1200万个细菌,人或动物一克粪便中细菌数可达1000亿个。

微生物不仅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在人类、动物、植物的表面及人类、动物机体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等腔道内也有多种微生物的栖身。

如人的肠道内就栖居着上百万亿个细菌。

单元学习回顾

年月日

一、学习自评

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

2、知道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

3、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

4、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

…()

5、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

科学探究

1、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放大镜。

……………………………………()

2、会用简易的方法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并且用图进行记录。

………………()

4、发现并且提出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

5、能够做酵母发面的实验,增加对微生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深入思考,乐于和同伴合作,积极地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技术的改进推动社会的发展,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3、带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微小世界,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

二、知识快餐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了。

2、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

3、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4、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微生物对人类并不都是有危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

三、阅读天地。

细胞学说的创立 

细胞学说主张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单位和发育基础。

细胞学说的形成经过几百年的研究,渐臻完备。

16世纪末、17世纪初,显微镜问世后,为探索生物的微观结构提供了有效手段。

17世纪中叶,英国人胡克首先观察到植物细胞。

同时代的荷兰人列文虎克、意大利人马尔比基也相继看到植物细胞。

然而都没有认识到细胞是植物界独立的、活的结构单位。

19世纪初,德国植物学家特雷维拉努斯和莫尔阐明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称细胞内含物为原生质。

到了19世纪30年代初,布朗观察到植物细胞大都有核。

普金叶还观察了鸡胚。

莫尔和耐格里提出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原生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至此,对细胞有了一个基本概念。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他的“植物发生论”中,提出植物结构的细胞说,他认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植物借以发展的实体;最简单的植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大多数植物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的形成是一个新细胞起源于一个老细胞的核,最初形成老细胞的球体的一个裂片,然后分离出来自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

1839年德国解剖学教授施旺把施莱登的见解扩大到动物界。

他在《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说。

他认为,有机体的基本部分不管怎样不同,总有一个普遍发育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细胞形成。

施莱登和施旺奠定了细胞学说的基础。

细胞学说后来经过许多生物学家补充修改,日趋完善。

大体内容是:

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是相似的,各自执行特定的功能,并能独立存活,生命过程是有共同性的;生物体通过其细胞的活动,而反映其功能;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的,各种细胞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生物病害是其细胞新陈代谢和代谢失常所致。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在现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

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了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80万倍电子显微镜,它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144nm,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500万分之一,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

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直接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左右,分辨率是0.2nm,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

除上述两种电子显微镜外,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还有发射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镜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类型。

各式电子显微镜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