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86051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2页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2页
亲,该文档总共1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无线电视数字化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本报告是对某省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以下简称为本项目)进行的全面技术和经济分析,报告同时论述了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1.1编制工作

项目名称:

某省无线电视数字化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项目负责人:

报告编写单位:

某项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广播电视系统唯一的甲级设计院,并于1999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在编制过程中,双方就项目的规模、功能、技术要求、项目建设的投资估算、项目的经济分析、工程建设实施进度和项目组织管理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广泛交换了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报告。

1.2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

发[2005]14号);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国家

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框架协议要点的通报》(广计企字[2005]8

号);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开展无线数字广播影视业务试

点工作的通知》(广发办字[2003]596号);

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推进试点单位无线电视数字化

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广发办字[2005]536号);

5、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建立无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实

施意见》;

6、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印发〈无线广播电视网改造指导意

见〉的通知》(广发技字[2003]705号);

7、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我国无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8、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印发〈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0、省统计局和各市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1、《某统计年鉴》;

12、《无线电视线路(网络)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指标》GY5211;

13、《无线广播电视系统安装工程预算定额》GY5212;

1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计投资(1993)530号;

15、《电子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及计价依据》HYD41-2005;

1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手册》。

1.3项目建设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

某省11个市和195个县(市)城域网改造,干线网络重组及优化,综合业务集成平台建设,市前端系统建设,,信息内容集成平台建设。

建设规模:

11个市,覆盖195个县(市),总计1018.52万户电视网络改造。

建设期:

工程建设期3年。

项目建设目标:

实现1018.52万户电视用户整体转换,通过数字机顶盒接收无线数字电视。

项目建成后,网络将被改造成为一个面向某省无线电视用户,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以提供数据、话音业务为辅的双向交互式网络。

其主要系统功能如下:

(1)从传输模拟广播电视节目过渡到全数字电视广播DVB系统,并可播出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

(2)提供综合服务,如图文电视、数据广播、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

(3)开展交互式综合服务,如视频点播VOD等。

(4)开展数据通信业务,为集团用户的计算机网络提供专用网

络或者虚拟专用网络服务等。

(5)整个网络具备安全保护、内容监测、故障告警、环回测试

等智能化网络管理功能。

1.4简要结论

1.4.1以免费配发机顶盒方式推动整体转换

坚持从全局出发,着眼于某省广电网络的长远发展,按照统筹

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某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

一收费标准、统一机顶盒标准,免费配发机顶盒,迅速完成全省数字

电视整体转换。

到2006年12月,某省6897.8万人,2037万户(按3.4人/户估算),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125台,全省城乡电视机拥有量2463万台。

根据整体转换计划,全省除去部分农村用户及小部分城市有限用户,按全省用户的50%计算,预计三年全部完成1018.52万户无线电视的数字转换,其中第一年完成280万户的整体转换,第二年完成360.3万户的体转换,第三年完成378.22万户的整体转换,具体转换计划见下表:

 

表1-1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用户数预测表单位:

万户

地区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小计

石家庄

33

48.1

53.12

134.22

唐山

28

35.45

39.26

102.71

秦皇岛

16

11

13.08

40.08

邯郸

30

45.10

51.2

126.30

邢台

32

45

49.3

126.30

保定

48

53.2

54.1

155.30

张家口

20

20.5

24.3

64.80

承德

18

16.59

17.37

51.96

沧州

24

37

39.07

100.07

廊坊

18

18

20.53

56.53

衡水

13

30.36

16.89

60.25

合计

280

360.3

378.22

1018.52

1.4.2以市场营销方式开展数字电视业务

节目建设以集成为重点,节目推广以营销为手段,付费节目的开展以市场为导向,在全省范围内确立统一的品牌推广战略和节目营销策略,努力培育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网络媒体品牌。

数字电视业务和节目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节目内容或栏目内容,实现静态内容与动态内容的有机结合。

业务规划具体如下:

1)培育期:

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开通数字电视节目60套

左右,满足整体转换初期节目需求,开通数据广播业务,推出高清晰度节目,培育互动游戏与远程教育市场,并提供广告业务服务。

2)发展期:

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数字电视节目总量达

到100套,全面引进数字电视内容节目,开展视频点播业务,提高视频点播业务开通率,开展互动游戏业务;稳步发展数据广播与广告业务;开发电视商务业务及其它互动电视业务。

3)普及推广期:

2013年6月以后期间,数字电视节目总量达到

200套,全面开展各项互动电视业务,强化营销力量,丰富业务组合

方式,积极创收与业务创新,拓宽互动业务空间,促使互动电视业务

形式多样化,互动内容渗透到人们点滴生活当中,让互动电视成为人

们收看电视的主要形式。

1.4.3建立先进数字电视技术体系

大量开发内容,发展各类业务,让观众享受多层面、多样化服务,

对数字电视前端技术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字电视前端除了完成模拟

/数字转换、条件接收等基本功能,更重要的实现多平台、多网络的

互联互通,实现多业务分组交换和交叉处理,实现各类节目和信息的

自动化播出,以及大容量的媒体资产管理。

总之,项目完成后,前端

系统将实现数字电视广播、数据互通、业务互动三大特征功能。

1.4.4适合多业务传输的广电网络

为适应数字电视业务和IP互联网业务传输的需要,主干网络采

用DWDM(密集波分复用)方式,同时对城域骨干网和用户接入网进行改造,建立一张完整的、宽频的、多业务传输的无线电视网络。

1.4.5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

广播电视数字化后,机顶盒成为必备家用电器,由于多元化的接

入和多媒体业务的开发,家庭机顶盒将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

“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是基于HFC网的专用接收型用户终端,主

要完成DVB接收及基于LSP——WEB技术的浏览器(HTML),电视机可像电脑一样通过浏览器实现:

DVB收看、电子节目指南(EPG)、

NVOD/VOD、个人视频邮件、浏览网页、数字时移电视等服务。

1.4.6全项目的投资计划

本项目总投资约为人民币146.61亿元,其中:

1)建设投资成本77.52亿元

􀁺综合业务集成平台30529.41万元;

􀁺地市前端系统投资92640.69万元;

􀁺城域网络数字化改造561245.01万元;

􀁺干线网重组优化66262.62万元;

􀁺信息内容集成平台24608.19万元;

2)机顶盒投资645045万元;

3)流动资金配套14203.32万元;

4)建设期利息31630.5万元。

项目投资拟分三期完成:

一期投资:

完成综合业务平台与信息内容集成平台的建设、干线网络重组及优化、部分城域网络数字化改造、11个市前端系统的建设,以及市政府所在城市的无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实现280万用户的无线电视数字化;

二期投资:

完成综合业务平台与信息内容集成平台的扩容,进一

步推进城域网络数字化改造,完成11个市前端系统的扩容,全面完成市政府所在城市无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继续推进部分县(市)政府所在城市无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实现360.3万用户的无线电视数字化;

三期投资:

完成综合业务平台、信息内容集成平台与11个市

前端系统的扩容,全面完成全省城域网络数字化改造,全部完成全省无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实现1018.52万用户的无线电视数字化。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额

1

总投资

万元

1466164.89

2

覆盖用户

万户

1108.52

3

机顶盒单价

4

项目计算期

15年

5

折现率

%

8

6

营业税金及附加税率

%

3.3

7

所得税率

%

33

8

年均营业收入

万元

9

年均净利润

10

投资净利润率

11

投资回收期

12

内部收益率

13

项目净现值

14

年均上缴税金

第二章数字电视介绍及发展现状

2.1数字电视简介

2.1.1数字电视的定义

数字电视是一个将活动图像、声音和数据,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压

缩、编码、传输/存储,实时发送/广播或者经过记录媒体的传播,

供观众接收/播放的视听系统。

2.1.2数字电视的分类

目前,数字电视按技术实现方式分类见下图所示。

图2-1数字电视分类图

——节目传输

——卫星数安电视——

——直播电视

——移动接收,如移动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

——固定接入

—HFC

——单向广播式—

——无线数字电视——(A[平台])—数字MMDS(MUDS)

——准交互式(人机交互)—数据广播,如电子政务

——双向交互式—

—CableModem接入

—宽带数据网—(B平台)—五类缆接入

—五类缆接入—

——IPTV(网络电视)——ADSL2、ADSL+接入

—无线接入下行:

HFC

上行:

固话、移动电话、短信、宽带

—移动网络实现

——手机电视——卫星广播方式

—手机+数字电视接入模块

图中卫星数字电视覆盖范围大,但受气候、地形影响传输稳定性

差,带宽有限,实现双向互动困难,开展扩展业务难度大;地面数字

电视可实现固定和移动接收,但实现双向互动难度大,带宽有限;有

线数字电视覆盖用户集中,节目传输套数多、画面质量高,已实现广

播式业务,易开展网络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是国家数字电视推进的

切入点;IPTV(网络电视)互动功能强大,能够实现网络多功能业务,

但不适宜开展广播式业务;手机电视受网络传送带宽、速度、屏幕的

影响,图像质量和稳定性不够,另外,电池容量有限,节目收看时间

短,只适宜短片播放。

因此,就业务发展的扩张性而言,无线数字电

视和IPTV将是未来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式,两者

短期竞争、长期促进、最终融合。

数字电视标准:

数字电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演播室里完成信号的抽样、量化、压缩编码的信源压缩部分,发射机中的为增加传输稳定性、可靠性而进行的信道传输部分,以及千家万户使用的接收和显示部分等。

信源部分的国际标准主要是MPEG(活动图像专家组)提出的

MPEG-1、MPEG-2、MPEG-4等视音频标准,以及最新的ITU

H.264/MPEGAVC、Microsoft/SMPTEVC1和我国自己制定的AVS视频编码标准。

信道部分的标准比较多,根据传输媒介的不同分为卫星、有线、

地面三种,其中卫星的标准有欧洲DVB组织提出的DVB-S、DVB-S2;

有线主要有DVB-C,OpenCable。

当前,地面数字电视的国际标准

主要有三个:

欧洲DVB组织提出的以COFDM为核心技术的DVB-T

标准;美国大联盟组织提出的以8VSB为核心技术的ATSC标准,日本提出的以BST-OFDM为核心技术的ISDB-T标准。

清华大学和北京凌讯华业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以TDS-OFDM为核心技术的DMB-TH方案,已经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的益处:

首先,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可以通过位于电视发射台制高点的天线,来发射无线数字电视电波覆盖电视用户,客户端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视节目。

地面广播也是数字电视广播最基本的传输网络形式。

除了提供娱乐、学习等公益服务之外,其普遍性、可控性和抗毁性还被视为国家安全设施,使之成为紧急情况下动员国民最直接最可靠的政府喉舌。

其次,开发地面数字电视市场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收看多媒体

节目的要求。

数字电视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收看内容的多少,还包括

收看地点的灵活性、收看时段的随意性。

很重要的就是,开展地面数字电视服务能够利用目前大量闲置的电视频道资源,实现更多的应用业务以提高频率效益。

广播运营单位不但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视频道,也可利用闲置的电视频道来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提供数字电视的移动接收和便携接收服务(支持大于5Mbps的码率),或者提供高清晰度电视以便用室内简单天线进行固定接收(传输大于20Mbps的码率来),提高频率利用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开发一般的数字电视业务和数据广播的同时,如果能够实现接收机定位、定时接收和双向交互业务以及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等业务,将大大扩展无线频道的业务能力,为无线电视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总之,地面数字电视项目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等于为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消费和生产国开发了一个巨大的产业机会。

2.1.3无线网络数字电视系统

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广电总局的部署,重点是规划发展无线数字电

视。

本项目提出的数字电视系统,将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AVS和DMB-TH技术电视标准,2006年,国家批准发布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的信道标准和《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简称AVS)的信源标准,这两个标准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标准,关系到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在数字音视频领域将这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同步实施,将加速我国从模拟电视时代全面走向数字电视时代的步伐,并带动数字音视频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利用现有单向无线模拟电视系统,在前端添置相应设备和软件系统、用户端增加一个机顶盒(STB:

SetTopBox),即可为用户提供前端授权的相应服务。

通过对具备条件的用户,进行回传改造,直接实现双向互动功能;对于不能实行回传改造的用户,也可以通过CableModem、电话拨号、宽带IP网等途径实现双向互动。

数字电视系统是随着集成电路和图像处理/图像编码技术的发展,在模拟电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可以划分为信源部分(发送端)、信道部分(传输/存储)和信宿部分(接收端)三大部分:

1、信源部分

发送端。

负责数字电视的制作/发送,主要有内容采集/编辑/存储设备、数字编码压缩器、数字多路复用器、数字调制器、数字解调器等。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需求及要求:

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主要从标准、用户、产业等角度考虑。

标准方面:

要求满足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要求、要真正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要在功能上具有可扩展性。

用户方面:

要求可以为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为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使用简单天线支持室内固定接收和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还要具有信号覆盖半径不少于100公里的单频组网能力;另外整体性能指标应优于或相当于相应的国外现有标准的性能。

在功能上具有支持传输HDTV、SDTV、音频、数据、短信息等多优先级多媒体数据码流的可扩展性,为将来实现接收机定位、定时接收和双向交互业务以及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等系统功能扩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

产业方面:

首要的就是具有自主性,也就是用自己的基础发明专利有机地整合成自己的传输标准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构筑保护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技术壁垒。

然后还要求具有很好的经济性:

有成熟的AVS专用芯片,和国际最通用的标准具有最大的产品兼容性。

2、信道部分

传输/存储过程。

负责数字电视的传输/存储,主要利用原有的城域和城域间的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干线网传输。

3、信宿部分

接收端。

负责数字电视的接收/显示,主要有机顶盒(STB)、电视机和PC等。

2.1.4无线数字电视的主要优势

相对现有的模拟电视而言,无线数字电视主要具有如下优点:

1、频谱资源扩展

频谱资源是重要的国家资源。

我国的无线电视网络,多为550MHz

或750MHz系统,要确保传输质量,一般只能传输50套左右的模拟电视节目。

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网上实际传输的普遍只有40多套节目,再开发新的应用时,频道资源已十分紧缺。

采用64QAM技术数字化后,一路模拟电视频道可传送24路MPEG-1视频节目或6—8路MPEG-2视频节目,这样便能更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大大增加电视频道数,同时还能节省发射功率。

2、收视质量提高

视频方面,数字电视可将模拟电视的300多线提高到500线以上,同时通过冗余校验、自动纠错技术,能够修复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损伤,使得用户能够收看更加清晰真实的视频画面,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特别是数字电视还能传输高清晰度电视节目。

音频方面,数字电视可播出杜比数字(DolbyDigital或AC-3)

多声道环绕声,从而能让用户在家里通过家庭影院设备,就可以体验

到与电影院中同样的声音效果。

3、运营管理便捷

通过条件接收系统(CAS,ConditionalAccessSystem)和订户

管理系统(SMS,SubscriberManagementSystem),数字电视运营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订不同的授权、计费模式,例如按月按频道计费、按次计费、按时间段计费等,并且能完全堵塞收费漏洞。

此外,通过银行联网代缴和机顶盒智能IC卡充值,数字电视运营商可以简化收费环节和工作量。

4、节目内容丰富

数字电视用户既能够继续收看现有的基本电视节目,同时还能享

受数字电视运营商精心准备的更多新的内容服务,包括视频节目服务

(如境外电视、专业频道、电视教学、电视会议,准视频点播、节目

轮播等)、股市行情服务、网站推播服务等。

同时,用户收视另外付

费的专业频道、准视频点播、节目轮播时,将不再受到广告的烦扰。

5、用户使用方便

数字电视融娱乐、资讯、电视商务等功能于一体,能够满足用户

娱乐、工作、学习、理财、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并且操作简便、费

用低廉。

特别是其提供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服务,除了能分类列

出所有在播和将播的节目外,还能直接进入用户选定的频道;提供的

视频点播(VOD)服务,能迅速地将用户点播的视频节目下载到机顶

盒硬盘,供用户反复观看。

6、交互功能支持

数字电视用户可以通过操纵机顶盒遥控器,按目录主动选择浏览

前端精心组织的、联接本地交互的类Internet网站信息。

(项目建设前期暂不开通此项业务,随市场和技术的成熟开展此业务)借助电话实现回传功能,开辟分类广告、电视商务、市场调查等业务。

此外,动电视也是今后数字电视发展的方向。

2.2无线电视数字化现状

2.2.1国外数字电视发展迅速

三种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简介:

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视像质量高,节省频带,信息服务功能丰富多彩,便于实现广播、通信与网络运营处理等业务更好的融合。

数字电视系统包括节目采录、编辑制作、信号处理、发送、传输、接收、显示等环节。

利用先进的图象压缩、误码保护、调制和高性能显示等技术,可使电视质量与电影相比拟,达到高清晰度的要求。

电视信号传输信道有卫星、有线(光纤或同轴线)和地面无线信道三种。

前两种信道的传输特性较好,传输问题较易解决,目前已有几种成熟的标准和方案。

地面无线信道则十分复杂,城市、山区、湖泊等不同地区,电磁波的传播条件很不相同,特别是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时一空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等因素的影响也较难解决。

跨区域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拟借助现有光缆传输。

图1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框图。

RS编码

卷积交织

数据扰乱

TCM/Turbo

编码&矩阵交织

TS流数

据输入

信道

TS

去矩阵交织&

TCM/Turbo

解码

解调

均衡

去扰乱

去卷积交织&RS卷解码

载波恢复

信道估计

同步恢复

接收机

图1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框图

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中,同步、信道估计和误码纠错问题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

下面拟围绕这些问题对各种系统加以分析比较。

美国高级电视系统委员会(ATSC)的8电平残留边带调制系统(8VSB系统)是按6MHz带宽信道设计的,采用具有导频的单载波8电平残留边带调制,单路净荷数码率为19.39Mbit/s,单位频带数码率为3.23bit/s/Hz。

接收端采用复杂的自适应均衡器,以解决传输信道衰落问题。

ATSC系统采用级联的正向纠错和交织措施,用RS(207,1870)编码,可纠正10个误码,并且采用更长的52个RS块交织器,以平缓脉冲干扰和同频道的NTSC干扰。

这些措施使ATSC系统在c/N性能方面具有约0.5dB的优势。

在用于加性白噪声信道时,抗噪声能力较强,对于脉冲干扰和相位噪声也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其峰/均功率比也较小。

用于多频率组网(MFN)时,在6MHz带宽内传递HDTV业务,较DVB—T等系统具有优越性。

该系统的主要缺陷是移动接收问题。

2.欧洲数字视频地面广播DVB-T标准

该标准采用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COFDFM)技术,有2kHz和8kHz两种模式,分别有6817个和1705个副载波。

在8MHz带宽内净荷数码率为4.98--31.67Mbit/s,也可用于带宽为6MHz或7MHz的信道,但数码率相应减少。

信道频带为6MHz时,传输码率为3.7—23.8Mbit/s,频带利用率高于ATSC系统,采用插入导频实现同步和信道估计,可用于高斯、Rice和Rayleigh信道,抗静态长延时多径干扰能力强,抗动态多径失真能力也较好,可用于固定、便携和移动接收,其代价是有用数码率相应降低,移动条件下接收性能较好。

系统带内插入54个连续导频信号和1/12个散布导频信号,实现同步和信道估计。

系统还有保护间隔,把有用信号隔开,以适应不同的组网要求。

例如,8k模式适用于单发射机情况,也适用于多个发射机的大覆盖范围的单频网。

3.日本地面综合业务数字广播ISDB-T标准

该标准采用频带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